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轉貼】免費醫療的精神誰賦予?

作者:悟性隨行  於 2018-8-9 14: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健康生活

免費醫療的精神誰賦予?2018-08-05 09:17:57
關敏:醫院的慈善靈魂誰賦予?

公元33年,人類的平均壽命只有28歲,到1990年人類的平均壽命達到了62歲。這主要歸因於醫學和醫院的進步,而醫學和醫院的精神靈魂就是由基督教賦予的!

英國傳教士戴德生名言:「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我若有千條性命,絕對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表達他對中國的愛,彰顯奉獻與犧牲之精神。今天的世界,唯有中國醫院把醫療當成最發財的買賣,就是因為中國醫院失去了原有的慈善靈魂。醫院的慈善靈魂就是基督教的十字架精神——救死扶傷、博愛生命。十字架是古代一種死刑,本是恥辱的標誌,也是一種酷刑;卻因耶穌上了十字架,十字架因此成為平安、和平、拯救、博愛的象徵!

基督教徒把醫學視為行善,促進了醫院和護理的產生。尤其是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公共衛生系統的建立離不開傳教士們的奉獻。中國49之前,70%醫院和90%學校(大中小學),都是基督教所建。今天影響最大的世界衛生組織的前身就是美國基督徒企業家洛克菲勒發起的洛克菲勒基金會醫學部。北京協和醫院就是其所建。

一,耶穌使醫院充滿了救死扶傷的博愛

基督教在醫療的領域上貢獻卓越。首先,基督徒的生活模式就是健康的。第二,基督教在醫院的發展史上佔了一席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些史學家認為醫院的創設本質上就是彰顯基督教精神。耶穌的榜樣和教導激發了許多牧師、神父、修士、修女、宣教士和無數的平信徒在世界各地提供醫療協助;西方世界的醫藥往往經由基督教宣教士引入第三世界和原始部落。簡而言之,如果沒有耶穌,醫學不可能如此廣傳,更不可能如此充滿憐恤的救死扶傷。

在受到基督的影響之前,有些文化下的人們會把病患安排在零星的簡陋地點,例如羅馬兵丁會被送到軍隊中的專屬醫院,而古希臘人卻只能把病患送到醫藥之神亞克里比阿(Aesculapuis)的神殿——在那兒不但迷信充斥,為非作歹的祭司甚至還蹂躪病患。例如,羅馬自我主義學派的哲學家普勞圖斯 (Plautus)說:「當人們面對陌生人時,就會像匹狼一樣地兇猛。」人們懼怕死亡,對病患毫不關心,往往把他們趕出家門,任他們自己去面對命運。

福音書描述:耶穌基督到處醫治患者;祂按手在人們身上,他們就得醫治。祂甚至「遙控」治病,祂只要口出話語,在另外一處的人就得了醫治 (參太8章 5~13節)。祂觸摸瞎子的眼睛和聾子的耳朵,接著世界各地出現了醫院;而在基督誕生之前,是沒有醫院存在的。祂按手在人們根本不敢接近的麻瘋病人身上;也因此麻瘋病院隨著耶穌基督的教導而紛紛設立。由於基督教的影響,醫院有了轉型;耶穌基督的愛和榜樣使人們對病患有了新的照料態度。

遠古時代,猶太人在衛生條例和習慣方面遠比外邦人進步;神借著律法的敬拜儀式啟示祂的百姓許多有關健康的原則。在《醫學的故事》(The Story of Medicine)一書中,作者馬可塔(Roberto Margotta)指出,中古世紀歐洲人面對麻瘋病的威脅時,教會運用希伯來經文中所教導的原則解決了這個問題。

麻風病人在過去的中國,一直是被厭棄的群體。但是,1914年,有一個叫柏格理的英國宣教士,他聽到廣西都督誘殺活埋麻風患者的消息后,在報刊上憤怒地譴責這位都督,很快與英國一個麻防組織取得聯繫,並籌集來一筆錢。柏格理用這筆錢買了糧食和布,定期發放給附近的患者。柏格理去世后,他的教會對麻風病患者的救助一直延續,沒有間斷。4年以後,繼任者張道惠向傳教團體申請到了資金,購得附近一片有水源的荒地建立醫院。這個滇東北、黔西北最早的麻風病院,很快就接收了昭通、威寧、彝良一帶的幾十名麻風病患者。很多病人拖著潰爛的身體過來,在接受治療以後,就在這裡過著集體生活。至今這個麻風村還在。當地苗族人親切的稱柏格理是他們的「父親」。

特蕾莎修女(1910.8.26-1997.9.5)1950年成立「博愛傳教修女會」,宣誓終其一生要全心全意地為「最窮」的人(poorest of the poor)服務。她說:「我親愛的病人,當我從你身上看到基督,你對我是加倍的珍貴。對我來說,能夠照顧你,是多麼大的榮幸。」她在世界各地開辦麻瘋病收容診療中心、艾滋病收容所、「垂死者之家」、救濟中心等機構,數目將近一千個。在特蕾莎創立的「垂死者之家」里,被服務的人都是病危而且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服務人員都是義務勞動者,稱義工;絕大多數的義工來自歐洲,也有來自日本、新加坡和台灣的義工,沒有大陸中國人;有的義工是學生,有的是醫生,有的是銀行家;甚至美國加州州長也在此服務過一個月,他和大家一樣服務病人,做各種雜事。特蕾莎最大的貢獻是她將關懷和愛帶到人類最黑暗的角落,她們感動了多少人,多少人因此變得更加善良。

1990年代南斯拉夫爆發科索沃內戰,她親自走進戰區去營救戰火中的婦女和兒童,雙方一聽說特蕾莎修女在戰區裡面,都立刻停火,她把一些可憐的女人和小孩兒帶走後,雙方才又打起來了。聯合國調停好幾次,南斯拉夫的內戰始終沒有停火,她進去以後雙方卻能立刻自動停火,偉大的特蕾莎在戰區里享有崇高的威信。

最艱難的事情莫過於面對偉大
因為良心要承受巨大的煎熬
如果你準備好了
那就以真誠面對修女特蕾莎
她的偉大源自於穿越時空的感動
她的力量源自於包容善惡的博愛
當特蕾莎撫摸麻風病人的殘肢時
當修女親吻愛滋病患者的臉龐時
全世界都看到了劃過苦難的一道陽光
正是這陽光給了人們
度過茫茫未來的勇氣和信心

二,早期基督教醫院及其免費傳統

基督教問世后的頭三個世紀里,基督徒常遭受殘酷的迫害,基督徒所能做的主要就是發現病人時就地照料,很多時候也把他們帶入自己家裡。公元313年《米蘭敕令》使基督教合法化后,基督徒就在各地建立無數的醫院,有時候甚至在「偏遠危險」的地區蓋醫院以提供庇護。325年在尼西亞召開的基督教會第一次主教特別會議規定,主教要在每一座有教堂的城市建造一個收容所即醫院。

第一座醫院是聖巴西爾於369年在卡帕多西亞建立的。富有的基督徒婦人法比奧拉(Fabiola)於公元400年時於羅馬蓋了第一家西方的醫院。至今仍在運作的最古老醫院是巴黎的「上帝旅館」,由聖蘭德理(St. Landry)建於公元600年。史諾克說:「即使以現代的標準來看,這間早期的法國醫院仍可以稱之為醫療中心,因為它對於照顧病患的諸多設備與機能都一應俱全。」

早期的基督徒和其它宗教信徒一樣,不允許屍體被人分割。這使得醫學的研究在基督教統治的時代停滯了幾世紀之久,一直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才改變。

早期的許多醫院幾乎不能治病,只能算是「接待所」。許多早期的醫院不只是照顧病患,還收容貧窮人。艾斯特大學(Exeter University)考古歷史學系的教授科林瓊斯(Colin Jones)說:「從極度資源匱乏的情形來大膽推測,在1450 或 1500年之前可能只有大城市的大醫院裡有醫療人員。」法國的芮契雷(Richelet)的1680年的字典給「醫院」的定義是「一個休息的場所,提供無法謀生的窮困者居住之處,並特別給予救濟。」

在中世紀時,慈善工作是人的一份責任。施捨的慈善行為完全是因為人們把基督和窮人劃上等號。在法國大革命時期,有一股反教會的力量,使得醫院體系崩潰,有三分之一的法國醫院停止了運作。

在美國,第一批的醫院大部份是基督徒建立的。賓州醫院是第一家醫院,1751年建於費城,貴格會信徒貢獻最大;在這之前有救濟院,由基督徒首創,專門收容窮人和病患。

19世紀以前,醫院都是只有窮人在使用,並非是人人會去的地方;有謀生能力的人一旦生病,則在家申請人照顧。草創的醫院不管其設立的動機如何美善,裡面總是髒亂不堪。

到了19世紀,基督徒科學家巴斯德(1822-1895)在細菌學研究大有斬獲,並研發出多種致命疾病的疫苗,包括狂犬病、白喉等;巴斯德反對達爾文主義。由於他的周全的實驗以及合邏輯的剖析,使大部份科學家放棄「生命自然生成」的觀點,以及以此觀點為基礎的醫治方法。而另一位基督徒利斯特(Joseph Lister)亦提倡消毒殺菌外科手術。於是,醫院變得比較安全,才漸為一般大眾所接受。

不管最早的醫院有多簡陋,至少它是當今醫院的雛型。從中我們知道若沒有基督,就沒有醫院。

三,中國基督教醫院及其免費治療

西方醫事制度為中國所知曉,並非始於晚清。明末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艾儒略,在所著《職方外紀》(1623年出版)中,已經介紹了西方的醫院制度。但是,醫院制度傳入中國,始於晚清的新教傳教士。

1820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1782~1834年)與東印度公司醫生李文斯頓在澳門開設一家眼科診所,是為基督新教在華行醫施藥的開始。據統計,從1827年到1832年10月,5年之中,共治癒4000餘人。

1828年,英國傳教士高立支在澳門開設了一家教會醫院。

1835年11月,來自美部會的專業醫師伯駕(1804~1889年),開辦了東方第一所教會醫院——廣州眼科醫局,即廣州博濟醫院的前身,可以接納200個病人候診,收留40個患者住院。伯駕在民間傳教中,了解到大多婦女在分娩不幸而亡,主要用兩根竹籤將臍帶割斷,草木灰止血,很多沒有經過消毒,衛生條件極差,而後回國募捐資金,來中國建立了第一所西式醫院,常免費為貧困百姓治病。廣州醫局在短時間裡飛速發展,病者日增,每日平均赴診者約200至300不等,有時多達600人。伯駕1844年的報告表明,教會醫院成立6年中,共為1.2萬多名患者解除痛苦。

1863年,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女傳教士Douw.D.M來到北京,她耳聞目睹了老式接產婆的種種愚昧。她曾見一個產婦因為難產,接生婆在孩子露出來的腳上穿上一隻鞋,認為這樣孩子就可以自己走出來了,結果母子二人都失去了生命。當這位女傳教士看到這種場景之後,回到家裡大哭!有感於此,Douw.D.M返回美國,向長老會募集財物,準備了整整8年的時間,於1885年再到北京,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女子醫院,這就是後來的道濟醫院(1949年更名為北京市第六醫院)。醫院建立后,她積極推廣新法接生、預防接種,同時培養中國醫務護理人員。因此,中國婦女生孩子的痛苦大大減少,成活率大大提高。

1885年,美國基督教婦女傳道服務團,在上海西門外創辦婦孺醫院。1901年,美國基督教聖公會在上海創辦廣仁醫院,專門收治女病人。

1877-1878年中國北方大旱,山東、山西餓殍遍野,上千萬人死亡。李提摩太(山西大學的創辦人)等上百名西方傳教士從世界各地募捐,在山西、河南、山東等地開展慈善救濟,發放糧食、藥物和賑款,從饑饉中救出數以萬計的垂危生命。進入20世紀后,基督教會在歷次災荒如1906年江淮災荒、1910—1912年安徽災荒、1917-1918年浙江災荒、1920-1921年華北災荒中,都竭力推動慈善工作。

西方傳教士在廣州、寧波、上海、漢口等通商口岸創辦孤兒院、醫院。其中,同治年間開辦的上海虹口養育堂影響甚大,主要靠教會捐款維持運轉。據該院1871年統計,共收治病人17644人,除321名西方人外,其餘都是中國人,全部免費治療。

1906年,一個叫胡美(Edward Hicks Hume)的耶魯高材生,穿著白大褂傻乎乎的來到湖南長沙,開啟了一個叫雅禮的醫院。當地一位女士看到他的白大褂,大驚失色,以為他是在為自己送終。

在中醫盛行的晚清,中醫看病掛號費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但是雅禮醫院的掛號費是50文(只相當於美國的2分錢)。因為,來雅禮醫院就醫的,大多是試過各種中醫藥方無效的病人,或者是收入較低的民眾。這家雅禮醫院,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湘雅醫學院」的前身,他們在當時醫療條件極其落後的中國,拯救了千千萬萬的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命。

到1937年止,美英在華設立的基督教教會醫院共計300多所,病床21000多張,另有小型診所600多處。 1948年中國的10大醫院有9家是由教會發起建立的;據不完全統計,基督教會醫院已達340所,遍布全國許多城鎮。

四,南丁格爾的護士宣言

當基督徒建立起醫院時,有必要使病人得到護理。在早期基督教醫院裡的護士通常都是由寡婦、女執事和未婚女性擔當。中世紀時,修士、修女們承擔了大部分的護理工作。12世紀時,聖約翰醫院騎士團這個十字軍團的軍事組織,在耶路撒冷招募女性擔任護士,照看麻風病人。13世紀時,出現奧古斯丁修女會,這是最早的姊妹護理會。

1837年,現代護士的鼻祖南丁格爾(1820-1910)感到了上帝的召喚,要她完成愛的使命。1844年在一次宴會上,她結識了年輕的慈善家理查德,兩人一見鍾情。理查德為她寫了無數的信,給過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也曾把理查德稱為「我所崇拜的人。」但在他求婚時,她卻拒絕了他。她說:我註定是個漂泊者。為了我的使命,我寧可不要婚姻,不要社交,不要金錢。她認為:「一個人完全可以從她的事業中,使自己感到充實和滿足,找到更大的樂趣。」此後,她拒絕了所有的求婚者。

(朱德夫人康克清說:林巧稚(1901-1983)看病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論病人的貧富貴賤,她都同樣認真,同樣負責。她是看病,不是看人。當年協和醫院給林巧稚的聘書這樣寫道:「茲聘請林巧稚女士任協和醫院婦產科助理住院醫師……聘任期間凡因結婚、懷孕、生育者,作自動解除聘約論。」林巧稚接下了這張的聘書,一生沒有結婚,卻親自接生了50000多嬰兒,被尊稱為「萬嬰之母」。)

1854年,南丁格爾來到黑海岸邊的克里米亞。在這裡護理那些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受傷的英國士兵。她安慰他們,替他們寫家書;她常常寫信告訴戰士的母親,說他們的兒子是緊握著她的手死去的。和早期那些護理病人與垂危之人的基督徒一樣,她毫不考慮個人安危,將生死置之度外,當她完全將自己置身於各種致命的傳染病之中時,她身上所折射的正是耶穌基督憐憫的光輝。戰爭結束時,人們甚至將南丁格爾描繪為手執油燈與柳葉刀的不列顛尼亞女神。

1855年11月29日,倫敦社會名流共同發起成立南丁格爾基金會。英國人將她看做新的聖女貞德。一經呼籲,國人捐款源源不斷,單是在克里米亞的軍人,一天中就捐助了九千英鎊。英國維多利亞女皇捐了一幅威靈頓公爵的畫像,她為表示個人對南丁格爾的嘉許與感謝,特地送給南丁格爾一個金質鑽石胸針,胸針上鐫刻著《聖經》里的名言:憐恤他人的人有福了!

1859年她出版了《醫院筆記》(Notes on Hospitals),這本書對歐陸和美國改善醫院衛生環境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1860年她在倫敦聖湯姆斯醫院開辦南丁格爾護理訓練學校,這是現代護理教育的開端。1901年,她因操勞過度雙目失明。1907年,英王頒發命令,授予南丁格爾功績勳章。1912年,國際護士理事會倡議以南丁格爾的生日5月12日為國際護士節。英國10英鎊紙幣上印有她的半身像。

南丁格爾制定的護士行業誓詞:    

余謹以至誠,於上帝及會眾面前宣誓:終身純潔,忠貞職守。勿為有損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葯。儘力提高護理之標準,慎守病人之秘密;竭誠協助醫生之診治,務謀病者之福利。謹誓!

注意:南丁格爾誓詞是我國護士人人都必須背誦的,這就證明了神的存在。南丁格爾對自己的虔信仰總括地說:「天國就在我們心中,但我們必須讓它外顯出來。」

五.紅十字會彰顯了上帝的博愛

在戰場上,由於沒有愛,古代東方對待戰俘是食肉寢皮(如黃帝吃蚩尤)。古代西方是把俘虜賣為奴隸,中世紀的歐洲以俘虜來獲取贖金。

瑞士銀行家吉恩.亨利.杜南(Jean Henri Dunant,1828-1910年)在1850年代協助成立日內瓦基督教青年會(YMCA),竭力傳播博愛價值觀。1859年6月,31歲的吉恩.亨利.杜南途經義大利北部小鎮索爾弗利諾,看到全城各處擠滿了4萬多傷患和垂死的士兵。這位年輕的基督徒立刻中止行程,留在當地號召居民,組織緊急救護小組不帶歧視地提供援助,不分國籍的搶救和看護被遺棄的傷兵。好幾個星期,他衣不解帶地做義工,照料安頓在教堂里的傷者。他知道如果有最基本的事先準備,那就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死亡。他把自己的感人經驗記錄下來,在1862年出版成書,名為《索爾費里諾回憶錄》(Memory of Solferino)。在書中他描述自己如何從這些經驗中明白神的呼召(乃是要他協助防止這些無謂的死亡)。他建議在各國成立傷兵救護組織;並召開國際會議,制定保護傷兵和傷兵救護組織的國際公約。

人們對《索爾費里諾回憶錄》的反應有如「觸電」一般,也因此刺激了紅十字會的誕生。1863年2月9日,杜南組成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採用統一的識別標誌,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白底紅十字旗幟和臂章。

1864年8月22日出席日內瓦會議的16國家中有12個接受並且簽署了「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境遇」的《日內瓦第一公約》。第一公約號召在戰爭期間對傷病員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並且保證傷兵、醫療服務人員的中立地位。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紅十字會的醫護人員沒有敵人意識,把傷兵都當著親人對待,這就是基督教的博愛精神的體現!可以說,沒有基督教的「愛你敵人」的博愛精神就沒有紅十字會這一制度的誕生。

1876年,穆斯林國家土耳其接受了紅十字會的人道主義理念,把基督教的象徵改成紅色的新月。這樣,紅色新月不僅僅源於紅十字,而且也表明「穆斯林不經意地承認了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項人道主義運動背後的推動力——耶穌基督」。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6: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