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益民因為還處在亢奮之中,並沒有發覺鄧安安看見「郭中良」這個名字后,表情的變化。
可可聽說爸爸找到工作了,非常高興,嚷著要媽媽包餃子,鄧安安也就趕快順著兒子的話,張羅大家包起餃子來。
可可說:媽媽,我們今天多包一些吧,我去送給隔壁的那個鄰居。今天,我放學回來碰到他,我跟他打招呼,他對我挺熱情的,好像沒有計較上次發生的事情,還和我講了好長時間的話,他還送給了我一本書,叫《1421》,講的是中國明代鄭和下西洋的事情,他說,你們中國人很厲害,在1421年的時候鄭和的船隊就到達了美洲大陸,中國人是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人。
鄧安安很贊同兒子的提議,一家人就一邊包餃子,一邊聊起了這本書。
貝益民簡單的翻看了這本書,發現這本書的確很有意思,據作者考證,中國明朝的時候,鄭和的官方船隊多次遠征太平洋,不僅往南到達了今天東南亞這些地方,而且還往東到達了美洲大陸,在當地留下了很多遺跡。
貝益民就開玩笑說:看來我們中國人移民加拿大,應該算是「重回故里」啊。
正聊著的時候,林馨敲門進來了,她告訴鄧安安,工廠里讓她下周一的早上就去面試,如果沒有問題,馬上就可以上班,食品廠現在正缺人。
貝益民和鄧安安幾乎同時找到工作,這雙喜臨門的大好事,一下子讓大家都歡呼起來。鄧安安要求林馨晚上不做飯了,來這邊幫忙,大家一起多包些餃子,兩家人就都夠吃了。
林馨也沒有推辭,說:看你們這一家子其樂融融的,多好,生活苦一點,其實沒有關係,能在一起生活,相互支持最重要,那我就不客氣,在你們這裡感受一下家的溫暖吧。
說完,她把兒子LEO叫過來和可可一起玩,自己則幫貝益民一起準備餃子餡。
林馨先恭喜貝益民找到工作,還認真地表揚了貝益民一通,說自己的老公要是能像貝益民這樣,來加拿大找工作,下決心重新開始就好了。
貝益民笑著說:謝謝你,我知道這是對我的恭維話,但是聽起來還蠻受用的。
林馨說:我不是恭維,我是真心讚賞你,我看得出來,你絕對是個有過很好的教育背景,而且在國內已經小有成就的成功人士。
貝益民開玩笑說: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是看一個人有多大的肚腩嗎?
林馨一聽也笑起來,說:是啊,國內某些人,自以為有點小成就,做了點小生意,就每天燈紅酒綠,聲色犬馬,把自己弄得大腹便便的,還自以為了不得了,地球沒有他就轉不動了。我老公就是這種人,嘴上說得好聽是國內的生意離不開他,其實是他離不開那種生活,不願意來加拿大和家人一起吃苦奮鬥,承擔在家庭中的責任。
貝益民點點頭,說:你所說的國內的那些人,其實也應該包括我。人都是有惰性的,喜歡舒適安逸,這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沒有例外。我自己能下定決心,放棄在廣州的一切,其實也是形勢所迫。好在我還殘留著一點自尊自信,還有一點奮鬥的勇氣,否則的話,恐怕我也會成為被你看不起的那種「某些人」中間的一員了。
林馨一聽就笑起來了,說:你不用那麼謙虛了,我看你的模樣就知道你是有修養,能自律的人,像你這個年紀,如果是像我老公那樣放縱的話,不可能還有你這樣的身形和精神面貌。
貝益民說:你的身形和精神面貌也非常好,你說你一個人在這邊帶孩子,還要到工廠上班,能夠保持這麼好的狀態,真是不容易。
林馨說:我就是因為能夠堅持工作,積極保持與社會的聯繫,才能在沒有老公,沒有一個像樣的家庭生活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過得好,否則的話,我可能早就已經變成了一個祥林嫂似的討人嫌的怨婦了。
鄧安安在一旁插話說:林馨,你昨天說,新移民在加拿大,英語多半都是會退步的,這是怎麼回事?你能不能講得深入詳細一點。
林馨說:新移民來到加拿大,無論你過去在中國有什麼專業本領,因為沒有本地的工作經驗,英語水平又有限,只能從「累脖工」做起,就像我現在,過去這一年多,都是在食品廠上班,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貝益民說:那你在食品廠,可以和同事們講英語啊,這裡畢竟是加拿大,大家都應該講英語吧。
林馨又笑起來,說:我上班的這家工廠的確是一個典型的加拿大人的工廠,什麼國家來的人都有,最多的是中國人、印度人和伊朗人,然後還有東南亞國家的人,東南亞人中越南人比較多,中國人則以廣東和香港人為主,我在這個廠子工作了一年,英語沒有變得更好,倒是學會了廣東話,還有幾句印度語。
貝益民好奇地問:為什麼呢?你至少可以和印度人講講英語吧。
林馨搖搖頭,笑著說:加拿大推行的是多元文化政策,政府鼓勵你保留原有國家的文化,所以大家在工廠里,都是華人和華人在一起,印度人和印度人在一起,大家各自都講自己的語言,中國人和印度人之間說話,最多也就是用英語打打招呼,說兩句客套話而已,沒有人用英語聊天的,更不會深入講到談論國家大事,連看電視都是各看各的,在溫哥華有個什麼「多元文化電視台」,裡面的電視節目一會講中文,一會是講印度語,播放的全是些原所在國的熱播電視劇,你想不到吧?
林馨停了一下,接著說:說實話,我看他們的英語水平,恐怕也沒有辦法用英語聊什麼國家大事,比如我今天在休息的時候,看到電視裡面在講一個原住民被害的消息,那些看電視的印度人竟然以為受害人是中國人,我說那不是中國人,是INDIAN,結果他們生氣了,說不是印度人,我說電視里講的這個人是INDIGENOUS PERSON,但是居然沒有一個人聽得懂INDIGENOUS 這個詞。
鄧安安插嘴說:說實話,我也聽不懂INDIGENOUS 這個詞,這是什麼意思啊?
貝益民說:INDIGENOUS PERSON,也就是原住民或者土著人的意思,我們平常學英語的人通常會用ABORIGINAL,比較少用到INDIGENOUS這個詞,這就是專業水平的體現了。
林馨瞟了貝益民一眼,說:你的英語就很專業啊,你看,你把這個詞解釋的這麼清楚,還找到了同義詞近義詞。
貝益民說:其實這也就反映出我這種中國式英語的特點,辭彙量還比較大,但是不會運用,口語和聽力也沒有那麼好。
林馨說:你也不要太擔心,這裡畢竟還是加拿大,是個以英語人群為絕大多數的國家,只要你自己不要放棄,堅持利用一切機會練習英語,向你們這樣有英語基礎的人,還是可以快速提高英語水平的,尤其是小孩,他們是一張白紙,你們只要是把他們放到英語環境里去,他們很快就會進步到連我們做父母的都感到驚訝。
鄧安安點頭說:你講得很有道理,看來我們對可可的語言環境要格外小心了。
林馨說:這個你到不用怎麼操心了,新西敏是一個英語環境很好的地方,這個我們原來在網上都已經討論過了,小朋友們在這裡,英語過關沒有問題的。
貝益民點點頭,轉換了一個話題說:那你是怎麼看這個多元文化政策的?
林馨說:我覺得加拿大的所謂多元文化就是一個騙局,它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全都隔離開來,沒有任何機會形成對政府有制衡能力的政治勢力,只能是主流社會的附庸。其實,如果要保留和發展自己民族的文化,這些移民為什麼不回到自己原來的國家裡去呢,他們文化的根源是長在那裡的啊。
貝益民聽了林馨的話,想起自己今天在雜誌社面試的經歷,心中深有感慨,想不到一年多加拿大底層生活的經歷,會讓林馨這樣的女子,產生如此有深度的見識。
餃子包好后,煮出來的第一鍋,先送給了隔壁的DICK。
貝益民陪著兒子一起過去。
DICK很高興,說:謝謝,我喜歡中國的餃子。
貝益民說:你是怎麼知道中國的餃子的?
DICK說:我常去一家中餐館,就在UPTOWN,叫華記,它的東西很好吃,這家餐廳有一個很有特色的小吃,叫POTSTICKER,就是餃子,那是我最喜歡的中國菜。
貝益民不解地問:什麼是POTSTICKER?
DICK解釋了一番,貝益民還是沒有搞明白。
出於禮貌,貝益民沒有再追問。
回來以後,貝益民問林馨:你知不知道POTSTICKER是個什麼食物?
林馨笑著說:這個單詞其實是中國北方小吃「鍋貼」的直譯,POT就是鍋,STICKER就是貼,放在一起,就是「鍋貼」。
貝益民聽了恍然大悟,哈哈笑起來,心中也更添了一份對林馨的敬意。(請點擊「作者」,查閱我的個人資料和動態,看看我能為你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