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文明社會原理(4)

作者:戎小捷  於 2017-12-31 02:4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歷史哲學|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第三節  文明社會分工協作快速變化的原因
那麼,造成文明社會的分工協作快速發展變化的要素是什麼呢?也就是說,文明社會究竟具備了什麼關鍵性因素,才使它的分工協作變化發展迅速?說到發展,人們通常馬上想到的就是科學技術(或者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因為很明顯,正是科學技術的進步給我們的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發展變化。並且科學技術的進步還會在社會分工協作上產生巨大影響,例如它可以使舊的工作種類消失,新的工作種類產生。但仔細考慮一下,把文明社會和原始社會的根本區別歸於科技上的差別,或者說把文明社會的高速發展歸功於科技的不斷發展,實際上是說不通的。例如,究竟為什麼在文明社會中科技能促進分工協作的高速發展呢?它的具體途徑到底是什麼呢?舉個歷史上著名的例子吧。我們知道,18世紀英國瓦特發明的蒸汽機是個巨大的、帶有根本性質的技術進步,它的發明實際上直接引發了工業革命,給整個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蒸汽機的出現又究竟取決於什麼社會條件呢?僅僅取決於科學技術本身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先從古代歷史的反面例子來看,無論在西方的羅馬帝國時代,還是在東方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有很多人發明出了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技術,但它們中的大多數卻並沒有得到實際應用,反而被歷史淹沒了,因為當時的社會對此項技術並沒有實際需要。再拿當代社會來說,世界各國的專利局檔案中都有著成千上萬的發明出來的技術,但大多靜靜地躺在那裡。因此,蒸汽機在英國能得到廣泛應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實際上主要取決於別的因素(許多學者也已論述了這一點)。不錯,當時的英國社會確實需要蒸汽機這個東西。如果沒有社會上大量應用蒸汽機的商業需求,蒸汽機即使發明出來也不過充其量是個有趣的科學玩具而已(儘管它能滿足科學家們的好奇心)。但是,如果社會上光有對某個新機器的迫切需要,卻沒有促使這個新機器實際產生出來的某種條件,新機器還是無法產生。而當時的英國社會就具備促使蒸汽機實際產生的某種社會機制。說得更具體一點,如果沒有先後兩個大風險投資商對蒸汽機研發的高額資金投入,這個瓦特蒸汽機是絕對發明不出來、也製造不出來的。也就是說,蒸汽機之所以能對社會的分工協作的變化發揮如此巨大的作用,是因為當時的英國社會存在著能讓蒸汽機實際產生併發揮巨大作用的商貿環境。或者說,這個商貿環境才是導致工業革命的最根本的決定性的關鍵因素。而英國良好的商貿環境是市場交換機制長期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文明社會之所以發展變化十分迅速,首先是因為其社會內部具有一個市場交換機制,正是這個機制不僅促進了技術的產生,更促進了技術的實際應用。能使科學技術產生重大突破、並且使整個社會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產生重大改變的,不僅僅有市場交換機制,還有另一種社會機制也能做到這一點。例如在中國的「文革」期間我們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文革」中的中國基本上沒有什麼市場交換機制,那麼衛星又是如何上天的呢?這裡靠的是行政指揮機制。具體來說就是:當時的黨中央命令一些科學家去搞人造衛星,同時又命令許許多多的其它部門和人員為這些科學家服務,給他們提供所需的一切物質條件和生活條件。而所有這些原來從事其它工作的科學家和許多其它部門的人們也認真地不折不扣地執行這些命令,於是,新的分工協作產生了,人造地球衛星就真的製造出來並飛上天了。與之類似,建國初期的156項重大工業項目,「文革」期間的萬噸水壓機,萬噸巨輪,南京長江大橋,12.5萬千瓦的雙水內冷式發電機組,也都是靠這種行政指揮機制創造出來的。總之,存在行政指揮機制的社會環境也能使科學技術產生重大突破,並給社會的分工協作帶來巨大的影響和變化。除了行政系統機制和市場系統機制可以促使新技術產生、從而改變社會上的分工協作之外,還存在著另外一種能改變社會分工協作的力量。讓我們具體舉例來說明一下。例如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出現了一位具有環保理念的思想家、作家,她寫了一本《寂靜的春天》,來宣傳她的思想,號召人們不要再使用那些有害的殺蟲劑、除草劑等等。她最終說服了公眾,於是那些原來生產有害化學製品的工廠被關閉,人們紛紛努力去開發能夠保護環境的新技術、新產品,從而社會的分工協作產生了重大的調整變化。美國的那位環保女作家本人既不是執政者,也不是企業家,既無權下達命令指揮別人,也沒有生產出什麼新物質產品從而來替代舊產品,總之,她既不屬於行政系統也不屬於市場系統,但她卻產生了巨大的力量,促成了新技術的開發利用,並使社會的分工協作產生了相應的變化。我們可以把這種依靠某個新的思想觀點來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機制,稱為該社會的理念勸導機制,也可簡稱為理念系統。也就是說,一個社會的理念系統也可以對新技術的產生、對社會分工的變化產生重大作用。這裡順便說一下,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理論、思想不一定就是科學的、正確的,完全錯誤的、甚至極其荒謬的思想理論也同樣能對社會的分工協作產生重大影響。總之,無論是正確的科學的思想理論,還是錯誤的、荒謬的思想理論,只要它們對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導致了社會分工協作上的變化,它們就都屬於我們這裡所說的理念系統。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來說,假如在古代,某個社會中出現了地震,於是,有一個巫婆站出來解釋說,這個地震是由於我們最近飼養了某種動物或種植了某種植物得罪了上天而造成的。而人們在驚慌之中相信了她的話,於是放棄了該動物的飼養或該植物的種植,甚至轉而去生產製造「防震護身符」之類的東西(從而導致社會分工協作的變化)。在這種情形下,儘管這個巫婆的理論是一派胡言,但它也仍然屬於我們所說的理念系統,因為它使社會的分工產生了變化。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21: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