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送往天堂的百合花

作者:春花秋月何時了  於 2022-10-26 06:3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送往天堂的百合花      

    我的童年由於遠離父母,是祖父和姑姑把我扶養成人。而終日陪伴我,不辭辛勞地照料我日常生活的就是祖父。他性格開朗、豁達,寫一手好字。他為人正派,崇尚「嫉惡如仇,從善如流」的人生理念。從不沾煙酒,卻終日離不開飲茶。

祖父1892年(清光緒18年)生人。與民國名人蔡廷鍇、郭沫若、劉伯承同齡。比毛澤東年長一歲。祖父出生在冀東的一個富裕家庭。他小時候正值晚清末年,念過私塾。而曾祖父在那個小山裡村裡差不多是首富吧,創立了殷實的家業。祖父在兄弟三人中,他最小。兄弟分家時得到了一份不菲的家產。包括一個「大車店」(能停馬車的旅館),一處宅院還有百畝土地。也曾雇傭過長工和短工,日子過的還算滋潤。

祖父為人大方,樂善好施。聽他說過:當年家裡有一輛「小車子」(就是罩有席棚的小型獸力車),不論是誰家娶媳婦、聘閨女來借車用,他從不拒絕。由於人緣好,民國年間曾擔任過「保長」和當地的「校董」。而我的大祖父即祖父的大哥,由於得罪了人,在「土改」中被棍棒活活打死。「辛亥革命」以後,祖父應時剪掉了辮子。和國家同步進入了新的民國時代。出人意料的是,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鄉下開始不太平了,出現了打家劫舍的武裝分子。他們打劫的目標主要是富戶人家,當時民間稱之為「鬧紅軍」。出於恐懼,不少富餘人家購置槍支,以求自保。購槍之目的並非是與武裝分子對抗,只是想用槍聲震懾一下,為自己壯壯膽。祖父說當時他也買過一個搶。

抗日戰爭以及後來的解放戰爭,增加了維持生計的難度。聽爺爺說過:戰爭年代時常有軍人來住店,不僅免費還要照常提供服務,不論是國軍還是八路軍一視同仁。有一次八路軍住店走後,又派人傳話來,說是有一個槍栓丟在了店裡,讓爺爺找到後送還部隊。可把爺爺嚇壞了!

面對著日益嚴峻的生存環境,爺爺審時度勢,做出了歷史性的抉擇——變賣了部分家產,把土地租給別人,舉家搬入了縣城。在城裡與朋友合夥開了一個「雜貨鋪」,賣一些油鹽醬醋、火柴等生活必須品,以求生計。在城裡重新構建了穩定的家庭生活。

1947年,正值解放戰爭如火如荼的時期,祖父到百里之外的S市去為店鋪「進貨」,恰逢S市獲得解放。但是城外的周邊還是沒有解放的「國統區」,進出S市的通道設有盤查的哨卡。爺爺因為攜帶貨物難以成行,只好滯留。而此時老家的縣城正籠罩在槍林彈雨之中——解放軍正在攻城,後來聽人說仗打的很艱難,多日攻城未果,城牆上滿是血跡。後來解放軍派了一個「楊政委」進城勸降,不料反遭拘押。再後來國軍宵遁,縣城終獲解放。

縣城解放了,祖父沒有選擇回去,他看到了城市裡更有機會,毅然決定留下來。

從1950年冬季開始,一場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在解放區農村廣泛展開。「土改」不僅要瓜分富人的財產,同時還殺人的現象也不少見。有資料顯示:在「土改」運動中,各地被殺害的「地主」達二百多萬人。為了節約「子彈」,他們當中相當一部分人是被打死或「活埋」的。

「土改」雖然使貧窮的農民獲得了生產資料,而另一方面破壞了千百年來中國農村,農民辛勞致富的思想基礎。「土改」雖然滿足了貧苦農民的仇富、盼富,期盼世道公平的心理訴求,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然而,強行瓜分他人資產乃至殺人是赤裸裸的,強盜式的掠奪行為。

一位當年參加過「土改」運動的工作者,在其所著的回憶錄「活埋」一書中提到:當年「土改」運動中,有一富戶人家,家裡的男人都逃走了,只剩下一老太太和她六歲的小孫子。「土改」工作隊遂決定將其二人「活埋」。祖孫二人被趕下了已挖好的深坑中,然後填土。當填到一半深度時,因為小孫子個矮,先感到了呼吸困難,就對奶奶說:「奶奶,我憋的哄」。奶奶說:「忍著點吧,一會就好了」!殘忍所及令人髮指!

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先生本名查良鏞,其家族歷史上才人輩出。

祖父查文清是清末「進士」,曾歷經官場。祖父去世后留下了龐大的家業,雖歷經變故而衰落,到金庸出生那年,查家還有3600多畝土地,100多戶佃農。其父查樹勛震旦大學畢業。後來辦了「查氏義莊」,興辦教育,扶危濟困,資助窮人,在本鄉口碑極好。「土改運動」的工作隊進駐后,發動群眾,打到「地主」。由於其父一貫行善積德,對村民友好,且年年資助窮人,所以沒有一個人控訴他。土改工作隊見打擊行動無法開展,遂想出損招,指使一殘匪將一隻手槍偷偷藏入查家,然後揭發其「窩藏槍支」,藉此將其父槍決。

後來,雖有鄧小平當面向金庸表示了「歉意」。但是「土改」的孽行是不容寬恕的!其罪惡將載入史冊!

「土改」顛覆了「勤勞致富」這個人世間天經地義的道德倫理,是「逆天之道」。應該把它永遠的釘在現代中國歷史的恥辱架上,而不是把它作為所謂「土地革命」的光榮史來歌頌和炫耀它。它斷然否認富人也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蓄意挑動、製造社會矛盾,是對人間正道的劫持。稱得上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草莽文化的「現代版」。致富了就有罪嗎?這個傷天害理的邏輯,難為現代文明所認同。

隨著老家的解放,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這時在縣城裡的家中只剩下了奶奶和兩個姑姑。隨著「土改」運動的發展,原籍小山村的農民來到城裡,把奶奶和姑姑以及全部家什強行遣回故里,和老家剩餘的家產一起由窮人瓜分。聽姑姑說:那天在瓜分現場擺滿了各類家什,許多人興緻勃勃的來圍觀、遴選。其中一個後生湊過來悄悄的問我姑姑:「三姑,那兩個暖壺那個好哇?」。那年頭,村裡的一般人家是沒有暖壺的,而我家有兩個暖壺。家什分完了,原來的宅院也被沒收,給奶奶和姑姑安排了一處茅草房。民間稱之為「掃地出門」。由於爺爺不在,家裡沒有了經濟來源,只靠奶奶做些零活,免強度日。

解放后,社會秩序逐步恢復,祖父在S市定居下來。奶奶、姑姑和時已三、四歲的我也碾轉來到S市,這樣一家人又重新得以團聚。後來兩個姑姑都有了工作,這個新家基本上穩定下來。

爺爺因為沒事可做,閑賦在家。恰逢一位原在老家縣城裡開藥店的高姓朋友(此人原是中共的「地下黨」),現為S市政府秘書長.這個高爺爺正在受命組建S市的「建築公司」,遂邀我爺爺去當了「管理員」。擔任這個職位時間不長,由於周圍作為新生力量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做事的風格也迥然不同,祖父感到有些不適應,遂主動退職。

歷史進入了50年代,新的社會環境已基本形成,國家進入恢復期。隨之而來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象徵著國家開始了全面經濟建設的復甦進程。

這時人心振奮,全國人民以空前的熱情,積極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洪流之中。到了50年代中期,全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這時祖父臉上總能看到開心的笑容。

身處穩定的新社會,爺爺熱愛之情溢於言表,對共產黨充滿認同感。爺爺常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從全達變者為英豪」。更可貴的是他一生堅持思想上追求進步,他說過:從有共產黨那天起,我就看它得成世。

在他的鼓勵下,兩個不滿20歲的姑姑1948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當時是很超前的。後來她們都成為了黨的幹部。為了提高業務水平,50年代末,三姑還利用業餘時間在「天津函授大學」中文系進修了漢語。

在這個幹部家庭中長大,兩位姑姑積極努力的上進心給童年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新月異的新社會氛圍讓祖父深受鼓舞。為了能及時了解國家的巨大變化,閱讀當地的「勞動日報」是他每天的頭等大事。從第一版一直看到最後一版。他還特地買了一台新出品的「北京牌」電子管收音機。這時我已上小學,每次放學回家,常聽到他說起剛獲知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好消息。爺爺孩子般的興奮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高興之餘,他還寫過一首小詩:「糖甜不如蜜,棉暖不如皮。爹娘恩情重,比不上毛主席。」對黨和毛主席心悅誠服。

進入60年代,日常必需品尤其是糧食的短缺,使生活日漸困難,開始了歷時三年的所謂「災災年」。填飽肚子成為人們最迫切的願望。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活現狀,爺爺千方百計的用一些「代食品」安排調劑,一家人總算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那時大家都挨餓,爺爺從未抱怨過。

63年以後,終於出現轉機。就在生活困難的狀況得以緩解的時候,打擊資本主義復辟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開始了,並且愈演愈烈。直到1966年轟轟烈烈的「文革」烽煙驟起,四海之內已無靜土。狂熱的「紅衛兵」把群情激憤的火種撒遍全國。」革底命無罪,造反有理」的口號甚囂塵上。「學校停課鬧革命」,各級政府紛紛倒垮,包括學校、工廠、企事業單位在內的各級領導人頓時成為了「走資本主義當權派」,劉少奇的「代理人」。把他們「揪出來」,押上批鬥大會的前台,一時充斥了社會的各個角落。

「斗、抄、轟」使「文化大革命」的肆孽走向高潮。有數據顯示:文革中,全國共有約1千萬戶人家被抄;其中北京市有11萬4千多戶;上海市「抄了十萬戶資本家」;在僻遠的雲南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也有五百六十五戶被抄。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家被強行遣返回原籍,重現了上世紀二、三十年「打土豪、分田地」時的暴孽場景。

包括國家主席劉少奇為首的一大批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內,「文革」中有「420餘萬人被關押審查;172萬8000餘人死亡;13萬5000人被以反革命罪處決;武鬥死亡23萬7000人;703萬人傷殘;7萬1200餘個家庭整個被毀。」國民經濟面臨崩潰的邊緣。

1968年的夏秋之交,「文革由轟轟烈烈的「大批判」的喊口號進入了真刀真槍的「斗、抄,轟」階段。姑姑當時正在學校當「書記」,成為了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批鬥她的「海報」赫然貼在周邊的牆上。正在關押中的姑姑被掛上了「走資派」的牌子,「爺爺」被掛上了「逃亡地主」的牌子(「逃亡地主」相比「地主」罪更大),爺倆雙雙被押上了大禮堂的批鬥大會。在他們身後是面對麥克風的「造反派」「紅衛兵」激烈的聲討,台下「打到」「低頭認罪」的口號聲此伏彼起。

幾天後,爺爺連同全部家什被強行遣送回原籍,被安排在了那個小山村外的一處孤立小茅屋。

接下來還是沒完沒了的「批鬥」。在附近小學校的「批鬥會」上,一些未成年的孩子鬥志激昂的摩拳擦掌,一邊用羈了大疙瘩的「井繩」沒頭沒臉的抽打,一邊大叫:「老地主,你不是買過槍嗎,槍哪去了?」。下面頓時響起了「老地主,把槍交出來!」,「敵人不投降,就讓他滅亡」的呼喊聲。

接二連三難以承受的折磨與衝擊,看不到盡頭的肆虐讓爺爺深感絕望,如此殘暴的世道已不足眷念。就在一次稱之為「掀起革命大批判新高潮」的1969年「五一節」第二天深夜,他選擇了懸樑自盡。為他77歲的坎坷的人生劃上了凄慘的句號。

爺爺的一生經歷了清王朝,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在歷史轉折劇烈的風雲變幻中,他總能夠審時度勢,從全達變,始終保持一身正氣,堅守隨遇而安,順其自然的為人處世之道。為晚輩樹立了正直的楷模。是他積極正確的抉擇,讓全家人躲過了許多災禍。

「階級鬥爭」的浩劫是國家的不幸。然而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是:祖父這樣一位崇尚進步,支持革命的老人,早在20年前就已經被沒收了生活及生產資料,「掃地出門」的人,20年後再踩上一腳,將他置於死地而後快。在血雨腥風的政治動亂中,最終死於強暴。無論如何都是天理難容的罪惡!一個蓄意挑動社會矛盾,造成無數人家破人亡,而自己卻感到「其樂無窮」的領袖人物,真的「偉大」么???

今天,我們擺脫了階級鬥爭的魔咒,經歷了暴風雨的洗禮,終於過上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然而,越是身處幸福之中,越是對當年那昏天地黑的歲月充滿憎惡。

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鑒可以讓我們永遠保持敬畏之心。失誤與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其刻意的迴避和篡改。

千家萬戶團圓日,思親最是節慶時。今年是祖父誕辰132周年,當年的暴風驟雨早已成為了歷史。相對寬鬆、富餘的社會環境足以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靈。獻上一束潔白的百合花來表達孫輩的懷念和敬意吧!

不忘歷史,才有未來。幾滴眼淚洗不掉歷史的塵埃,然而,爺爺從全達變,一身正氣的品格卻永遠是晚輩寶貴的精神財富!


                     附:台灣土改的啟示

蔣介石戰敗退守台灣后,認真總結了在大陸失敗的經驗教訓。在研究了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和大陸的土改政策后得出結論:太平天國以絕對平均主義均田,是農民小私有者的幻想,根本不可能實現。大陸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合理的,但「 打土豪」,「分田地」,「沒收地主土地財產」,侵犯地主利益是不可取的,因此決定在台灣實行溫和的社會改良。

台灣當時的土地制度非常不合理,還是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色的土地制度,占戶數約百分之十二的地主佔據了台灣百分之五十六的耕地,台灣政府當局只佔據了百分之二十一的耕地,而佔台灣總人口88%的農民只擁有23%的耕地,而且都是一些山區貧瘠的土地,大多數農民只能給地主當佃農。

地主剝削也極其殘酷,其苛重程度一般達到農民收穫量的5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70%~80%。國民黨為了鞏固其在孤島的政治統治,從1949年起,以和平漸進的方式,進行了一場較為徹底的土地改革。

這次台灣土改分三步依次推進。第一步是「三七五減租」。從法律條例限定租額,地租不得超過全年主產品收穫量的 37.5%,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條例也保障地主利益,佃農按時納租,欠繳兩年地租地主可以解僱等。

第二階段的「公地放領」,將從日本人手中接收過來的「公地」出售給農民。地價為耕地主要農作物正產品全年收穫量的2.5倍,由承領農民分10年20期平均攤還,不必負擔利息。

第三階段是「耕者有其田」,地主可以保留政府法定田地數額,超過部分一律由政府徵購轉賣給尚未獲得土地的農民,地價按耕地正產品的2.5倍計算,以實物土地債券(佔70%)和公營企業股票(30%)作為補償。實物土地債券由台灣當局委託台灣土地銀行發放,年利率為4%,在10年內分20期償清本息;公營企業股票是從日本人手中接收過來的四大公司(水泥、造紙、農林、工礦)的股票。

在本次土地改革中,農村地主的損益情況各有不同,其中大地主收益最大。他們從水泥、造紙、農林、工礦四大公司中,獲取大量的股票,搖身一變,成為新的工商巨頭,如台灣原來的四大封建地主——辜振甫、林伯壽、林猶龍和陳啟清,就是依靠土地改革起家而成為台灣地主財團的實力派。辜振甫控制的「台灣水泥公司」在以後的發展中,逐步成為壟斷島內水泥市場的集團企業。同時,也有部分中小地主,在應徵土地取得資金或股票后,轉營工商業,其中不少因經營不善而被兼并,或趨於破產,甚至一部分地主將所獲土地徵購款揮霍一空,最後淪為普通農民。

「誰贏得了農民,誰就會贏得中國,誰能解決土地問題,誰就會贏得農民。」一句話從側面揭示了土改的核心要義。

台灣在土地改革后,自耕農成為台灣農村中農戶的主體,其積極性大為提高,成為了推動台灣農業發展的主力。

台灣土改政策與大陸的不同,彰顯了國民黨與共產黨治國理念的迥異:共產黨土地革命講求的是快准狠,如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就聲稱:「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繪畫繡花,革命不能溫良恭儉讓」。而國民黨則強調和平土改,地主不能吃虧。共產黨主張階級鬥爭,國民黨主張階級合作。共產黨代表無產階級利益,國民黨代表全民的利益。共產黨主張消滅私有制,國民黨主張保護合理的私有制。

台灣的農村土地制度一直被世界公認為是做得很好的典範。這個土地改革的成功,使台灣的社會穩定。所以說台灣土改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是溫和的,而不是激烈的,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台灣土改是一個沒有流血的土地制度。

                                                                                                                                     寫於2024年春節前夕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3: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