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胡雪岩之死

作者:量子在  於 2017-11-12 06: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相關人物|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評論


左宗棠用兵,胡雪岩經商,都是大澤龍蛇,國之奇葩。

可胡畢竟是商人,雖然戴紅頂子,穿黃馬褂,但哪裡真懂官家?他不能忍受外商霸佔中國生絲出口,遂邀人「集資同買」,他拿出銀子2000萬兩啟動商戰,囤絲14000餘包,超出整個滬絲年交易量的三分之二,使絲價猛漲,囤積一年,滬絲價高於倫敦。

胡雪岩於1881年發起商戰,當時,左宗棠坐鎮兩江,助胡商戰,命上海道台關閉駐滬外商絲廠,且曉諭繭產地,增抽外商厘金以限制供應,捷報、滬報、申報對此都有報道。

到了1883年,外商絲廠雖未被強行關閉,卻因蠶繭供應受限制而瀕死。英國駐滬領事曾哀嘆,中國當局的禁令若不取消,所有的絲廠都將關閉。禁令之緣起,並非出於對胡雪岩發起商戰的支持,而是美商華地瑪在滬投資辦紗廠,與上海織布局逐利,李鴻章因與美商的關係,也附和禁令。

然而,胡雪岩是利用此禁令而發起商戰的嗎?非也!商戰從1881年就已開始,而禁令至1882年7月始出,故其商戰,自始至終,都是個人英雄主義。但胡之商戰,曾得益於此,則毋庸置疑。反過來也可以說,此禁令能貫徹實施,商戰之助,也是功不可沒的。相比之下,李鴻章就事論事,當華地瑪計劃中止,李便應美駐華公使之邀,觀摩美商絲廠,禁令也就適可而止。左宗棠也不見得有意要助胡一臂之力,然其兵家本性,使他對商事亦必以戰言之。三人之中,只有胡雪岩堅持商戰,不惜以身家性命相搏,以一己之力搏帝國主義,置生死安危於度外。
 
觀其商戰,因自作主張,非奉朝廷之旨,所以世人皆以「投機」談胡雪岩。世上有如此的投機者嗎?投機者,無不趨利避害,避重就輕,而胡則擁銀三千萬兩,以中華首富身家,不坐享榮華,卻不惜傾家蕩產,欲為國家爭利權,為民族伸正義,如此而言投機,真不知何為俠義。

自古以來,我國之利權,言其大者有二,一曰絲,二曰茶。當年郭嵩燾使歐,在英輪上,聽說有英國商人竊取我國茶種,帶走茶農茶工,種茶於印度,憂心忡忡。他不懼英人船堅炮利,而懼我國利權之失。胡雪岩此時心情,一如當年郭氏。如果他想投機,就應該為朝廷「招商引資」,開發我國利權,任外商掠取,但求分一杯羹而已。這原本也是朝廷國策,官商路線,然而胡雪岩不取。有人說,胡雪岩是「紅頂」商人,他助左西征,甘為朝廷驅使,可見他想為官場中人久矣,哪有什麼「獨立之精神」?話雖如此,但見其一,而未知其二。其二就是君臣之外,他還有民族大義在;朝廷之外,他更有國家正義在。

雪岩一生,義薄雲天。觀其贈王有齡五百金,知其俠義之天性,率性而為也。當他助左公二十萬石軍糧,談笑而定杭州,這哪裡是求官?是本其忠義之良心,盡心而為也。當其追隨左公西征,傾家擔保左公軍用,豈求為中國首富耶?是本其與生俱來之民族大義,儘力而為也!此次商戰,他一擲千萬,所為何來?是本其國家立場,捍衛國家利權,伸張國家正義,盡其國民之天理也!
 
胡雪岩雖戴紅頂,授江西候補道,但其本性猶在,還是江湖中人;本業猶在,還是「民企」中人。從本性到本業,一個「義」字貫徹。從江湖義氣到朝廷忠義,從朝廷忠義到民族大義,他與左宗棠一致。而從民族大義走向國家正義,左宗棠「廉頗老矣」,難於進取,畢竟是朝廷的人,是官場中人,朝廷與國家還難以分清,他也不想分清,因此,不能指望左能走出朝廷。

商戰到了節骨眼上,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撤了,惟有胡雪岩還在。中法戰事一起,朝廷召左進京,委以軍事,左從此不再過問商戰之事。李也回頭,繼續招商引資。外商絲廠也轉而尋求與中方合資,國家利權勉強得以維持,而不至於完全喪失。可胡還在狙擊,終於被朝廷當作肉中刺拔之。朝廷變臉,便在英雄頭上澆了一盆「投機」的髒水。狙擊外資入侵,也就隨之變成了妨礙「招商引資」。

商戰至1882年,胡雪岩還在收購生絲,囤積原材料。而李鴻章則開始收購外商絲廠,來摘商戰的桃子了,一心想擺脫外商控制的胡雪岩,沒想到自己反而落在李鴻章的手裡,被李主宰。商戰至此,性質已變,從一致對外,轉向胡與李的內戰,李與帝國主義合作,像當年滅太平軍一樣,來滅胡了。
 
1883年初,上海就已露了金融危機的苗頭,查《晚清經濟史編年》一書可知,該年1月12日,上海金嘉記源號絲棧因虧折銀56萬兩而突然倒閉,累及錢莊40家。上海各錢莊鑒於此事,遂次第收迴向各業放款,而各業因周轉不靈歇業者相繼而起,不過半月,歇業之商號達20餘家。按照中國傳統過陰曆年的風俗,可說是年關難過。上海錢莊分南市、北市。正月初四一開市,南市錢莊較去年就少了一半,北市則少了三分之一。

新年異象,胡雪岩似乎尚未注意到,據夏東元撰《盛宣懷年譜長編》,是年,胡握在自己手裡的生絲就有15000包,壓了資金125萬英鎊,以當時1英鎊兌庫平銀4兩左右換算,胡投了白銀約500萬兩,可他還不罷手,這年6月,誤傳義大利生絲歉收,他接著收購生絲,推動絲價節節高升,自家錢莊幾無頭寸可調了,便向外資銀行拆借,雖拆東補西,但屹立不倒,聲勢依然。可有兩個「沒想到」給予他致命一擊:一是沒想到義大利生絲非但沒歉收,反而大豐收;二是沒想到盛宣懷背後捅了他一刀。
 
就在這節骨眼上,胡雪岩為西征所欠80萬兩,剛好到還款期,用款人是朝廷,但借款卻是他本人,銀行只管找他要錢。這筆還款,歷年都由他先墊上,協餉一到便還他,可這一回,盛宣懷先去找了上海道台邵友濂,說李鴻章欲緩發協餉,將還款拖延20天,邵為李門下,自然照辦了。

盛立即串通外國銀行,向胡催款,胡將阜康銀號及各地錢莊的銀子調來先還上,而盛宣懷通過電報,對胡的調款活動了如指掌,趁胡調空了銀號,就派人去提款,擠兌阜康銀號。本來錢莊市面就不好,加上中法開戰,有法國軍艦要來攻打上海的傳言,人人自危,形成擠兌風潮,擠垮了阜康銀號。

胡趕緊賣出生絲12000包,虧了銀子150萬兩,欲救阜康,可擠兌如潮,杯水何益?市道如此,只好靠官場來救了。胡趕赴上海,找邵友濂,催發協餉,邵躲避了,給左宗棠發電報,左那邊沒有迴音,據說,是盛宣懷派人將電報扣壓了。即便如此,胡在官場朋友甚多,還有人幫忙。

擠兌,從上海總號開始。德馨,時任浙江藩司,與胡雪岩一向交好,聽說上海阜康遭擠兌,料定杭州阜康擠兌會接踵而至,馬上派人,去庫中提出20000兩銀子,送到阜康,維持杭州局勢。有官場維持一下,胡還不至於垮,可有人在官場也下手了。清廷據奏,問責官員在阜康銀號的公私存款,問到刑部尚書文煜頭上,追究一筆46萬兩的存款,要文煜交待。文煜回奏,自稱從道員升至督撫,積俸銀36萬兩,陸續交該號存放。於是,清廷責文煜捐銀10萬兩,由順天府從本地阜康銀號如數提出,以充公用。接著,清廷又以該號閉歇,虧欠甚巨,將胡雪岩先行革職,並飭令兩江總督左宗棠嚴行追究,趕緊清理虧欠,還說,胡有典當20餘處,分設各省,買絲萬餘包,值銀數百萬兩,存放浙省,要左一一查明清欠。
 
本來,胡雪岩破產對誰都沒好處,因為「胡所倒約近千萬兩,半公卿大臣所寄放者」,恭親王奕訢、協辦大學士文煜「皆折閱百餘萬」,各省開報胡虧欠公款以及虧欠兩江與江海、江漢關採辦經費總計達240多萬兩,可王公大臣、各省督撫為什麼還要眼睜睜地看胡倒下,而不像德馨那樣去拉他一把?為什麼清廷不管損失有多大,不問緣由不講情理不去追究邵友濂為何扣壓協餉,而將矛頭對準他?知道什麼叫殺功臣嗎?這就是。一箭雙鵰,兩個功臣一起殺。李鴻章與慈禧聯手了。當年天京財寶的下落,慈禧就想查,結果查出個「刺馬案」,有曾國藩在,她裝聾作啞。這一回,李鴻章捅出「西征借款」案,剛好讓她出一口壓抑多年的鳥氣,「天京財寶」案不了了之,「西征借款」案,她還不要一查到底?

胡雪岩發動商戰,其自身亦有明顯的缺陷,所缺有二:其一,胡非買辦出身,對於國際貿易和國際市場所知有限。其二,胡的重商主義,還是以農業為基礎,而非以工業為主導。這兩缺,使他在商戰中產生了兩大盲點:一是市場的盲點,當上海的絲價已經超過倫敦時,他還在盲目地收購絲的原材料;當義大利蠶絲大豐收時,他還自以為奇貨可居。二是實業的盲點,胡本人從未投資過近代工業,對於近代化的工廠格格不入,發動商戰,驅逐外商,還排擠了工業,當李鴻章見好就收,轉向外資工廠下手時,胡仍一味霸悍,堅持商戰,不肯與之合流。至此,他也就在劫難逃了。

作者:劉剛來源:水煮百年網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量子在 2017-11-12 22:33
先祖古訓:商不與官斗。

至今亦然。

所以,自古以來有滅門縣令一說。
回復 shen2017 2017-11-13 07:30
看過胡雪岩杭州故居會有另一番感慨。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1:0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