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中徒步七小時,倉庫里打地鋪睡四晚,洗澡只能用冷水……10月13日到10月17日,華師一附中高二年級1200多名學生,要體驗5天這樣的艱苦生活。記者了解到,該校這個特色社會實踐活動始於1990年,到今年已經堅持了28年。每年的體驗內容略有不同,但被老師和學生們稱為「上一堂吃苦課」。(10月17日《新京報》)
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加上趨甜避苦是人的天性,一些家長對吃苦教育認識理解並不那麼深刻,在教育孩子上往往表現為「四過度」:即過度寵愛、過度保護、過度照顧、過度期望,導致了大量的孩子基本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到哪裡都需要人陪,依賴性很強。有的小孩都十多歲了,還不會自己洗澡、單獨睡覺,至於洗衣服、煮飯、炒菜等家務,很多孩子連邊都沒挨過。在這樣優裕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越來越缺乏吃苦精神。
為了讓孩子「吃苦」,近年來從社會到學校到家庭,都想了不少辦法。不少家長在寒暑假裡安排孩子參加各種軍訓、訓練營,希望通過這種途徑磨鍊孩子的意志。華師一附中堅持28年對學生上「吃苦課」,也是吃苦教育的一種方式。但筆者以為,「吃苦教育」更應融入生活常態中去。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並告誡人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後來歷代開明之士,如宋朝理學家朱熹、宋朝官員包拯、明朝學者朱柏廬、清末重臣曾國藩等,無不把吃苦當作教育後代修身進德的必修課。
重視吃苦教育,不獨中國先賢,外國聖哲亦然。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認為,吃苦是鑄就卓越稟賦的階梯,因為「人們只有吃盡千辛萬苦才能發展好的稟賦,而壞的稟賦則用不著絲毫努力就自己發展出來了。」俄國文學大師托爾斯泰則把吃苦看作是獲得幸福的源泉,並認定:「一個吃苦耐勞慣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孩子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吃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秘,培養創造能力,而且有利於堅強意志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形成」。美國深泉學院的學生必須一邊放牧,一邊進行超強度的學術訓練。英國伊頓公學以嚴格管理,要把嬌生慣養的公子哥「扳」過來。這些把「吃苦」融入孩子生活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因為讓孩子接受幾天「吃苦教育」只是短暫的,而日常生活卻是長期的,如何讓孩子在家裡學會「吃苦」,對於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然,吃苦教育也要講究方式方法。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庭、學校和社會要攜起手來,尊重孩子意願而不搞強迫命令,先估量孩子吃苦之力而後才行吃苦之教,做到「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讓孩子在家中、在學校都能找到「吃苦」的機會,讓「吃苦」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生活的全過程,從小培養孩子不怕吃苦的精神。如是,吃苦教育才會因有廣泛的認同而不斷發展,孩子才會因有吃苦教育的滋養而譜寫輝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