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認識我們的文化

作者:春花秋月何時了  於 2025-7-18 11:0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中國傳統文化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積累了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價值觀,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歷史進入20世紀,發生在1919年前後的「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稱得上中國近代史上文化革新的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對當時的中國社會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新文化運動提出的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的口號,在百年之後的今天,仍然閃耀著理想的光輝。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讓中國人看到了新的希望和選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貧窮落後的舊中國注入了新的活力。走俄國的路成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追求。
    自孔子以來,中國歷史上就產生了一個獨特的「士」階層及其「士儒文化」。延續二千五百餘年,至今流風餘韻不絕。「士」志於道,追求君子、聖人人格,某種意義上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在傳統的社會中,士儒文化扮演著穩定社會,弘揚社會道德的重要的角色,成為一代代中國人的精神楷模。
   士儒文化崇尚厚德載物,追求個人品德修養在社會的示範性。其中就包括了如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廉、恥等核心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道德體系。
     上個世紀中葉發生在中國的政權更迭,使馬列主義指導下的無產階級革命,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主流。傳統的士儒文化受到衝擊乃至顛覆。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紅色文化,即「造反文化」。從中國共產黨造反起家的那一天起,100年來這個「造反文化」就一脈相傳,始終沒有變。 
    既然是造反,就意味著推翻原來的國家機器,進而改朝換代。所以,造反通常不需要設置什麼「底線」,越徹底越好,直至肉體消滅。所以殺人就成為了最便捷、最徹底的革命手段。所以,改朝換代大都是流血的文化。
   在新中國,毛澤東先生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前蘇聯為榜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革命運動。
    上世紀的50年代,隨著政權的日益鞏固,共產黨人對原有的社會生態進行了循序漸進的清剿和整肅。為了在思想文化方面排除隱患,逐步實現了對社會以及個人精神的全面掌控,重構一元化的國家機器。伴隨著對個體人格的打壓,做「黨的馴服工具」理念應運而生。進而成為了大陸社會的主流文化。階級鬥爭理論成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最有力的武器。
    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消除隱患為目的的歷次政治運動,如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土改運動、鎮反運動、反右運動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運動,都是以「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為指導方針的嚴酷的流血革命運動。令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難怪有人在私下裡痛斥,「共產黨,殺人黨」。
   傳統的士儒文化被貼上了反動的封建主義標籤。始終是眾矢之的。歷經數十年的圍剿,已經是奄奄一息了。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社會轉型,讓我們得以擺脫了階級鬥爭的魔咒。政治環境的寬鬆雖然釋放了人們心理上的壓抑感,但是,馬列主義造反文化對於中國大陸傳統倫理道德的顛覆性影響,以及幾十年來,在極左政治環境中形成的「融化在血液里」的思想意識,很難有根本性的改變。更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將是我們道德重建難以逾越的障礙。  
    在新中國跌宕起伏的歷史進程中,每一次驚心動魄的政治運動,都是為了刻意強化無產階級專政即「造反文化」的革命權威,重塑中國文化。籍以削弱以傳統道德為核心的士儒文化的影響力,打壓其存在的空間。因此可以說,儘管30年來我們的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幾十年就實現了西方上百年的理想,科技發展,生活富足,恍如隔世。但是,中國人的精神文化並沒有真正站起來,時至今日仍然是匍匐狀態!
   明年就是「文化大革命」60周年了,撥亂反正不了了之,正本清源無從談起。僵化的政治體製造成的大政府,小社會,導致民主監督形同虛設。士儒文化的日益凋敝引發社會道德的淪落,致使社會文化混沌不堪。
    民主是個好東西,有時候也難免會被壞人所利用。例如,所謂「文化大革命」就是有人為達到個人的目的,巧妙的利用了「發揚民主」的手段,搞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所謂「四大」,就是以革命的名義,人為製造的政治動亂,令國家和社會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其留下的創傷在今天,甚至於若干年之後,仍然會隱隱作痛。文化大革命卻革了文化的命!
   從上個世紀初至今,是中國近代最為驚天動地的一百年。毛澤東先生是在劇烈變動的時代中一個叱吒風雲的巨人。
    毛澤東鑒於前蘇聯領導人頻繁更替的嚴峻現實,為了鞏固其領袖地位,發動和領導的一次又一次清除隱患的所謂「路線鬥爭」。清剿了無數個的「反黨集團」。嚴重的破壞了生產力的發展。影響了國家和社會的歷史進程。
    反觀他執政的20多年中,「無產階級專政」長期以來對億萬人的迫害與摧殘,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令人髮指的法西斯暴行,不知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損失殆盡,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讓中國人本應享有的溫飽生活推遲了幾十年,給不止一代人留下終生難忘的遺恨。
    回首「風雷動,旌旗奮」的毛澤東時代,連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都沒能解決好,談何「戰無不勝」。縱觀其二十多年的「英明領導」,從理論到實踐,基本上是失敗的。令我們的國家和社會付出了昂貴的社會成本。
    對於毛澤東的評價,我以為應該實事求是。不贊成所謂「功過相抵」的包容態度。
    一個嘴裡喊著「人民萬歲」的「偉大領袖」,卻在他執政的20多年裡,為了所謂「共產主義事業」,這個湖南仔就屠殺了數以百萬計手無寸鐵的無辜人民,罪在不赦!天理難容!我想假如毛澤東先生還健在,他應該關在監獄里伏法。而不是躺在紀念堂里尊享粉絲們的崇拜。
    當然了,相信會有人不贊成我的觀點,那些已經把」毛澤東思想融化到血液里」的人們會極力反對,也是可以理解的!
    誠然,任何領袖人物都不能迴避時代的局限性。縱覽中國歷史上那些改天換地的風流人物,雖各領風騷,但也大同小異。誰能是一貫偉大、光榮、正確的完人呢?所以,理性客觀的評價一個領袖人物,需要我們客觀而又實事求是的包容態度去理解和諒解。因此也可以說,包容既是實事求是也是客觀需要。
    有時候我常想,我們是不是可以,而且也完全應該,用同樣包容和理解的態度,去評價與毛同時代的另一位領袖人物蔣介石先生呢?
    如何以尊重時代背景與歷史事實為原則,客觀的評價蔣介石先生,在今天,已經是我們不容迴避的社會責任。
    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上世紀的30年末,中國正處在內憂外患之中,民族危亡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蔣介石先生作為黨國領袖,曾領導國軍將士浴血抗戰,數以萬計的中華兒女殊死搏鬥,為國捐軀,可歌可泣。沉重的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他堅持反共的立場也是意在維護舊政權的穩定等等。摒棄刻意的詆毀和醜化,能夠客觀公正的評價蔣介石先生的一生 ,肯他的歷史貢獻,那就好了,那就證明我們是一個真正的歷史唯物主義者!
   到過日本的人,大都對日本的社會風氣讚許有加,公共設施整潔有序,日本人誠實好客,彬彬有禮,甚至在公共場合沒有人大聲喧嘩。置身於這樣的公共環境中,感受到和我們迥然不同的社會文化。​令國人感嘆不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早在漢唐時代,就傳播和輻射到包括日本在內的東亞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士儒文化對東亞國家產生過重要影響。因此可以說,東亞文化曾經是中華文化的余脈。即便是在今天的日本,許多地方能也看到中國文化的遺跡。
    今年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走過了艱難困苦的歲月,80年來中日兩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天的中國在許多方面趕上或超越了日本,其中也包括生活方面,「舌尖上的中國」享譽世界。但是對於傳統的士儒文化,尤其是禮儀文化的尊崇與堅守卻是略遜一籌。
    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封、資、修,破四舊,在橫掃一切的口號下,給我們本來就脆弱的社會文化,留下了毀滅性的創傷。有於缺乏撥亂反正的徹底清算,時至今日其惡劣影響仍然和我們如影隨形。
   造反文化張揚我行我素的無產階級個性,往往對循規蹈矩的公序良俗不屑一顧。放眼社會上的一些喪失基本社會道德底線的行為,無不以「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造反理念息息相關。實踐證明,新時代的社會文明更是少不了士儒文化,它是滋潤和引導社會和諧穩定的雨露和陽光。
    「造反文化」 強調政治的實用性和隨意性,沖淡乃至破壞了文化的權威性。因此 「士儒文化」難以與其同吟共舞。其匿而不彰也自在情理之中。正是這種社會文化的差異,使得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變得遙遙無期。
   今天,當我們的生活在豐衣足食的大國時代,享受著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成果,但是,在社會文化方面卻仍然逗留在毛澤東時代。
    例如,在毛澤東時代的「文化大革命」時期,有過「三忠於、四無限」的口號,是竭力推行個人崇拜最典型的口號之一。「三忠於」指忠於毛澤東、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的革命路線。「四無限」指對毛澤東、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的革命路線都要「無限熱愛,無限信仰,無限崇拜,無限忠誠」。這些口號張揚了當時狂熱的中國社會政治的主旋律。而今天倡導的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雖然內容有所更新,但其文化內涵並沒有變。仍然屬於「匍匐文化」的範疇。
    適當留一些對領袖人物的個人崇拜並不是壞事,但是,歷史證明對其過度的迷信和神話,就會走向反面,從而貽害我們的社會。
    經過改革開放,今天的中國強大了,但是,中國文化並沒有形成相對應的尊嚴與影響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缺少具有民主色彩的競爭基因,限制了社會的活力及其影響力。仍然把封建社會的忠君愛國作為社會文化的主基調,只有忠君才是愛國,才是正道。一個「忠」字千百年來,像一座大山一樣,不知埋沒了多少英雄豪傑。培育了多少忠順奴才。在現代「忠」字被貼上了馬列主義的標籤,知識越多越反動的混賬邏輯登堂入室。
   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必須要認識到,我們的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我們的文化更新遠遠落後於社會的變化。導致我們的文化與社會現實嚴重背離。道德領域的潰敗與文化根基的侵蝕正日益成為困擾民族精神健康的頑疾。中國文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認同危機與道德困境。 
    而另一方面,當代中國文化又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重構:一面是高鐵穿梭、數字紅包飛馳的現代圖景,一面是祠堂香火、家書手札的情感牽繫。這種傳統與現代的共生與碰撞,構成了點綴當代中國社會文化的別樣風景。
     愚公移山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為了能在大山中修出一條路來,愚公不畏艱難,挖山不止精神,鼓舞過一代代的中國人。受此影響,愚公精神也時常讓我對一些看不見希望的事情,卻不肯輕言放棄。      
   當前祖國的文化復興和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偉大目標,都面臨著開山鋪路的重要歷史抉擇,愚公精神將讓我們對這些理想永遠充滿期待。也希望我的博文能夠成為走近這些理想的又一鍬土!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3: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