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酗酒者莫非》觀看短評
導演敬重文學
《酗酒者莫非》既是波蘭導演陸帕的作品,也是中國作家史鐵生的作品,對我來說,它首先是史鐵生的作品。史鐵生雖然不是這個戲的直接編劇,而是被改編的原創作者,但是,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改編,《酗酒者莫非》屬於那種非常尊重原著,力求用盡原著資源的改編。陸帕導演的主題、人物、情感甚至意象,除了加入那個外國流浪女記者和把一群藍天下陽光少女的舞蹈換成密室內不良少女的舞蹈外,主要都來自史鐵生的原作,連基本結構都來自史鐵生《關於一部以電影做舞台背景的戲劇之設想》。評價陸帕導演的藝術方法,第一重要的,其實是他敬重文學,敬重原著,與原著作者尋求高度的精神契合,用盡原著資源的姿態。和陸帕比較起來,通常中國導演們在面對文學作品時更大膽和更自信。
舞台實現精神對話
《酗酒者莫非》之好,首先好在精神的傳達,而不是表導演的技巧。它之好,幾乎與史鐵生的文學作品一樣地好!好在它在傳達史鐵生的孤獨感,傳達史鐵生對人生意義苦苦尋求而不得的深重憂鬱方面,達到了酣暢淋漓的程度。20年來,中國主流戲劇有哪一部作品敢說在精神上達到了堪與史鐵生對話的高度?一部也沒有!110年來的中國話劇,因為長時間被政治實用主義和政績實用主義綁架,就很少有這樣的作品。導演陸帕在精神上並沒有給史鐵生的原作帶來更多的東西,但是,了不起的就是陸帕深深感受到了史鐵生的孤獨與憂鬱,我猜他自己也就是一個孤獨和憂鬱的人,這兩位了不起的藝術家在孤獨和憂鬱這一點合而為一了。
主流戲劇的自滿
我所說的中國主流戲劇的自滿,不但是指它滿足於自我想象的教化功能而與世界戲劇的隔膜,也指它與當代中國文學的隔膜:它不懂得,史鐵生是不可能出現在中國當代戲劇里的,因為史鐵生屬於他自己,而當代中國戲劇屬於政府。政府授予當代戲劇家的種種名譽和利益,使戲劇家對自己高度滿意,並不感到我們當中缺少什麼史鐵生。錢程和陸帕使史鐵生降臨中國戲劇,是一個奇迹。
精神的追索者
為什麼《哈姆雷特》仍然是人類戲劇皇冠上的那顆明珠?為什麼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里不含《羅密歐與朱麗葉》,為什麼《奧瑟羅》比較《羅密歐與朱麗葉》是關於人類愛情的更偉大作品?就是因為戲劇作為一種人類的精神產品,它必須跨越人類的實踐世界,表現人類在實踐世界搞不定的東西,即表現人之存在及人性的悲劇性和喜劇性(滑稽與荒誕)。打個比方:當一個物理學家說,「對不起,我只能走到這裡,此外的世界我無法解釋。」戲劇就是表現物理學家對這個無法解釋的世界的驚嘆、惆悵和荒誕感。如果它去表現物理學家已經弄明白的世界,那是科普,而不是藝術。雖然可能會有物理學家對你說,「我能夠解釋世界的一切,我充滿信心,從不惆悵!」和上一位物理學家比較,我們應該相信哪一位呢?如果戲劇放棄自己精神產品的本質,下降到實踐世界,接受政治家、倫理學家所劃定的邊界,那它就只能放棄自己的自由,而成為政治或道德教化的工具。當人們搞不定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的時候,實踐的操作者提出信仰,精神的追索者堅持懷疑,戲劇在本質上屬於精神的追索者。人類產生過許多偉大的國王,但是不論有過多少偉大的國王,一個缺少無能王子哈姆雷特的世界,都是精神侏儒的世界。不幸淪為戲劇人,就不要冒充福丁布拉斯了,你充其量是他的奴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