第六節
三大系統的產生
我們已經知道,如果一個原始社會中產生出了專業化的行政系統、或經常性的市場系統、成體系的理念系統,我們就說該社會進入了文明社會。那麼,原始社會是怎麼發展到文明社會的?促成三大社會系統產生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遠古的歷史已很難考證,但我們可以進行如下的猜測:在初期的原始社會中,人們的生產能力還相對比較低,地理上的人口分布密度也相對比較低。當時生活的原始人們的首要任務就是想盡辦法與大自然做鬥爭,主要依靠偶然發明出的各種自然工具(手段),以期能在惡劣、危險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去。但隨著火及石制工具的發明使用,以及極長時段的經驗積累,人們的生存能力越來越強,人口的分佈密度也越來越高。終於有一天,這種情況發展到一個臨界點,即,原始的人們已不僅僅是和周邊的自然環境打交道,而且要經常地和鄰近地區的其他人類族群打交道了。並且這種和同類的其他原始部落體之間打交道的成功與否,逐漸上升為自身生存活動成功與否的主要的、決定性的因素。也就是說,這時的某個原始人群能否順利地生存下去,已主要不取決於他們和自然環境打交道的能力,而主要取決於他們和鄰居——其他原始人群打交道的能力如何了。
顯然,這種原始人群和原始人群的交往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戰爭的,征服對方或者被對方征服。還有一種是和平的,雙方彼此進行互惠互利的物品交換,共存共榮。那麼,第一種戰爭的交往方式最終促成了軍事指揮系統(行政系統)的產生,如我國上古史上著名的黃帝戰蚩尤;而第二種和平的交往方式則促成了市場交換系統的產生,如西方古史上的克里特島文明。進一步地,我們可以想象到,和過去僅與自然環境中的動植物及一般的自然災害打交道相比,與自己具有同等高智力的其他人類部落打交道,以及與一些突發性的、十分罕見的、巨大的自然災害打交道,其難度要增大許多倍,其事後最終獲得的結果和事前所預期的結果吻合的概率也要下降許多倍。在這種情況下,僅靠簡單的記憶性的經驗積累已經遠遠不夠了,而必須依靠相對複雜的、有一定內在簡單邏輯的「理論體系」來指導自己的行動才行。這樣,「理念系統」就應運而生了。
下面我們再來更詳細地分析一下。首先,和人群打交道較易產生行政指揮系統。例如在中國的遠古時代,黃帝時代就因軍事戰爭的需要產生了行政指揮系統,而且因為和周邊的人群處於戰爭狀態,人們必須在某一次具體的戰鬥之後,繼續保持指揮系統,並始終處於高度戒備狀態。
其次,和自然界做鬥爭,例如狩獵,成功的概率同樣也很低,同樣也需要一定的「理論」來指導,為什麼我們強調說只有和其他的人群打交道才能產生「理念系統」呢?這裡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動物不具有高智能。一旦人們在長期的狩獵活動中偶然地發明出了一種有效的打獵方法之後,就可以僅依靠經驗來反覆應用它。而和其他的人群打交道則不然,他們具有和自己一樣的高智能,一旦某次戰鬥挫敗了,他們會總結經驗,下次戰鬥時就會改變自己作戰的方式方法。這樣反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地循環下去,逼得人們發明出越來越複雜的戰爭理論。另一個原因是,戰爭和狩獵有一個本質的不同,即,一次狩獵,挫敗者失去的僅僅是獵物,一般不會馬上失去自己的生命;而戰爭則完全不同,一次戰鬥的挫敗者失去的不僅僅是預期中的戰利品,而且還會失去自身的生命。事情如此重大,自然逼得人們去發明出更複雜的理論體系來應對它。
另外,現實中也往往會出現這樣一種狀況,即對立鬥爭著的雙方,誰也沒有能力把對方完全吃掉,那麼,與其長期兩敗俱傷地戰鬥下去,不如和平共處,友好交往。而為了表示友好而互贈禮品的做法,自然容易導致有意進行互惠的交換行為的產生,也即市場系統的出現。
當然,原始社會不會一下子就變成一個完全成熟的文明社會,任何一個社會系統也不會一下子就完善起來,並馬上在社會中發揮出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這其間會有一個逐步發展的漸變過程,可以用下圖表示(圖1-1):
原始社會
文明社會孕育
文明社會萌芽
文明社會誕生
從上面的示意圖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文明社會的不斷發展,過去在原始社會中起著重大作用的舊風俗會不斷消失,逐步退出歷史舞台。(抱歉,上面圖中的顏色不準。軟體轉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