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取台灣苦畫籌 金門馬祖扼咽喉
哀兵孤守彈丸島 (2) 悍將搜羅渡海舟 (3)
喋血紅旗方掃尾(4) 捕螳黃雀上灘頭 (5)
赤潮消退空書咄 (6) 天佑中華保綠洲
註(1)金門戰役(中華民國國軍方面稱古寧頭戰役、古寧頭大捷或金門保衛戰,中國人民解放軍方面稱金門戰鬥、金門登陸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的一場戰役。
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7月上旬入閩,由第三野戰軍(三野)第十兵團負責。第十兵團司令為葉飛,先後發動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州戰役、廈門戰役和金門戰役等。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先佯攻鼓浪嶼,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國軍判斷失誤。之後,解放軍分數路成功登陸廈門,擊敗守島國軍。
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解放軍第十兵團佔領廈門後,繼而佔領金門以北之石井、蓮河、大小嶝、澳頭等地。解放軍葉飛將屬下第32軍船隻分發給第28軍,決定集中船隻進攻大金門,但鑒於船隻數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後。10月24日晚,終於決定下令渡海,進攻大金門,結果登島解放軍在島上戰鬥三晝夜,全軍覆沒。
註(2)防守金門的第五軍編制下僅剩第二〇〇師,原本編入的第一六六師(師長葉會西)因部隊在廈門戰役被擊潰,殘部雖徹入小金門但已無戰力可言,第五軍兵力總數也不滿4,000人。第五軍歸建後軍部和第二〇〇師擔任小金門防務。
註(3)國軍撤退時帶走或毀壞大量船隻,共軍本來是打算從山東徵集船隻水手,但是由於葉飛輕敵,倉促發動戰役,致使第一波攻擊部隊不足,未能一鼓作氣拿下金門。
註(4)葉飛在戰前稱此役為掃尾之戰。
註(6)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列傳》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恆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自內戰以降,共軍戰必勝,攻必取,如風捲殘雲般席捲大陸。金門戰役打響前,悍將葉飛並不把守軍看在眼裡,聲稱是掃尾之戰。以九千百勝虎狼之師,擊一萬屢敗驚弓之卒,本無懸念,豈料潮汐無信,第一波部隊登陸後適逢退潮,舟船皆滯留灘頭動彈不得,後續部隊只得隔岸觀火,徒呼嗬嗬。當守軍漸呈不支時,胡璉率部自海路及時趕到,遂扭轉戰局。晉殷浩北伐失敗,在家常對空書「咄咄怪事」,古寧頭之役後,葉飛當有此嘆。不久,韓戰爆發,美國如夢方醒,遣第七艦隊介入臺海,臺灣終於轉危為安。
此戰役規模不大,但卻影響深遠,歷史上只有淝水之戰差堪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