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拉開序幕是在養心殿東暖閣。
西太后權力鞏固再度垂簾——這是第二次,以後變法維新失敗還有第三次直到她去世。
當然,死了死了一死便了。相對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來說,蘭兒實際上勝過一籌。
因為她的至高無上權力直到閻王召喚才不得不撒手。
自然,死了之後管它腥風血雨洪水滔天。
武則天則不然,李唐復辟---自打武周建立,始終害怕李唐復辟,最後還是不可避免地復辟了。
我們也一樣面臨著時時處處講防止復辟---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教育,反修防修,樹欲靜而風不止。
然而,鄧畢竟活過了毛---據說有暗殺,但沒成功,傳聞哦。
第一件事就是西太后打算讓軍機大臣沈桂芬去貴州當巡撫---小說文字說的是:搶著說。
為什麼?搶著說是為了先發制人。
結果,天意雖回,而何以突然起此波瀾?
值得深究。
觸目驚心,冰凍三尺。
我這裡注意到的是「天意雖回」四個字。
說明,先發制人搶著說表明還是不能為所欲為,自己知道道理不足。
於是,權力制衡器發揮作用。
這裡不去評議軍機全班和六王爺恭親王是否清正廉明。
權力制衡器好比剎車,不至於極度出軌,作出荒謬的決策。
請看----「臣等不敢奉詔!」
有抗聲相爭-------理由如這道旨意一下,中外震駭,朝廷體制、四方視聽,都大有關係。
此時的西太后,尚不足以專橫到底,只得收回成命。
二
養心殿退朝。
活動開始----摸底和運作。
派系分明,特別是天顏有所不測之時,怎麼樣去探底至關重要。
恭親王一派吃准了西太后寵臣榮祿搞鬼。
榮祿之得寵,有說是青梅竹馬,有說是早有勾搭,還導致西太後為打胎引起血崩。
此乃最高機密---但是在於今的新編京劇《曙色紫禁城》里點到了德齡早早起來探視請安時發現榮祿從寢宮中出來----所為何事逗留過夜一目了然。
很有意思的是貴為帝師的常熟老家的翁同和居然出任間諜去摸榮祿的底牌。
交換條件是桑春榮一旦開了缺——他就是楊乃武和小白菜一案時期的刑部尚書,軍機處保舉翁同和出任接替刑部尚書。
牽絲攀藤,多麼複雜。
類似的情景,官場自古至今照舊。
高陽先生筆下寫來自然順溜。
這裡照抄一首詩——
事事承母命
處處蒙人憐
深潭不見底
柔蕤故為妍
把一個佞臣刻意宛轉承歡的樣子刻畫得惟妙惟肖。
三
同治皇帝皇后相繼下世,安葬惠陵。
兩宮啟鑾。
留守自然成為要務。
滿清因為康熙年間太子一案,不設東宮。
留守人員以親貴之長惇親王為首。
榮祿負責京城治安,自當留守。
但是上諭措詞說的是——惇親王、全慶、董恂三人,分日輪班,在內值宿;不值宿者,申刻散值。榮祿每日進內辦事後,毋庸值宿,午刻先行散值。
字裡行間,精心設計,暗示榮祿失寵。
值宿不值宿,如此重要的處置和對照,體會出榮祿不過相當于軍機章京之與軍機大臣,供驅使使令而已。
這一個會合,打擊榮祿的一方大獲全勝。
從細微處領會上意,歷來如此。
得寵失寵,對於仕途是何等的重要。可謂生死一線。
四
晚清死諫的吳可讀,在他死諫之前,有過一次死裡逃生。
那是同治皇帝認為觸犯了他,非得殺吳可讀不可。
連得兩宮太后的話都不聽,特別是一向寵愛他的母后皇太后的話也不聽了。
結果,三法司會審,秉承上意——可見多麼封建——定了死罪。
滿清法律規定,判處死刑必須」全堂闕諾「,缺一不可。
刑部尚書,左右四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大理寺正卿,少卿;共計十三位堂官。
其中十二位在奏稿上畫行。
唯獨大理寺少卿王家璧無論如何不肯落筆。
於是,死罪改為充軍。
案子轟動朝野。
可見,即使滿清,欽命要案,上意是要判死罪,三法司會審也是死刑,可十三分之一偏偏有剛直之士。
堪比奧斯卡電影十二怒漢中那一個陪審員。
甚至於比那個陪審員還偉大。
為什麼呢,陪審員不表示同意判死刑,對個人毫無損害。
而少卿違拗得罪皇帝不得了,甚至於得罪正卿都會不得了呢。
如果有十三堂官各個要畫行,方才能押赴刑場槍斃的話,肯定能減少許多屈死的冤魂。
五
扶乩,在拙作《賈雨村別傳》里把紅樓夢未曾披露的內容細節補上了。
沒想到,滿清朝確實流行扶乩。
紅學新作《紅樓夜探》(待2015出版)中特別作了介紹。
高陽《清宮外史》關於上文吳可讀的死裡逃生,特彆強調他的直聲,也就是敢言。
不僅名動天下,而且驚了鬼神。
朝廷一批重臣如陳寶琛張佩綸等喜歡扶乩,專門就此請來乩仙。
請來的是乾隆年間一名詩人吳泰來。居然還是吳可讀本家。
早有盛名的吳泰來降臨乩壇,即興做詩。
摘錄幾句——
乾坤雙淚眼
鐵石一儒冠
道心娛白石
噩夢到青鑾
杜宇三春雨
蒼梧一夕瀾
出山非小草
不死是猗蘭
讚美之詞,溢於言表。
也是沒想到,吳可讀作出了驚天動地的文死諫舉動。
我以我血薦軒轅。
國人古時多死節之士,現在呢?
六
吳可讀身為言官,採取文死諫的激烈運動。
生前寫好遺作---一首絕命詩:
回頭六十八年事
往事空談愛和忠
坯土已成皇帝鼎
前星預祝紫微宮
相逢老輩寥寥甚
到處先生好好同
欲識孤臣戀恩所
惠陵風雨薊門東
這結句表示他要葬在離開同治陵寢不遠的地方以表孤忠。
到處先生好好同,是憤慨沒有人像他那樣鯁直。
有點魯迅先生所說今天天氣哈哈哈的味道。
究其所以,是強調光緒日後所生之子須得歸屬同治一脈。
所謂繼承大統也就是繼承正統的事,被兩宮皇太后特別是西太后看作是跡近庸人自擾。
可笑可悲。
七
看看一個清流是如何變質的。
賀壽慈二甲第四名進士高第。
因不願投入權相穆彰阿門下——有骨氣吧——竟不能點翰林,用作吏部主事。
後來一度軍機章京,後轉監察御史。
最後爬上工部尚書好差使。
可惜當年不肯廁身「穆門」的清風亮節早已不復存在。
頗有貪名,被清流彈劾。
不但其家人子弟與各處書辦(污吏)相勾結,而且尚書本人和一個聲名狼藉的山西商人李春山結交。
典型的官商勾結---尚書和李春山前妻認做乾爹義女。
現在不是也有嗎。
後來,前妻死了,賀家的一名丫頭娶做填房,繼續丈人女婿關係。
李春山又敬獻絕色女子送給老丈人為妾,后又轉正,成為名副其實的丈母娘。
背後的骯髒行徑不計其數。
最後,避重就輕,軍機大臣開脫,降三級調用。
清流不服,繼續追打。
結果,軍機處抵擋不住,作為交換條件,賀壽慈老於世故覺得與其自己保官位不如兒子再上層樓陞官圖。
有了這個承諾,他告老還鄉得以善終。
兒子賀良楨從南昌知府提升為道台指顧間事。
清史足可引以為鑒。
所以某偉人喜歡讀資治通鑒。
八
第六章名士風流。
滿清禁止官員嫖妓,於是另一種堂子盛行。
翰林王先謙就喜歡招呼相公。
一天拜會恩師寶鋆軍機大臣,招呼景和堂子弟。
景和堂主人梅巧玲,是梅蘭芳先人。附帶說一下,梅蘭芳本人也曾在他表哥的堂子里呆過一陣。
梅巧玲同時也是四喜班班主----可見當時的梨園和堂子之間的相互關係。
招來的兩位子弟是「梨園狀元」——這就是所謂的色藝雙絕——朱霞芬,唱青衣,和唱武旦的孫福雲。
朱霞芬賣力,唱了祭江,——那會兒皮黃剛冒頭,外加長生殿崑曲本工。
武旦拿手的是天波府燒火丫頭楊排風和白水灘的徐鳳英。並不擅長唱。
整個梨園行---武旦能練成文武老生文武小生那樣的文武旦還是近年的事情。
縱觀京劇界,可以說從上京史大小姐為能文能武的典範。
但願今後,湧現更多的這類好角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