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總理的中國情結
在中國最受歡迎的外國總理是誰?毫無疑問,當屬德國總理默克爾。她是在任內訪問中國次數最多的外國領導人。有人說她是歐洲繼撒切爾夫人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領導人,也有人稱她是一千年前神聖羅馬帝國的狄奧凡諾皇后之後第一位領導日耳曼的女性。
作為一個有著獨立思想的政治家,她以理性、勤奮、務實贏得了德國乃至歐美社會的一片讚賞之聲。默克爾也曾被譽為「歐洲夫人」。 在我看來;默克爾的影響力已經已超出歐洲,並且影響到整個世界了,成為了國際社會舉世矚目的政治家。
2005年 默克爾當選為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並在2009年和2013年成功連任。現在的第三次任期將至2017年。
2015年是歐洲的多事之年,面對三大危機(希臘債務危機、烏克蘭局勢和敘利亞難民潮),默克爾每次都挺身而出。她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站在一起,為緩解烏克蘭危機做出了努力和貢獻。緊接著希臘金融危機威脅到整個歐元區的穩定,但默克爾務實處理了危機。而默克爾對席捲歐洲大陸的難民危機的處理使人們稱呼她為「歐洲的良心」。
中、德是兩個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2005年默克爾就任德國總理時,如媒體預測的那樣,在東德長大的默克爾會對中國帶有「偏見」。但是,面對紛繁動蕩的國際形勢,求真務實的默克爾很快就作出調整,開始對中國刮目相看了。她說:「我們必須學會了解中國」,她把與中國發展全面夥伴關係,作為應對經濟下行的困局中政治與外交的大謀略,具有里程碑意義。
當美日聯手東盟做局中國之時,她再次挺身而出,給中國送來啦溫暖的正能量。
她坦言:在經濟方面,兩國經濟是非常密切地交織在一起的。出於自身的利益,我們希望看到中國實行改革,也希望中國經濟繼續積極良好地發展。希望看到一個強有力的中國,因為中國經濟不好,對德國也有負面的影響,新一輪中德合作高潮或已顯現。
2014年的中德磋商發表的《中德中長期合作行動綱要》,為今後5至10年的中德合作定了方向、領域和項目。默克爾功不可沒。
默克爾多次訪華,每次訪問大都要選擇除北京外的新的地方去看看。近幾年來,她分別訪問了天津、西安、廣州、成都、合肥等一大批地方城市。甚至深入鄉村,探訪原汁原味的「中國景象」,體驗當地人民的生活。
在成都她學做宮保雞丁;在天津乘坐京津高鐵;在西安與兵馬俑「親密接觸」;在廣州參觀教堂;在合肥與村民嘮家常……。從華南到華北,從四川盆地到黃土高原,對這位德國領導人來說,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域文化多樣的神州大地,充滿新鮮的體驗。
她可不是去觀光旅遊,而是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更精準地把握商機,更有效地制定政策……。她的低調、樸素、謙和、平易近人,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喜愛,給中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是,德語媒體在相關報道中均表現出謹慎態度。德國《日報》提醒道:在爭取經濟利益時,不能忽略人權對話。包括中國對人權、法治或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的限制。在建立夥伴關係中需要做出妥協,但是,不能從妥協到自我否認。
默克爾不負眾望,在她訪華期間不管走到哪裡,始終沒忘把呼籲社會民主作為一項必不可少的內容。當然,訪華的重頭戲還是發展經濟,合作共贏。
默克爾多次訪華成果豐碩,收穫了包括空客飛機在內不少的訂單和項目,中、德合作步入新的階段。
2016年6月12日,默克爾第九次踏上中國的土地。這次她特意去了東北,東北是中國領導人現在最頭疼的一個地方。
最近這幾年,東北經濟增長一直牢牢地佔據了全國的最後幾名。經濟的不景氣,下崗不斷增加。今年兩會,黑龍江的領導們在北京開會,黑龍江的工人在廠門口集會,儘管事件最後得到了平息,但工人們焦慮和擔憂,顯然還未得到平息。東北的問題,已不僅僅是經濟問題,可能是更嚴重的社會問題,成了中國經濟的隱痛,也成了外賓來訪的雷區。
這時候,仗義的默克爾總理來了!為什麼要去東北?默克爾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因為她很清楚,越是挑戰,越有機會,誰能在挑戰中提前布局,誰就能獲得市場的先機。德國在老工業區的轉型、治理方面有著成功經驗,與中國會有合作和交流的機遇。
默克爾成了中國人民的知心朋友,她善解人意,有話直說的品格非常難得。
2010年7月16日,默克爾總理在北京除了與中央黨校和大陸高官們座談交流外,還會見了4位中國民間人士,探討網際網路自由和言論自由的重要性。他們是博客作家安替、法學教授賀衛方、於建嶸和崔衛平,四人在慨嘆德國社會言論自由的同時,也向默克爾反映了網際網路自由對中國社會的重要性。儘管旅途疲憊,但默克爾仍認真傾聽,並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而這部分,中國媒體卻不敢著墨。
2014年在她第7次訪華之行的最後一天,默克爾總理在被視為精英搖籃之一北京清華大學發表演講。主題雖是「可持續發展」,著墨處卻是隸屬於人權的公民獨立精神和需為民主做出努力。
默克爾說:與(中國)政府討論人權,對她個人而言非常重要。她強調,自己是在原東德長大的,因之能體驗到,公開的意見交流和每一個人的自由是一種何樣的幸福。
在演講中,默克爾沒有抨擊中國的不足,而是介紹了德國的情況,指出,在德國的一項共識就是:每個人都應獲得教育和升遷的機會,司法安全和私產必須得到保障。必須是強大的法權說了算,而不應由強人的權利說了算。她讚揚大學是「自由、創新和開放意識的搖籃」。
德國媒體報道稱,默克爾在回答學生提問時講到了中德兩國政治體制的不同,「我們(德國)一直有多個黨派不停地公開競爭,有時這個黨執政,有時那個黨,這是由選民來決定的。」她還列舉了德國不同黨所代表的不同理念和人群。而中國始終是同一個黨執政,對此默克爾提出了兩個問題:「一個黨能夠做到四、五個黨派共同做到的事嗎?」「一黨專政長期下去能行得通嗎?」。
在訪華期間的座談中,默克爾總理與溫家寶總理共同出席了「德中論壇」發起的媒體角色的對話活動。中方對德國媒體的中國報道尤表不滿,溫家寶則希望媒體「多報道德中兩國友誼和合作的光明面」。而默克爾雖然也強調要「促進相互理解」,但卻明確指出:因為威權體制和民主體制下媒體的作用有很大不同,在民主體制下,媒體應該是「批評性和調查性的」。這段話在中國媒體卻被省略。
默克爾總理對訪華期間,對中國警方阻止著名人權律師同她會晤表示遺憾。德國駐華大使館邀請擔任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辯護人、北京著名人權律師莫少平出席歡迎默克爾總理訪華酒會,並同其舉行私下會晤。
根據德國政府發布的文稿,默克爾星期六在廣州參訪時對媒體說:「遺憾的是,那位律師無法參加(會見),對此我很遺憾。」
對此,莫少平律師指出:「北京警方阻止他出席星期四晚間的酒會,等於是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為。而且這種行為沒有任何法律依據,其本身就構成了違法行為。」他說:「這種作法,作為決策者來講,是不明智的。中國改革開放,打開國門,同國際社會進行交往已有多年。你現在這種決策,限制某些人和國外的一些人交往,實際上是在倒退,這是很不明智的」。
曾經為許多人權活動人士擔任辯護人的莫少平說:「中國當局阻撓正常國際交往的作法,對其國際形象來說,是一個很負面的影響。」「中國選擇性執法的情況愈演愈烈,法治狀況嚴重倒退。」中國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召開中共十八大,根據中國當局的一貫做法,每當重大會議或事件之前,都會以所謂的維護穩定為由,加大對異議人士,敏感人士的打壓和限制。
莫少平說:中國的法律制度的確有進步,尤其是在立法方面。中國雖解決了無法可依的狀況,但有法不依的問題卻相當嚴重。視法律明文規定於不顧,而且這種狀況愈演愈烈。
曾在2007年和09年默克爾訪華期間兩度與其會面的傳媒學者展江則認為:左、右兩派與其互相攻擊,不如各司其職。他說:如果左派希望社會更公正,其實有很大的施展空間。而右派認為主要問題在於公權力不受限制,政治改革沒有踏踏實實地開展。他說,左右雙方的訴求其實都有道理。但是,他認為在現今中國缺乏公正的情況下,左派雖有很大空間和號召力,但遺憾的是當真正發生不公正的事情時,他們發出的聲音比較少。反而是所謂的右派在發聲、在行動。
默克爾訪華前,曾經想造訪《南方周末》總部,而且《南周》也表示歡迎。但是,默克爾在廣州訪問期間卻未能如願造訪自由派媒體《南方周末》編輯部。南方報業坦承訪問計劃「泡湯」是壓力使然。而南方報系近期「低調」背後的壓力卻不單單來自官方,更與左派文營的大肆猛攻有關。
《南方周末》編輯部編輯鄢烈山說:「這些年,你看『烏有之鄉』的那些人,特別是以孔慶東為代表,非常放肆。動不動就罵我們南方報系是漢奸媒體,甚至組織了一些行為藝術,要火燒南方報業。」
鄢烈山說:孔慶東罵香港人是「狗」的言論,並沒有真正得到上面的處理。他認為:孔慶東們的放肆言論,應當是得到上面的默許。
值得慶幸的是,默克爾邀請的另外一位賓客、《炎黃春秋》常務社長、總編輯吳思沒有受到中國當局的阻撓,如期參加了酒會並同默克爾進行了私下交談。他對美國之音說:「我對默克爾總理的印象,她是一個非常通情達理,反應非常敏捷的人。總而言之,印象挺好。」
人們不會忘記,62歲的默克爾成長於「鐵幕」之下的原東德。用中國人的話來說是「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她痛感原東德專制體制的僵化以及對社會進步的阻滯。因此,她對中國人要求法治,希望言論開放,希望國家治理更加民主的精神宿求都有著設身處地的感受。
作為一個已經掙脫專制圍城的人,為昔日曾經的「同志」,為仍然在專制圍城桎梏中的人們面對面的呼救。儘管人權、言論自由的呼聲在中國還處在「無動於衷」的階段,但是,默克爾的拳拳關愛之心更令人肅然起敬。這是人間大愛,值得讓中國人感恩戴德,永遠銘記。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身處圍城中者並非都懵然無措。2010年10月,毛澤東的前秘書李銳、人民日報前社長鬍績偉、包括原新華社副社長李普、原中宣部新聞局局長鍾沛璋等23人發起致全國人大常委會公開信。要求執行憲法有關言論自由第35條,廢除新聞出版審批制。 李銳先生一針見血的指出:我們現在是專制權貴政權。
他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1982年憲法第35條有關公民言論自由的規定,批評言論出版自由的現狀,指責執政者未予兌現這一條文規定,進而要求廢除現行的新聞出版審批制,實現言論自由。這在「毛澤東時代」是不堪設想的,它體現了我們社會細微的進化。
公開信矛頭直指言論自由,恰值被視為「以言獲罪」的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際,因此其內容備受關注。
默克爾1986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以後步入政壇,從最初參加東德的「民主崛起」組織到接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最大的政黨之一,基督教民主聯盟的大印,得益於「柏林牆」倒毀的歷史機緣。
默克爾以她簡約、堅定和實幹的作風從德國政壇崛起。默克爾的成功與「槍杆子」無關,我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近日有媒體報道,默克爾已宣布參加競選,謀求連任第四個總理任期。我們衷心希望她能夠如願以償,為德國、歐洲乃至世穩定和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