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質量不錯的睡眠,第三天清晨,開始又一個新的飄蕩,去造訪二戰及冷戰的紀念景觀,柏林愛樂樂團音樂廳。雖然,當初在制定出行計劃時,安排了每日的景點,到達后卻覺得,景點只是選項,具體多少,次序如何,都應憑當時應變的決定。這樣的遊覽似乎才更隨心、更隨性一些,更像飄蕩而有點不羈的感覺。
清醒的好處,也讓自己找到最好的出行方式,走路。出發前,在平板上裝了一個離線的城市地圖,還有景點介紹,可以通過GPS定位來幫助自己導航。通過研究發現我住的酒店,離這些景點其實步行不到20分鐘,南美之旅留存的步行豪情再次升起。有些東西是不可磨滅的,不會消散的,似乎本該發揚,卻曾經迷失的追思。
穿行在,這春色撩人的城市街道,運河橋樑,沐浴在,天光雲影中的枝葉蔥鬱,繁花似錦,腳步都感覺輕盈如微風掠過。儘管如此,走路還是,擔心自己的腳步聲,會驚擾這清晨鳥鳴的韻律。
昨夜的雨讓街道更加清爽。經過一片使館區,遠遠地看到了一片現代化樓群,那裡有音樂廳,索尼中心,離這裡不遠,可以去到查理檢查站、柏林牆遺址、二戰紀念館、國會、柏林現代藝術博物館。
去音樂廳一問,要下午2點才開放,看看時間太早,所以就去索尼中心盤桓一陣。我在星巴克咖啡坐下,免費上上網,刷刷微信,貼點照片。也順便拿出相機,拍著在這庭院內的景物,和各色人物姿態與表情。咖啡喝得也是不緊不慢地悠閑,一群群的麻雀在天井處的桌椅間嬉戲,追逐,享用著這春光與遊客們留在桌上的食物。那種歡暢,愉悅的鳥鳴,似乎只在兒時的記憶中,在四川外婆家的房前屋后,那些鳥雀有此奏鳴。可惜,去年夏天回去,已經鄉村城鎮化了,老屋已經遠處尋覓,多少良田已經商品樓開發了。只願那些鳥群們能找到新的居所,可以安居,仍能有鳴唱的可能吧。
一場陣雨匆匆地下了又停,我決定向下幾個景點進發。不再過多地停留原地等待,音樂廳可以回頭再來。陣雨洗刷后的空氣,有一種特殊的氣味,清新、濕潤、還有陽光帶來的溫度。天空中的雲流轉著,更迭著,堆積著。到達市議會廳時,又是一陣雨,只好進去躲避,看到對面博物館門外有很多人,冒雨等候,參觀艾未未的現代藝術展。對於他的作品,我並無多少了解,只是覺得國人太多時候,悲哀到要外國人來認同。也或者說,由於種種原因,作品無法在國內展示吧,前衛乎,敏感乎?
當年二戰前,有一個著名的國會縱火案,所以,在市議會大樓的參觀中,多多少少地變成了二戰歷史回顧。儘管我不懂德語,我至少沒有看到類似高喊口號,揮舞鐵拳的高大造型。因為,有些歷史更多地應該是陳述,不是帶煽動性的誘導。它是過去,更多地傾向性,只能讓它的真實性受到歪曲。歷史中可以有爭辯的部分,一個官方版本,似乎只是比較利於歷史中的標準答案。
我在陣雨過後繼續向下一個景點前行,柏林牆遺址。維基百科上是如下表述的:
柏林牆,是德國分裂期間東德政府環繞西柏林邊境修築的邊防系統,以將其與西德分割開來。柏林牆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55公里。最初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東德政府稱之為「反法西斯防衛牆」或「強化邊境」,其目的是阻止東德居民逃往西柏林。
遺迹附近能看到,原來東德一側建築,如盒子如監獄一般,線條簡單而冷酷。在路另一側是另一個紀念館,大約是揭露希姆萊的蓋世太保劣跡的。看到當年的照片,一個國家也是如此的狂熱,團結,群眾集會,人山人海,鼎盛一時。國家與民族的口號也是到處飄揚,對一個人的極致崇拜,民眾徽章佩戴胸前,元首站在車上向大家揮手致意,
歷史的建築被保存了下來,歷史的疼痛被時光帶走。不用多久,歷史的真實性,也會如這類建築一般,在歲月走逐漸失去當年的模樣,它被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記錄流傳下去,能記住總比忘卻得好,儘管沉重一些。不過,我還是更喜歡歷史能是輕鬆一點的那種。
我繼續前往Checkpoint Charlie,碰巧的是,前段工作中,曾有人提起這個說法,我一直沒有明白。所以決定去見識一下這個景點。從外面看,就是一個普通的軍事檢查哨。有不少人來此留影。我還是不大明白它所代表的含義。當我走進旁邊的紀念品商店,看到牆上的兩段話,自由的精神,一個沒有牆阻隔的世界。。。也許在很多人眼裡平常得很,很多人對此充滿渴望,也有人無法理解區別。不論如何,人應該是可以選擇的。不能因為,被迫成為某個群體名詞的一分子或者後代,而失去一些基本權力,比如國家、民族、主義、人民。。。總在想,是不是人類應該在群體涵蓋意義要更高過前面這幾個說法。。。
看看時鐘,我應該往回去音樂廳參觀了。只是路上,我還是充滿了好奇地進到一家路邊小店,是一個現代藝術品,有各式的圖畫,小物件,照片。稍許讓我的心神恢復了一些輕鬆。繼續前行,看到藝術館外,排隊的人群依然不斷,儘管天空依然時不時地飄落小雨。看到館外台階下,兩座被損毀的雕像,不由得想起國內也有類似的場景,只能是一聲輕嘆。
我就這樣不緊不慢地向回走著。到達柏林愛樂樂團時,已經錯過了進演奏廳參觀的時間,只能在外面轉轉。看到一位小提琴演奏家的生平介紹,我對古典音樂沒有研究,欣賞層次不高。但這張照片在燈光下,是相當有經典效果的。不由得,讓我對這位演奏家表示了一下敬仰。這座建築是比較現代風格和,線條簡單,空間感很好。牆壁上還有一個現代藝術家用幾百個造型合成效果,表現了整個音樂廳內,從觀眾到演奏樂團,看著比較有創意。想必當初製作這幾張照片應該是煞費苦心的。功效是奇特的,既展示出建築的特色,也表現了生活,利用了現代的技術,成就了一種新穎的風格。
想想今天的計劃景點基本完成,可以開始回程了。哪知,我的現代藝術熏陶並沒結束。在向回酒店走的的路上,想參觀這夜教堂,結果是偶遇一個團體在排演一出現代舞劇,名為,Out of the Box,背景中有一堆木盒子。看到樂手們投入的演奏,舞者輕盈地腳步。。。
走出沒有多遠,看到有一個當地圖書館,我想進去看看。很巧的是碰上一組80年代前後的現代藝術品展,主要郵寄類的藝術畫和照片為主。這一連串的欣賞讓我不由得驚訝了。因為在我的印象中,德國是一個比較刻板的民族,不想這類藝術形式卻如此盛行。怪不得,艾的藝術品展能在柏林引起這麼大的關注。也或許當今的中國,與當年的德國冷戰下柏林有著些許相似?
草草地看了一下,我沿著運河向酒店走,碰巧看到了一座雕塑,一隻石制的和平鴿,長著金屬質地的翅膀。。。不由得想起前幾天朋友送我的一段話,上帝給予過我們翅膀,光陰又將它們輕輕折斷,而我相信,有人,極少極少的人,他們一生都在飛翔。
柏林之行持續了三天,第四天,我主要去訪問了德國教堂、御林廣場、菩提樹下大街、歷史博物館 、柏林大教堂。主要的景觀和建築,多位於原來東德管轄的區域內。在兩德統一的多年後,許多建築正在整修,維護。另外,有幸與一位當地人閑聊起來,才能了解到一點點過去和現在。感慨的是,當年的東德政府雖然走的是共產主義道路,沒有維護那些古建築,但至少他們沒有去破壞這些歷史遺迹。這使得許多人如我一般,仍有可能看到歷史的沉澱,更為這些建築的精神體系增添了一些油彩。
我在出遊前就和同事們說了,會在微信上與中國朋友們分享,會在FB與老外同事們分享。有趣的是一個來自南非的同事似乎對我前往柏林,不大感冒,我沒有細問他緣由,想想我這刷的,也就是一個遊歷,貼貼照片,更新位置,寫一兩句隨性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