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全球製造商集團獨家編製的2017年度(首屆)《全球製造500強》排行榜,於8月22日在北京舉行的「全球製造商峰會」上揭曉。中國石化以19309億元的營收排名第一,豐田汽車公司以及殼牌石油公司分別以17326億元以及16538億元位列第二第三位。蘋果公司儘管在收入上僅以14973億元排名第8,但是其3147億元的凈利潤卻遠超其餘9家公司排名第一。中國入選的企業共有76家,其中入圍榜單前十強的企業有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以及上汽集團。
2017年《全球製造500強》分析報告,是以全球範圍內的製造業公司為標的,以2016年營業收入作為衡量標準進行排名。此外,還披露了上榜公司2016年的凈利潤以及總資產作為參考以及分析依據。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戈登(Robert Gordon)說,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前途的絕不是大數據、網際網路等風靡一時的東西,而仍然是實實在在的製造業。《全球製造500強》報告,旨在了解製造業的經濟轉移,幫助企業家審視製造業的未來,比較世界各國製造商的競爭力。
數字經濟時代,製造業似乎被忽視了!其實,對任何一個現代經濟體來說,製造業是最為關鍵的部分。2017年《全球製造 500強》共分佈於15個製造業子行業中,機械製造業因76家企業入選位居第一;石油加工行業和計算機、通信和電子電器設備製造業各有72家入選並列第二;汽車以及零部件、金屬製造業和食品飲料製造業是行業第二陣營,分別有62家、46家、41家企業入選。紡織、煙草、造紙等子行業上榜公司較少。
2017年《全球製造500強》排行榜入選國家共計36個。從企業數量的國家分佈看,美國佔據500強中的133席,以全球最頂尖的實驗室、絕對的技術優勢雄居全球之首;日本以85家公司位列第二,在專利申請數量上,日本僅次於美國位列全球第二,這也從側面體現出日本創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強大。中國、德國、法國和英國是製造業大國的第二陣營,分別有76家、26家、25家和23家企業入選。雖然有76家製造商入選,但「中國製造」顯然與」美國製造」有很大的差距。
劍橋大學工業可持續研究中心主任斯蒂芬•埃文斯教授(Steve Evans)認為, 工業數字化將改變製造商生產和銷售方式:機器人技術、柔性自動化、物聯網,新的建模和數據分析將帶來巨大的靈活性,使我們工廠能夠在減少90%員工的情況下,為客戶定製產品,讓我們能看到未來的進度和供應鏈。但同時,埃文斯教授警告說,空氣質量、氣候變化和土壤健康狀況正在迅速惡化,並將影響到我們的供應鏈,也將影響到我們的政府管理,必須找到解決方案,並需要製造業的幫助。
劍橋大學國際製造中心研究主任石涌江博士認為,在過去的40年間,全球製造哺育、壯大了中國的製造業;而在當前,中國的製造業正在繁榮、拓展著全球製造。中國製造其優勢核心在於具有的一個「有效商業生態系統」,這一生態系統能夠積極有效地動員社會資源、迅速形成較為高效率的產業系統、為社會提供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石涌江博士說,這一切並不意味著中國的產業生態系統沒有新的挑戰,顛覆性的困難更主要地來自於製造系統的「外部性」效應,尤其是對於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自然環境的損害!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姜旭平教授認為,中國製造的短板,除了技術創新還有品牌營銷。營銷是企業經營活動的核心,而了解市場、需求和客戶又是做好營銷的前提。當代大數據分析是幫助企業了解需求和市場發展趨勢的重要工具。通過大數據分析,企業可以更好地捕捉市場發展的規律,描繪客戶的數據影像,刻畫需求形成的關係圖譜,幫助企業生產更多適銷對路的產品,展開精準營銷,打造出中華民族的百年品牌。
全球製造商集團首席執行官丁海森認為,除德國製造和日本製造之外,中國製造最應該學習的是美國製造。美國製造業的「衰退」是假象,其產出和效率在持續增長。即使在2000年以後,美國製造業的增速仍高於傳統製造業強國日本和德國。更重要的是,美國製造佔據高附加值產業鏈的頂端。過去被認為是低製造業成本的中國,競爭優勢從2004年到2016年大幅減弱,中國相比美國的製造業成本優勢從14%下降到4%,飛漲的勞動力和能源成本削弱了中國製造的競爭力。
2017年度《全球製造500強》的完全榜單和分析報告,刊登在《總裁》雜誌8月號上。全球製造商集團(GlobalManufacturer.com)是一家為工業企業、政府部門和其他組織機構提供優質服務的頂尖諮詢公司,於2002年8月成立於北京。全球製造商在物流配送、製造戰略和業務、產品開發和安全、供應鏈戰略和規劃、品牌設計與策略、可持續性等領域,為客戶提供卓越的專業服務,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和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