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投顧(Robo-Advice)也可被稱作為機器人投顧、智能理財、自動化理財等。利用大數據分析、量化金融模型以及智能化演演算法,根據投資者的風險承受水平、預期收益目標以及投資風格偏好等要求,運用一系列智能演演算法,投資組合優化等理論模型,為用戶提供投資參考,並監測市場動態,對資產配置進行自動再平衡,提高資產回報率,從讓投資者實現「零基礎、零成本、專家級」動態資產投資配置。智能投顧的主要特點是分散投資、智能推薦、個性化理財。
智能投顧在美國處於融資階段,規模尚小發展迅速。新華財經(XHF.com)董事長丁海森說,智能投顧最大的公司是betterment,管理了大概60億美元的資產,發展速度高過其他競爭對手。但60億美元,在美國只能算是一家中小規模基金的水平,所以這個方向遠遠不能代表美國投資界的主流,但卻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萬維金融(iFinace)的報告顯示,在全球72萬億美元的理財市場中,目前187億美元的智能理財市場僅佔比0.03%。大部分創業公司還沒有實現盈利,處於融資發展階段。智能投顧是傳統資產管理機構的「互補」,但不是「替代」。
丁海森說,相對於傳統投顧,智能投顧有以下幾個優點:1)降低投資理財的服務費用;2)提高投資顧問服務的效率、信息相對透明、分散投資風險;3)避免投資人情緒化的影響,由機器人嚴格執行事先設定好的策略。智能投顧平台所採取的策略是被動投資的投資哲學,大多數人戰勝不了市場,那麼就直接長期的投資整個市場(ETF指數基金)好了,而且要持有相關性弱的ETF,進一步分散風險。這樣,只需要降低傭金和稅負,就可以輕鬆跑贏整個市場。
智能投顧正如歷史上眾多的其他創新一樣,正經歷著行業標準混亂的階段。這意味著給了一些投機者打著智能投顧的旗號卻行非法薦股和無牌照代銷之事。一些智能投顧號稱抓漲停、找輪動,不是私接基金就是推薦高風險非標資產。這既和智能投顧本身的價值理念相悖,又給客戶帶來更大的投資風險和支付風險。
這和P2P行業之初的亂象極其相似。在P2P發展之初,並非沒有重視風控、認真經營、持續創新的公司。然而,一些不法分子打著P2P金融創新之名,卻在行非法集資之實,一度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今年8月份出台的P2P行業監管意見其實是一種產權界定,釐清了行業的標準和規則,行業的發展才能真正進入快車道,形成真正有利於整個市場的金融創新。
歐美等國的智能投顧有一個很重要的優勢,其成本大幅低於同等水平的傳統投顧服務。無論是交易成本、管理費用還是流動性管理,智能投顧的成本都非常低廉。比如美國較為知名的幾大智能投顧服務商Wealthfront和Betterment其平台管理費用分別是0.225%和0.15-0.35%,Charles Schwab IP更是免費服務,算上ETF基金的管理費用,年化總成本一般也僅有0.5%左右。
然而中國當前市場上正常的智能投顧均是以公募基金為資產標的,通常其認購、贖回、託管成本和管理費用綜合高達1%-2%,是國外智能投顧的2-4倍。國外的智能投顧均是以ETF等作為投資標的,交易實時方便,而我國公募基金申購通常是T+1,而贖回則長達T+3。一些QDII基金,認購或贖回更是長達T+7.
當前中國證券市場仍然以散戶為主,市場情緒波動巨大,很容易出現不理性的投資行為。這種非理性行為某種程度上助長了上市公司的有恃無恐,因為投資者的決策並不是依託長期價值,而是通過小道消息、講故事。智能投顧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通過金融學中公認的科學投資方法,如組合投資、資產配置等概念,引導投資者理性配置自己的資產。
根據神州財富(ChinaMoney)分析,從智能投顧模型過去十年的收益水平,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周期越長,年化收益越高(由於2008年發生了重大金融危機,所以10年期收益低於5年期收益);2)股票指數類佔比越大,收益越高,但收益偏差越大(從標準差可以看出來)債券指數類佔比越大,收益越低,但收益偏差越小,越穩定;3)在足夠長的周期下(以5-10年為基準),根據不同的配比,收益水平在2%-6%之間,相對來說是可預期和穩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