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Memorial day 期間(5月27-29日), 我驅車400公里,重訪了尼亞加拉大瀑布。大瀑布一如16年前。只是這次是自駕游,時間充裕,故而還遊覽了尼亞加拉小鎮,並發現了一個古戰場遺迹,這就是著名的倫迪小路戰場 - Battle Field of Lundy's Lane。
話說那年美國對加拿大有了領土野心,想通過戰爭奪取加拿大,實現擴張領土的目標。於是1812年6月18日,趁英國正與拿破崙作戰,無力西顧之際,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對加拿大宣戰。
當時美國有七百五十萬人﹐而加拿大不到五十萬,其中大部份還是法裔, 鑒於英法正在交戰,美軍以為這將是一次輕鬆的勝利行軍,將會受到民眾的夾道歡迎。想不到,英法裔加拿大人聯合印第安人進行了頑強的抵抗。英加聯軍首戰告捷,迫使底特律美軍將領赫爾率全體守軍投降,其中的五百名正規軍被用鐵鏈栓住,帶到上加拿大的市鎮中巡迴遊街示眾。
到了1813年10月,英加聯軍又擊敗了美軍對魁北克蒙特利爾的進攻。不甘心的美軍又於1814年7月派遣五千人的部隊渡過尼亞加拉河,攻佔紐約州水牛城對面的伊利堡。7月25日,英加聯軍先行佔領了倫迪小路陣地。倫迪小路是沿尼亞迦納河的一塊高地,視野開闊,可謂尼亞加拉戰場的戰略要地。下午6時左右,當美軍出現的時候,守軍已經佔據了有利地形,首先以部署在倫迪小路陣地的大炮猛烈轟擊進犯的美軍,激烈的戰鬥持續了一整夜,雙方傷亡慘重,美軍174人陣亡,572受傷,79人被俘,28人失蹤。英加聯軍84人陣亡,559受傷,169人被俘,55人失蹤。此戰是美加戰爭最血腥的戰役之一。
此戰英加聯軍牢牢地控制著倫迪小路高地,佔據了有利態勢,而美軍在尼亞迦納戰場傷亡重大,有生力量遭受重挫,頹勢已現,不得不撤回伊利堡。聯軍達成了作戰目標,遏制了美軍進一步北犯的企圖, 戰爭的天秤開始向英加方傾斜, 這時英法戰爭已結束,於是英國正規軍及英國海軍被調到加拿大,對美軍發動懲罰性反擊,長驅直入華盛頓,防守的美軍如驚弓之鳥,沒命的奔逃。麥迪遜總統連午飯也來不及吃,就攜家帶口倉皇離去(跟慈禧太后逃離北京有一比,有木有)。
為了給美國一個教訓,總統官邸被一把火燒了,不僅是總統官邸被燒, 當時的國會 (內有最高法院﹑國會圖書館)﹑財政部﹑戰爭部﹑國務院﹑郵局等也一起被燒毀。總統官邸在這次被燒后﹐重新裝修改建﹐並漆成白色,這就是白宮之名的來歷。
這之後,英國代表加拿大與美國談判並簽署了停戰協定,劃定了加拿大與美國的邊界線。這場戰爭使得加拿大的英法裔及印第安人團結起來,促進了加拿大國家意識的形成, 奠定了加拿大的國家基礎。更重要的是,這一戰,打出了加拿大和美國間200年的和平。由此可見, 和平與安寧, 永遠是需要武力來保障的。
今天是加拿大建國150 周年,特作此文以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