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摔跤吧!爸爸》逆襲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作者:bushezhe  於 2017-5-16 17: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關鍵詞:好萊塢大片, 百萬富翁, 勵志片, 貧民窟, 中國

電影排片是院線系統對產品投放的預估動作,其實是非常依賴經驗和相對主觀的。

此次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的首日排片只有大約13%左右,還有「排片門」事件伴隨。顯然引進方的先期宣傳也是不足夠充分的。這可能都是從經驗出發,沒有給予這部片子足夠的眼光和重視,讓片子失去了最寶貴的黃金票房積累周期。

儘管如此,片子還是慢慢隨著口碑發酵起來,上周末開始發力,從首日的1800萬左右,連續兩天將近單日近億進賬;到今天為止,排片陡然上升到30%。

一部印度影片、一部印度農村背景的現實題材戲,為什麼會擊中看慣好萊塢大片的普通中國觀眾的情感?為什麼一部看上去是所謂的體育勵志片的「小眾」片,會引發中國觀眾的口碑力挺?

在中國市場,由於生活背景的差異,很多印度佳片表現都差強人意。而《摔跤吧!爸爸》卻不一樣,大大出乎意料之外!

對於我個人也是受到先入為主的成見影響,沒想到觀影感受如此強烈,印象中印度背景的電影里,只有《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和《三傻大鬧寶萊塢》給過我這樣強烈的觀影刺激。

 

    《摔跤吧!爸爸》的逆襲密碼到底在哪裡?到底蘊含什麼道理?有哪些寶貴的啟示?咱們說點實在的。

 

第一,好故事要有出色的戲劇核

 

戲劇核的設計是最難的,它不僅決定了故事的獨特性、品相,而且對於電影內容的情感、情懷的滲透擴散,對於電影故事的興趣吸引,都具有決定性作用。泛而論之,不僅是電影,電視劇、網劇其實都一樣。

比如電影《捉妖記》,核心設計就是廢柴青年身懷妖胎,在一個不被兼容的社會環境里怎麼對待小妖王的故事。核心亮點男人懷孕、萌態小妖王、一般的環境考驗過渡到大BOSS現身的生死考驗,以喜劇為主的方式一路直面戲劇壓力走下來,電影的成功就在預料之中了。

比如電視劇《潛伏》,一個出色的地下工作者期待之下,盼來了「不靠譜」的隊友翠萍,整個諜戰劇的戲劇抓手有了,觀眾被牢牢牽引住了。

仔細思索,每一部成功火爆的戲,沒有出色的核心戲劇性設計,想要具有獨創性和牢牢牽引觀眾興趣,難度是很大的。而這正是我們很多項目里最缺乏的部分。

《摔跤吧!爸爸》的戲劇核就是,一個出身於農村的懷有冠軍夢的印度退役國手,「被迫」通過培養兩個女兒延續自己的遠大夢想。獨特性有了。在印度那樣的重男輕女觀念主導的國家裡,男孩子不行,不獨特,必須是把培養兩個女兒作為獨特的「戲劇動機」,獨特性和抓手就都有了。這個故事背景還必須是印度,如果是在當下的中國,就不具有獨特性。觀眾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通常是影響故事傳播的印度背景,在戲劇核設計里就變身為強項,變身為異域故事的必要世界觀的規定性。

    這個道理,大抵和中國老電影《女籃5號》相似,在50、60年代,那個時代是具有獨特性的。而不同的是,這並不是一部標準的體育片,也不是一部標準的勵志片,而是一部夢想片!只有夢想才可以聯通主人公的慾望動機!

    絕妙的戲劇核是電影故事內容生產的第一步,它關乎故事材質成色、起點的兩難特徵、情感的真實度、結構鏈條的嚴謹度和戲劇高潮、主題的質量。當你的故事缺少最明亮的戲劇核的時候,最好躊躇再三,直到有價值的戲劇核出世。

 

第二,好戲要有標準的戲劇開端

 

    有些人會把戲劇開端部分設計的規律性當作教條,不願意理會,也不願意嘗試去那麼做。別人電影里出現這樣的精彩設計,通常也不會引起電影圈主導項目、有話語權的權威人士的重視。

    其實不要說你把世界範圍內的思想性娛樂性俱佳的高票房電影做一次大規模的實證考察(可能需要好幾年時間),即便是短短的中國電影市場化歷程里出現過的高票房電影做一次認真的實證研究,你就會改變自己的看法。

    電影由於觀影時間限制、社交性群體娛樂方式特點的制約、影像和戲劇性的最佳結合角度考量,標準的戲劇開端對於抓住和牽引觀眾興趣,是重中之重,有一定的講究,不可以任性隨意。

    比如從《英雄》開始,無名「近十步」的極端戲劇任務的起點就出現了,而「刺與不刺」就成為標準的兩難特徵的戲劇矛盾隱含在主人公動作線之中;比如《天下無賊》,男主面對女友「金盆洗手」的要求,做出的第一個戲劇動作就充滿兩難特徵,說出的第一句台詞:「我當你是高原反應,說他媽胡話呢!」就牽引著觀眾興趣,刺破了故事開端。戲劇結構沿著主人公的壓力開端,一直運行到了男主為了回答女友的獻身部分,高潮戲就會自然伴隨情感效應高揚出現。無獨有偶,同樣是張家魯擔任編劇的《尋龍訣》,主行動線是主人公打破心結,戲劇開端部分同樣是「金盆洗手」老調重彈,由於核心設計的不同,這個兩難起點還是非常出色,非常管用!

    至於我們常說的鋪墊場景的設計,其實也一樣重要。中國優秀電影故事裡,既有《天下無賊》這樣的「一場戲鋪墊」,也有《捉妖記》、《唐人街探案》和《捉妖記》、《老炮兒》里標準的15分鐘以內啟動故事的精彩鋪墊戲。這並不是好萊塢的專利,而是優秀影視故事的通律通則。

    《摔跤吧!爸爸》令人驚奇的是:首先,具有標準的衝突式鋪墊場景出現,每場戲都精彩,大約是5場戲吧,和《老炮兒》一樣。比如第一場戲「一言不合的摔跤較量」,戲就是從看電視摔跤比賽開始的,動作性非常強,人物出場氣場非常強!接著,用盼望生兒子實現夢想的橋段,巧妙打開了故事通道,直到兩個女兒在學校「欺負」了男孩,被家長找上門的戲出現,「激勵事件」的鉤子和臨界點出現了!

    故事兩難起點設計,自然從人物強烈動機的基礎上,獲得一眼可以辨識的「兩難特徵」:主人公竟然要培養兩個女兒成為摔跤運動員,在世界大賽上獲得金牌!興趣度陡然上升!這就是電影院里普通觀眾最敏感的「代入點」,就是遵循故事開端設計「一滴水反映大海」的定律,打通了基本的故事通道!

    我們的功夫一定要下在這裡,一定不要在還沒搞懂故事帶入的關鍵鑰匙是什麼的時候,就對自己創意過分自信、自滿、放任和隨意放過!

 

第三,深刻的電影思維

 

    關於電影思維,大家各說各話。我們只討論對觀眾起作用的電影思維。

 

1、 看戲劇動作的豐富性

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做「14種以上的戲劇衝突形態」,就單個戲劇動作設計里而言,這就是電影思維里的最小差別。

我們的劇本,通常只有對白和肢體對抗兩種顯性戲劇衝突動作,所以作品形態往往會呈現為千篇一律的單調。而實際上,觀眾從生活經驗而來的對戲劇動作的敏感,要遠遠超出這兩種形態。

    看好萊塢的現實題材中小成本輝煌期的作品,比如早些的《卡三布蘭卡》,到80、90年代的《西雅圖夜未眠》、《克萊默夫婦》、《雨人》、《母女情深》、《金色池塘》等等一眾佳片,都具有豐富的戲劇衝突單個動作作為紮實的戲劇衝突的基礎,與我們的「文藝片」區別是非常之大的。

    中國的優秀現實題材中小成本故事,也具有豐富的戲劇動作對抗系統存在,既有隱形的單個動作,也有心理對抗和情感對抗,出色的喜劇性格對抗和外部喜劇包袱,還會有形象象徵系統出現,構成是豐富多彩的,絕非只有呆板的對白和動作戲。

    《摔跤吧!爸爸》也是如此,對白和動作戲只是衝突系統的必要構成部分的基礎,「眼神壓力」、喜劇性、小道具運用、女性專屬小動作系統以及摔跤部分的技術語言,都恰到好處渾然天成地支撐著整個故事的一個又一個豐富的戲劇動作。這就是電影思維的基本功。

 

2、 出色的場景形態

    場景的形態、效率、功能設計,其實是最考驗電影思維的。電影的線性時間,絕不等同於生活里的自然時序。我們很多編劇是不大理解這種區別的。

     看《摔跤吧!爸爸》,你會發現場景設計不僅可以一句話提煉場景的核心詞,而且進點出點和戲劇功能是清晰強烈的。這樣的因果強烈的關聯性場景段落出現,通常代表編劇超強的電影思維。例如,父親的嚴格訓練,引起了兩個女兒的「惡作劇」,一個小鬧鐘,一把剪子在兩個場景之間昭示著場景的設計效率。再比如,在一個「土法訓練」蒙太奇段落出現之後,女兒在下一場戲就長大了等等。

    這樣典型的電影思維下的場景設計,通常會很好抓住觀眾興趣,很好地完成電影故事從起點到終點的戲劇任務的完成,引導編劇在戲劇時間線上悠然起舞,讓故事不再呆板單調,沿著簡單的結構框架,用深刻創造性和充滿意想不到的變化,自然生成結構起伏,沿著主人公的慾望動機找到故事通道的密碼,提高講故事效率,形成傳說中的「不二」結構。

    憑記憶(未必精準),《摔跤吧!爸爸》用「從被動到主動接受訓練」、「從不理解到理解父親苦心」、「從小勝到大勝」大體幾個小段落,形成了第一幕結構;從「送大女兒去體院的失落」、「女兒的變化」、「大女兒戰勝父親」等段落,一直到大女兒在國際比賽中失利,給父親打來電話痛哭,形成了明顯的第二幕低點,令整個第二幕充實飽滿而充滿情感效應;第三幕開始從父親來到體院外圍,遙控女兒訓練開始,一直到三次比賽的動作戲為高潮戲做平台期,最後的高潮戲危機點設計是在關鍵比賽時間把主人公鎖在體育場的地下室,用父親的祈禱、女兒比賽關鍵動作前的插入閃回場景作為父親精神力量支撐;贏得世界冠軍作為物理高潮,父親在地下室聽到國歌作為情感高潮,然後一場戲結束故事,固化觀眾的感動。

 

3、 靈動的節奏變化

    其實蒙太奇是我們的長項,從新浪潮學習而來的電影主觀性也是我們的藝術教育保留科目。

    但恰恰是,我們的這些長處,很難和經典的故事講述方式結合起來。現在大家都懂按照商業性原則去弄劇本,但弄出來之後,我們常常會發現,要麼我們忽略了類型片最重要的固定橋段,寫愛情把「邂逅」和「為愛情付出代價」忘了,寫懸疑把「紅鯡魚」和層層剝繭忘了,寫喜劇把喜劇人物性格寫丟了。稍好些的劇本,也會發現對白喋喋不休,動作戲不給人喘息機會,要麼就是背景音樂毫無來由存在,要麼就是一個節奏趕羊趕鴨子。

    看《摔跤吧!爸爸》你會發現,精簡了過度的印度式歌舞場面之後,節奏釋放點顯得更好了。或者是蒙太奇段落維持著女孩成長過程的衝突特徵,要麼是給音樂和歌曲的植入恰到好處地留足空間,讓整個故事隨著情緒的自然流動,凹凸有致,靈動自然。這些節奏釋放點,還很好地平衡了農村生活背景的反差和隔離效果,讓影片的現代感時尚感親近著觀眾的感官。

    其實我在講解《西雅圖夜未眠》的時候,就指出過節奏釋放的重要性。節奏釋放不單指近似體育比賽的動作類型戲,不能老是大力扣殺,也會煩,還要有膠著、僵持、停滯什麼的;即便是衝突設計非常好的非動作性連續高強度戲劇壓力對抗的場景(無論是外部壓力還是內心壓力)運行一段時間后,其實也需要這樣的釋放點,舒緩一下,休息一下,回味一下,優雅一下。

 

第四,紮實的情感效應

 

    我們寫戲還有一個最大的弱勢,一方面是不走情感,一方面是竭力想走情感,卻走的相當的艱難、沉重、像穿了宇航服,笨拙而撩不動觀眾。

    《摔跤吧!爸爸》憑藉簡單的人物關係,舉重若輕,情感效應經常會出其不意地抵達移情級別。

    所謂移情,是突然出現的情感波動,上一秒沒有,下一秒要哭。這種移情效應,是可遇不可得的劇本質量認證標誌,在這部電影里竟然達到了4、5次之多!

    為什麼會這樣?那就是,編劇在用心體會人物,在認真寫人物,在認真揣摩人物的內心變化。簡單的父女關係,對印度社會(對我們來說是異域故事的世界觀)規定情境里的「男尊女卑」的反抗和反彈。其中有句群演台詞:我羨慕你們,你們不用象我這樣一輩子圍著鍋台轉,你的父親是想要改變著你們的人生。這就是父愛的鑰匙,掌握了這把鑰匙,你就可以舉重若輕隨意來撩懂觀眾的情感。

    同時,人類的情感是世界語言,只要你的劇作里具備了這種「世界語言」,傳播的障礙例如「背景差異」就會很好地被平衡。尤其是簡單的人類情感,比如父女之情。

 

第五,靈活的人物功能

 

    《摔跤吧!爸爸》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故事絕對主人公是爸爸,慾望動機屬於爸爸,而行動線在女兒,女兒承載了爸爸的慾望動機,從不自覺到自覺,最終融為一體。

我們有時候會發生困惑,你不是講故事絕對主人公要推動故事發展嗎?這並不矛盾,我給你舉例,戲劇壓力的承載和對抗性推動,絕不是一個古板和一成不變的僵化模式,它可以根據故事的題材、前提設計、人物關係特點和主人公命運變化曲線而靈活變化,萬變不離其宗。只要不偏離主人公開啟故事的慾望動機點,它就可能是極其有效的部分。這包括了支線人物對主線戲的影響,它可以獨立出去,但必須像風箏一樣能收放自如地回來,形成和主人公慾望動機相關的戲劇新變化。

你看韓國的《七號房間的禮物》,主人公肯定是被冤枉的爸爸,而圍繞著昭雪的動機,中間可以換人推動,比如開始時對爸爸有成見的科長,比如長大后的女兒通過模擬法庭證明了爸爸無罪。

這部戲也一樣,當女兒的動機與父親的動機高度重合之後,物理高潮戲里的高潮動作,可以由女兒完成;而情感高潮戲,再交還給父親。都對,觀眾都懂!

這和《壞蛋必須死》里,主人公躲起來,由不相干的神父歪打正著衝擊高潮,絕對不是一個概念!

有時候,女兒和女兒們還可以化身為老爸的外部阻力和情感阻力,實現戲劇的對抗性。這也是對立統一問題。

 

第六,激烈的思想分歧

 

我在分析大衛芬奇的《七宗罪》時,反覆講解了什麼叫做「不同思想爭論」的戲劇對抗形態。在那部戲里,作者設置了「複合主人公」,一新一老兩個警察破案,兩證思想的聲音一直存在,貫穿於整個戲劇結構,非常精彩也非常有效,是這部戲戲劇變化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

在圈子裡,我們最近幾年聽到最多的話是「強情節」、「強對抗」模式,一番實踐下來,發現並不是百分之百管用。尤其是歷史片、武俠片領域,我們會發現,有時候「看上去很美」的動作場景會失靈,例如徐皓峰的《師父》就是一例。單調的冷兵器對抗和過時的情懷特徵,讓這部戲出乎意料不被市場接受。

在劇本觀察工作實踐中,我也發現很少有人能把「不同思想的爭論」做成必要和出色的戲劇內容,讓故事的內在張力彰顯出來,不大走這根筋,也不熟悉這個管用的故事方法的作用。

在《摔跤吧!爸爸》里,整個第二幕就是大女兒和爸爸之間的「不同思想爭論」作為主要方式支撐著故事發展。女兒認為爸爸的方法過時了,不僅用「證明自己」的方式鬥狠戰勝了上年紀的父親,而且在第二幕結束的時候,「兩種思想爭論」的結果出來了,女兒是錯的,父親是對的!

 

第七,簡單有效的動作節點戲

 

    如果整個故事都是摔跤,這部戲不會好看!

恰恰相反,摔跤只是這部關於夢想的戲的背景,一切的和摔跤有關的動作場景,都打在了主人公的慾望動機上,形成了易於被普通觀眾辨識的「價值變化」節點。女兒進步了、理解父親苦心了、贏得了比賽,是明顯的上揚戲劇動作;而鬧情緒、惡作劇、鬥狠摔倒父親、比賽失利,都是明顯的價值下沉點。

一切動作戲細節設計,都圍繞著和父親動機有關的價值變化有序進行,並不是簡單的古典式摔過程的訓練記錄,簡單靠摔跤的技術名詞、技術細節在吸引觀眾。因此,我並不傾向於把這部片子界定為體育勵志片。

 

至於讚美之餘,稍有不太滿足的部分,就是片子過長,剪掉了29分鐘並不影響中國觀眾的理解就是明證。

最後的高潮戲之前的平台動作,有比賽場景疊屋架梁的簡單重複通關感覺。但其實這就是好故事也避免不了的人物、題材、核心設計的諸多元素背景整合的難於處理的客觀難點,不可過分苛求。

假使我們每年能有15——20部同等質量的電影劇作出現,相信中國電影高級工業化階段很快就會到來,製片企業的製片業績將會有效提高,市場份額很快就會恢復到每年30%以上的增長速度。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22:3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