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善》國人講善惡,有俗話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問題是何以為善?
兩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經》里講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善於選擇居住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仁義,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把國家治理好,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就不會出現過失。
余讀完之後感覺此處的善多為副詞,講的是「善於」(good at)的善,而非「善惡」的善(Good,首字母大寫,名詞)。此其一也。就算是善惡的善,上善若水,何為中善何為下善?此其二也。再者,無源之水將是死水一潭。上善若水,何為源頭?此其三也。
古希臘與老子差不多同時代的哲學家柏拉圖也推崇所謂的至善(Good)。他在《理想國》中認為「善既不存在於快樂之中,也不存在於知識之中,它超越了事物的表象,是事物真正的、本質的善,隱藏在一切表象和表象背後的事物核心。」
余對古希臘哲學一直敬而遠之。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那些思辨初看好像懂了,但再仔細想想又什麼都沒懂,就像上面的這段話,總有一種大而空的感覺。余個人認為古希臘哲學三聖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還不如一個阿基米德:「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當然這是題外話。
秦后數千年各皇朝時期獨尊儒學,善在殿堂之上排在了禮義廉恥君臣父子之後,然而在民間流傳的育兒三字經中仍居首位:「人之初,性本善」。可惜這一句話卻是余不認同的。剛生下來的孩子,餓了哭,哭了吃,吃了睡,屎尿到處亂拉,連爹媽都不會叫,哪裡分得清什麼善惡?
余以為是非善惡不是人性中的本能,而是後天教化的結果。與人為善,善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態度和行為方式。在現代公民社會中固然要有民主與法制,但也要講自由平等包容。
何以為善?余以為善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基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sympathy and empathy)。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待人處事多設身處地換位思考。這樣的善就有了源頭,才能變成每個人現實生活中的一種修為。
如果真正重視善的教化,怎麼會人倒地都沒有人敢扶(先看有沒有視頻監控)?怎麼會後面的行人需要與前面的行人刻意保持安全距離?
與人為善,義人必定也是善人,所以才會有善報。多一點同情心,多一點同理心。善哉,阿彌陀佛[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