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列主義自19世紀末傳入中國,一個多世紀以來,對我們的國家和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馬列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的崩潰和共產主義的勝利。無產階級必須通過暴力革命,粉碎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1917年俄國的十月革命,成功的實踐了馬列主義的這一理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前蘇聯,為世界樹立了榜樣。而後,如雨後春筍般的誕生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並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
近代中國,在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改良主義以及模仿西方資本主義的方案紛紛破產的情況下,十月革命的炮聲,為我們送來了馬列主義,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指明了新的方向和選擇。
新中國成立以後,以無產階級專政和階級鬥爭為核心的馬列主義, 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我們的建國綱領。歷經無數次政治運動的訓教,影響乃至顛覆了傳統的社會倫理及道德觀,並使馬列主義成為了中國人政治生活的主流意識。乃至國人趨之若鶩的信仰。新中國恢復性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曾經令人振奮。一度形成了言必稱「馬列」的風氣。
但是長期以來,在把馬列主義奉若神明的大背景下,極左政治應運而生,並且愈演愈烈,蠻橫的綁架了我們的社會生活。使得貧困和內鬥成為了主要內容。
在無產階級專政的旗號下,上世紀50年代初,轟轟烈烈的「鎮壓反革命」運動中,全國共逮捕了262萬人,其中殺了71.2萬人,佔全國人口的千分之1.31。
在1950年至1952年的所謂「土地革命」期間, 據考證,各地被殺害的「地主」超過100萬人。
50年代末的「反右傾」運動中,全國有300多萬人因為給黨提意見,幫助黨整風,被定性為「向黨進攻」。成了政治黑人——「右派分子」,淪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對象。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盲目推行的「三面紅旗」時期,即所謂「災災年」,有數以萬計的人被活活餓死。
1966年,號稱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紅色恐怖的法西斯暴行令人人自危。
文革中,「紅衛兵」高喊著「造反有理,革命無罪」「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口號,推倒了各級政府。他們高舉著「破四舊」的旗幟,到各地打、砸、抄、抓,瘋狂的損毀歷史文化遺跡,造成了整個社會的動亂。見證了馬列主義的造反理論與傳統倫理道德你死我活的博弈。
有資料顯示:文革中有420餘萬人被關押審查;包括國家主席在內的172萬8000餘人死亡;13萬5000人被以反革命罪處決;武鬥死亡23萬7000人;703萬人傷殘;7萬1200餘家庭整個被毀」。從性質上可以說是一場政變。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對社會民主的瘋狂踐踏可謂罄竹難書。有觀點認為,它是民國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一次探索和試錯。也有觀點認為,這是有人在「天才的繼承、捍衛和發展了馬列主義」。然而,對於廣大人民群眾來說則是一次最深刻,最生動,足以國人深惡痛絕的馬列主義的教育課。
回首半個多世紀的「馬列?」時代,給我們留下的多半是恐懼和苦澀的記憶。
毛澤東最敢殺人,動輒就是「殺二十萬換二十年太平」。豈止啊,一次「鎮反」運動就殺了70多萬人,相當於日寇南京大屠殺的兩倍多。他們當中大部分人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奉公守法,僅憑曾經的舊社會身份就定罪殺頭。在「鎮反」運動中毛澤東發現,上海,廣東兩地的殺人數量沒有達到百分數要求,責令其「補刀」,直到超數量完成後方肯作罷。如此「太平」的成本,令人瞠目結舌。此時的毛澤東早已不是那個來自湖南山溝里農民的兒子,簡直可以比肩東條英機了!
1957年11月,在莫斯科舉行的各國共產黨、工人黨代表大會上,為了消滅資本主義國家,毛澤東發出了:中共不惜以半個國家為代價「死一半還有3億人」的狂言時,整個共產主義陣營都驚呆了!
毛澤東的去世讓我們擺脫了歷史的噩夢。1976年十月作為文革替罪羊的「四人幫」被押上了審判台。黨的三中全會揭開了清算文革罪孽和撥亂反正的序幕。發出了聲討十年文革浩劫的最強音!
是「文化大革命」之後的否極泰來,讓我們得以擺脫了蠻橫的的無產階級專政和階級鬥爭的肆虐,使我國社會又重歸共和。
十年浩劫的慘痛教訓,曾經讓人們有所感悟,但是隨後人為的刻意淡化,使撥亂反正的歷史任務不了了之。讓難得的機遇,淹沒在反腐的呼聲中。
回首那個隨意扣帽子、打棍子,人心惶惶的紅色恐怖時期 ,忘不了那些在文革浩劫中被殘害的無數個無辜生命。忘記了他們不僅愧對先人,也愧對歷史。
然而必須看到,馬列主義造反文化對於中國大陸傳統倫理道德的顛覆性影響,以及幾十年來,在極左的政治環境中形成的融化在血液里和骨頭中的思想意識,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都將是我們道德重建難以逾越的障礙。
「 文化大革命」之後,走出馬列主義迷陣的廣大人民群眾,要求擺脫極左政治,希望社會民主的強烈意願都明確的昭示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馬列主義,已經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只有馬列主義才能救中國」或將成為歷史。
是改革開放讓國人重新看到了世界。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綜合國力的提高,極大的改變了國人的精神風貌。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試想,如果不是摒棄了馬列主義錯誤方針,會有今天改革開放的成果嗎?
出人意料的是,利己主義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沉渣泛起,利益集團的形成和鞏固,使腐敗的黑手肆無忌憚的的吞噬著改革開放的成果,甚至於跌破了社會道德的底線 。
官員們貪污受賄、包養情婦的案例屢見不鮮。讓國人「大長見識」。動輒上億元的貪腐,一個省廳級官員的情婦,可以達到三位數。成為了窮奢極欲、妻妾成群的新貴族。今天當我們不得不面對著一個個濫用權力,為所欲為的「土皇上」時,彷彿歷史又回到了封建帝王時代!
權力的飛揚跋扈,使公平和正義成為奢侈品。直接導致社會上亂象叢生,責任感的缺失造成事故頻發。使人們對改革的認同感大打折扣。這是最危險的事情。
歷史進入了21世紀,隨著我們步入小康社會,希望祖國統一的期盼也與日俱增。
兩岸同胞雖然同祖卻不同宗,一邊是一黨制的權威社會,另一邊是多黨制的民主社會。一峽隔海,各領風騷。
70年分道揚鑣,70載恩怨情仇。兩岸關係在跌跌撞撞中一路走來。大陸方面的經濟騰飛舉世矚目。而台灣則一直堅守傳統理念,拒絕屈從於無產階級專政的鐵蹄之下。在實現了經濟騰飛之後,又完成了台灣向民主社會的轉型,實現了與現代文明接軌。這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可以說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多年來,每當我聽到從寶島傳來期盼祖國統一的消息,都深感欣慰。而每當聽到對祖國統一不抱希望的聲音,遺憾之餘也總能有所理解——畢竟已經苦等了70年,經歷三代人。
一張台灣牌被反華勢力玩了70年,在歷經了半個多世紀的今天,祖國和平統一仍然遙遙無期,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
由此我以為,海峽兩岸最大的差異莫過於社會價值觀的不同。說到底還是傳統理念與造反文化的博弈。1949年新中國的誕生,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一個回合的終結而已。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的禮炮聲響徹北京城。中國共產黨以勝利者的姿態宣稱:是「馬列主義」成就了新中國。的確,作為指導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理論,馬列主義功不可沒。在那個貧困的農耕時代,「打土豪、分田地」的誘人口號,充分調動了廣大勞苦大眾的積極性。而同時,日本的侵華戰爭直接導致國民黨政府自顧不暇,也為共產黨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亦不可小視。
然而,任何政治思潮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需要時它會應運而生,不需要時它就應該悄然退場。縱觀近代世界,曾經出現過的各種形形色色的「主義」,其結局大致如此。但是,像馬列主義這樣影響世界格局半個多世紀的卻屬罕見。
而今天,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遲遲不能實現,馬列主義卻難辭其咎。曾經的制勝法寶,如今已經淪為阻隔兩岸融合不可逾越的障礙。
台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說:「共產主義不滅兩岸不能談統一」。一針見血地點明了兩岸社會價值觀的水火不容,可謂擲地有聲。同時也彰顯了台灣同胞對馬列主義極左政治的深惡痛絕。因為共產主義顛覆了中華文化傳統的倫理道德,殺富濟貧赤裸裸的掠奪行徑為現代文明所不齒。
「造反有理,革命無罪」作為文革中最響亮的革命口號,充分體現著無產階級流氓文化的主流意識。幾十年來,這種馬列主義的極左文化對於人們的社會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譬如當今社會上一些恣意妄為的造反精神,動輒上綱上線的鬥爭視角,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幾乎很難改變。
在這種主流意識的環境中,人際關係受到政治屬性的左右。什麼「仁義道德」,什麼規矩禮貌都不屑一顧,彷彿在他們腦子裡壓根就不存在,一襲薄情寡義。
不能不說的是,當年文革中衝鋒陷陣,在瘋狂與野蠻中成長的紅衛兵小將們,如今已經到當祖父、母的輩份了。這個群體及其後代在當今中國社會的發言權及影響力不容小視。
同樣是經歷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殘酷洗禮,今天的烏克蘭和俄羅斯就是很具代表性的典型。從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轉型為民主社會,經過了幾十年的蛻變,早已面目全非。長期以來,許多旅遊者目睹了那裡嚴重的社會問題:敲詐勒索隨處可見,令人防不勝防!
伴隨著馬列主義階級鬥爭而生的紅色恐怖,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被世人所詬病,其消亡自在情理之中。
而當年「造反有理」的思想意識卻無法釋懷。在市場經濟魚龍混雜的大潮中渾水摸魚,迅速變身為爭名奪利,甚至於坑蒙拐騙。
最近國內幾家著名的網際網路公司,紛紛開展的反腐行動中,一批公司內部的貪腐蛀蟲暴露在陽光下。眾所周知,腐敗是世界性的難題。然而,我們的腐敗卻和無法無天的造反文化有著得天獨厚的的緣分。
隨著前蘇聯解體之後的社會主義陣營解體,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轉型為民主社會。也就宣告了馬列主義已經完成了它階段性的歷史任務和生命周期,今天已經賺得盆滿缽滿的利益集團,有誰還願意想到它?。所以告別馬列主義是時代的要求。
告別馬列主義首先要承認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存在的合理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應該是構建中華民族的命運共同體。
近來,在關於莫言先生諾貝爾文學獎的話題中, 有關「自我否定」的議論引起我的關注。
否定和肯定,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否定缺點與肯定優點,二者缺一不可。
然而在我看來,當今的社會環境中,否定缺點似乎比肯定優點更為重要,也更有難度。俗話說,優點不說改不了,缺點不說沒不了。因此可以說,否定缺點的重要性要遠大於肯定優點。
在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中,曲折總是難免的,實踐告誡我們,該否定的要堅決否定,反之遺害無窮。
譬如五十年代末,把數以百萬的知識分子打入「右派分子」政治黑名單冊的「反右傾運動」;60年代初的那個造成大飢荒,餓死無數人的「三面紅旗」;以及後來牽連到上億人凄慘的文革浩劫,不否定行嗎?不否它們,我們就無法摒棄「階級鬥爭」的自殘,走出極左錯誤的泥沼,步入改革開放的新天地。
回首往事,頗多感慨。改革開放以來生活的富裕,讓我想起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前蘇聯,那曾經輝煌的成就只延續了二、三十年。終因政治體制僵化,缺乏競爭機制,最終走向衰落。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盲目陶醉於即得成就之中,往往會使人固步自封,漠視隱患而後悔莫及!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衷心希望,我們的政體改革從告別馬列主義開始能有所做為。開啟民主和諧依法治國的新篇章,是國人的期盼,也是歷史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