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呂銘康:疾筆寫戲 碩果累累

作者:量子在  於 2018-10-16 23: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戲曲劇本|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呂銘康:疾筆寫戲  碩果累累


這些年,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劇作家趙燮雨先生,一鼓作氣創作了好幾十個劇本,其中包含著許多劇種,真是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現在,他擬將之彙集付梓出版。邀我為之作序。我深感意外且受寵若驚。原因是我本與趙燮雨素不相識,至今也從未謀面,而他的創作精力又如此充沛,兩相對比,我是自慚形穢。因而推脫再三,而他則是一再堅持,無可奈何,只好從命。

我與趙燮雨以文會友,完全是通過網際網路。我們都在某門戶網站開著博客,我的一些文稿常被他的博客轉載。一來二往,得知他生於1945年12月,長期生活在上海,現又經常客居美國。而我長他兩歲,恰也出生於上海,7歲后就一直定居青島。在我的愛好中,除文學外,就有京劇、曲藝、影視等。可見,我們既有相似的經歷,也有共同的愛好。由於他不願「煲電話粥」,我們只通過兩次電話,其他都是藉助於電子郵件交流。

在我認真拜讀了他的這些劇作后,確實感到受益匪淺,而且也感觸良深。我不揣孤陋,談談我的三個體會。

一是,跨界寫戲,疾筆高產。
我這裡所說的「跨界」,含有兩層意思。一是趙燮雨告訴我:他曾因是所謂「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出於無奈,只好對文史遠而避之,決意「投筆從戎」而學理工。而在他從高教和金融等行業退休之後,而心有不甘,萌發了寫戲的創作衝動,於是就一發而不可收。而今他「改行」涉足劇作,已經有8年的時間,此乃典型的「跨界」。再就是,因他的愛好過於廣泛,他的劇作品種則是非同一般的繁多,有京劇、越劇、黃梅戲、滬劇、秦腔、歌劇、話劇、舞劇、評劇,甚至還有電影、電視劇、評彈等等。他的這種「跨界」非常典型。而今,「跨界」已經是一種時尚。就藝術而言,這不僅是純粹的藝術本體問題,因為當代藝術與其他學科如何結合的問題,正在給藝術家夢帶來了重大機遇與挑戰。現在的許多藝術實踐,已經展現出「跨界」的價值——讓原本似乎毫不相干,甚至矛盾、對立的元素擦出靈感的火花和奇妙的創意。

再者,當今的世界已經進入了高科技的信息社會,特別需要大量的複合型人才。其特點就是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能力,甚至多才多藝。而趙燮雨雖已花甲,但他依然是雄心不已,這也與他年輕時的多才多藝,及其祖輩就有幾位文藝界名人有關。我對他的這種「跨界」拍案叫絕!
趙燮雨文筆出手極快,是典型的「疾筆」。他是從2005年開始,迄今已經寫出36部戲,其速度確實驚人。難怪他極少用電話或電腦聊天。估計,他除了極少的睡眠時間和打理自己的博客,其他的都在他的劇本創作上了。他的這種近乎忘我的痴迷,著實令人敬佩!

再是,堅持「人學」,雅俗共賞。
我歷來主張:一切文藝作品都是「人學」。「人學」,總是應當寫人,寫人的命運、人的性格、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內心世界,寫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藝術就是感情。一定要深刻敘寫主要人物的七情六慾,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的產生、變化和發展。一切文學藝術作品,只有深入揭示人物的靈魂,才能深刻地影響人的靈魂。趙燮雨有過極為豐富的社會閱歷和工作實踐,因而在他的劇作中,都非常注重突出和堅持「人學」。

我尤為欣賞他創作的十場京劇劇本《張君秋與吳勵箴》。熟悉戲曲藝術的人們都知道,作為京劇「四小名旦」的張君秋,是聞名遐邇的京劇大師。他與吳勵箴的純真愛情相當可歌可泣。我就采寫過《張君秋青島遇良緣》一文,也很熟悉他們的這段美好姻緣。那是1941年夏天,21歲的張君秋在青島演出下榻的旅館,與「絕頂的漂亮,絕頂的聰明」的女大學生吳勵箴邂逅相遇,點燃了著這二位青年男女的愛情火花。1944年,吳勵箴排除了家庭的重重阻力,終於與張君秋結為終身伴侶。在第二場「巧遇」中,寫到他倆在青島的旅館相遇時,當吳勵箴聽到了張君秋的「吊嗓」后唱道:「今日聽他歌一曲,明月為我海上升。天涯巧遇有緣分,相識定然在前生。」在第四場「斥女」中,吳勵箴之父堅決拒絕他們的婚事,吳勵箴慷慨淋漓地唱道:「我經受高等教育文明開化,要衝破封建思想禮教鎖枷。教會中強調眾生原來都平等,張君秋才藝出眾我自然愛他!」字字鏗鏘,擲地有聲。在趙燮雨的筆下,吳勵箴這個藝術形象已經是栩栩如生,躍然紙上。這就是堅持了「人學」。為此,趙燮雨得知我同張君秋與吳勵箴的幼子張學浩熟悉,便問我要來電話號碼,與正在煙台的張學浩取得了聯繫,該劇的劇本得到了認可和讚許。

記得相聲大師侯寶林1984年對我說過:相聲必須做到:「雅俗共賞,喜聞樂見。」其實作為我們其他的各類戲曲藝術也應該如此。在趙燮雨的劇作中,他特別注重「雅俗共賞」,無論是劇本的選材,或是人物的設置,尤其是故事情節的構思與結局,都是令人「喜聞樂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擁有廣泛的受眾和長遠的藝術生命。他寫作的文字要儘力摒棄堆砌華麗辭藻,做到語言樸實無華,因為返璞歸真才是非常難得的。因此,我在讀著他的劇作時就想,如果能夠有劇團及時將趙燮雨的劇作搬上舞台演出,那該是多好啊!

三是,繼承傳統,弘揚戲曲。
戲曲,即中國傳統的戲劇,是我們的國粹。戲曲的內涵包括唱做念打,綜合了對白、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多種表演方式。其特點是必須具有:綜合性、虛擬性和程式性。中國戲曲作為一種舞台藝術,需要面對一個舞台之狹小與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戲曲並沒有像話劇那樣用「三一律」的原則對生活進行擠壓以便於表現。而是運用虛擬的手段,製造彈性的時空,又藉助於演員生動的表演和觀眾的想象與理解,來完成對闊大天地的描畫。所以,戲曲可以在明亮的燈光下製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曠的舞台上馭馬行舟。

趙燮雨的劇作,就非常強調「民族化」。因為只有民族的,才能走向世界。他正是經常在美國逗留,對此必定格外重視。眾所周知,劇本劇本,就是一劇之本。我們的劇本創作,就是創新之作。因此,千萬不可吃別人嚼過的饃。最好能夠做到獨具慧眼,別出心裁。「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後行。」(宋•戴復古《論詩十絕》)「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自不俗。」(宋•姜燮《白石詩說》)而從趙燮雨的劇作中,我們就能夠充分感受到。《詩經》的藝術表現手法是:賦、比、興,而「比、興」二法恰恰就是比喻、比擬或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從而激發人們的想象與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我發現,在趙燮雨的劇作中,如《妙玉和寶玉》、《奔長安》、《紅絲恨》、《劉姥姥三返芥豆村》、《日邊紅杏依雲栽》、《女兒國傳奇》等,都頗有想象與聯想的特色,耐人尋味,發人深省。正如高爾基所強調的:「藝術是靠想象而存在的。」因為一切創作都如同圍棋,須善於留活眼,也就是說要能夠給受眾留下想象與聯想的餘地,使之能夠產生互動,而從中獲得審美的樂趣,寓意深刻,耐人尋味,感受到藝術魅力。正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所言:「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梅花香自苦寒來」。趙燮雨的劇本創作,獲得了首屆全國戲劇文化獎小戲劇本二等獎;「我與越劇」全國徵文大賽銀獎等諸多獎項。

我們現在面臨的是快節奏的時代,「快餐文化」有著極為廣泛的觀眾群。故而毋庸諱言的是,當今的戲曲市場並不景氣,但我們的文學戲劇藝術要發展,就必須注重繼往開來,繼承傳統戲曲綜合性、虛擬性和程式性的優勢。切切牢記,現在世界上的三大戲劇表演體系,除前蘇聯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和德國的布萊希特表演體系,還有我們中國的梅蘭芳表演體系,其實這實際上是我們中國傳統戲曲的表演體系。既然全球的文藝界至今還一直公認,我們就應該極力弘揚與繼承。經常客居異國他鄉的趙燮雨正是這樣不遺餘力,這確實是深深感動了我,以及許多人。

為此,我希望有識之士們,都來看看趙燮雨劇作,我們的劇團也來選擇排演其中的劇作。當然,道路雖然曲折,但前途必定光明。祝願趙燮雨寫出更多更好的劇作。

是為序。
 

青島「夾縫齋」
 


呂銘康:作家、文藝評論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電影家協會會員。著有:《青島與京劇》《緣分》《求樂》;主編:全國性散文集《新世紀藝術散文選粹》和《2000青島兒童文學選》《青島新童謠選》等書。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18: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