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門提督是中國清朝時期的駐京武官,正式官銜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主要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還負責相關的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實際是清朝皇室禁軍的統領,品秩為從一品(一說二品)。而步軍統領衙門全稱也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是京師衛戎部隊。掌京城守衛、稽查、門禁、巡夜、禁令、保甲、緝捕、審理案件、監禁人犯、發信號炮等要職。以前的九門提督衙門就設在崇文門裡頭。辛亥革命后仍沿用。1924年,其職權轉歸京師督察廳。
清代時的北京內外城詳圖
北京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的說法。
內九門指的是東邊的東直門、朝陽門;西邊的西直門和阜成門;北邊的德勝門、安定門;南邊的崇文門、正陽門(前門)和宣武門。統稱內九或內城。可見,九門提督就是掌管內城的負責人,相當於衛戍區司令。當年內城九門自有各自的用途。用老北京的話來說,叫做九門走九車。下面我們繞著北京城東南西北地走一圈兒,一個一個地說。
朝陽門
走糧車。過去沒有鐵路交通,南方出產的糧食往北京調運,必須走通惠河,通過水路運到北京東邊的通州(就是現在的通州區)。
當時的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個著名的對子上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說的就是那時的情況。糧食到了通州后,再裝車進城,走的就是朝陽門。所以,朝陽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一個谷穗兒。糧食進了朝陽門,存放在附近的糧倉之中,所以現在朝陽門內的地名還有祿米倉、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糧食的倉庫。
崇文門
走酒車。崇文門又名哈德門。城外是酒道,當年的美酒佳釀大多是從河北涿州等地運來,進北京自然要走南路。
運酒的車先進了外城的左安門,再到崇文門上稅。清朝那時候京城賣酒的招牌得寫南路燒酒,意思就是說,我上過稅了,我的酒不是盜版,當然,那時候還沒有產權一說。清末的楊柳青年畫,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畫面上畫著酒幌,上面寫著南路、於酒等字樣,反映的就是酒業納稅的良好風尚。以前的崇文門外,東北方向還有一隻鐵龜,造型古樸,據說這一段兒護城河的橋下有一個海眼,於是人們就用一隻烏龜來鎮住海眼,保護北京城的平安。
正陽門
走龍車。正陽門位於內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專用的,皇帝每年兩次出正陽門,一次是冬季,到天壇祭天,另一次是驚蟄,到先農壇去耕地。這兩次出行,都要走正陽門。正陽門又叫前門,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式就是在這裡。大前門香煙也是由此而得名,那煙盒上的圖案就是威風凜凜的正陽門,反面的圖則是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的箭樓。
宣武門
走囚車。因為刑場設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犯人經刑部審核確定,從宣武門出去,在菜市口問斬。
宣武門的城門洞頂上刻著三個大字:後悔遲,重犯經過此門就要赴刑場了,再後悔自然是來不及。菜市口是北京的鬧市,從南方各省來的人,過盧溝橋,進廣安門,再進入北京內城大都要經過這裡。這裡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殺人的地方了,菜市口沒有什麼固定的地方作刑場,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戶或者藥店門口,設下監斬官的坐案。宋末元初,被元朝統治者關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為不肯屈服,最後在菜市口被處死。他在刑場上,態度莊嚴地對監斬官說:我為宋朝能做的事,現在終於做完了,然後慷慨就義。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也曾在這裡喊出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邁遺言,更是為這刑場增添了一股肅殺之氣。(此門博主當年上小學時天天路過,曾多次登樓玩耍。記得樓梯很陡,城樓上鴿子和烏鴉很多。)
阜城門
走煤車。因為北京西面的門頭溝一帶是產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從那裡運過來的。門頭溝的煤要進北京,最近的門就是阜城門。據說老阜城門的門洞頂上刻了一朵梅花,老乾婆娑,頗有畫意,梅與煤同音,可能為表達這個地方走煤車的意思。
西直門
走水車。西直門的城門洞上面刻著水的波紋。過去的皇帝,不喝城裡的水,嫌城裡水苦,專門喝玉泉山的水。乾隆皇帝曾誇北京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這不是傳說,現在科學進步了,人們專門把這水送去鑒定,的確是雜質少,味道純正。
德勝門
走兵車。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所以取名德勝門。德勝門東邊的城牆上放著一尊炮,不過,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報時用的。每日午時,德勝門和宣武門同時一聲火炮,城內的老百姓聽炮對時。
可是,北京城人稱宣武午炮卻不說德勝午炮,估計可能是宣武門殺人總在午時,炮聲一響,人頭落地,比德勝門的炮震撼人心吧。德勝門瓮城內的珍品,應當要數立在中間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著一座高大石碑,鐫有乾隆帝六十二歲時(1797年)的御制詩。這位當時的太上皇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在德勝二字上很是抒發了一回豪情。
安定門
走什麼車呢?北京的說法是兵車回城走安定門——出兵得勝,收兵呢,自然安定了。
那要是打了敗仗呢?當然也得走安定門,這次沒勝,下次安定也不遲。還有一種說法兒是清朝八旗精兵全紮營在安定門,所以回兵走這裡,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回事兒。清朝在北京實行的是旗、民分城制。八旗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一共是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顏色。八旗官兵及其家屬進駐北京以後,清廷下令圈佔內城的房舍給旗人居住。以前在內城的漢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兩黃旗居北:鑲黃旗駐安定門內,正黃旗駐德勝門內;兩白旗居東:鑲白旗駐朝陽門內,正白旗駐東直門內;兩紅旗居西:鑲紅旗駐阜成門內,正紅旗駐西直門內;兩藍旗居南:鑲藍旗駐宣武門內,正藍旗駐祟文門內。
那兒用得著收兵全走安定門啊。實際上,安定門走的是糞車,因為以前地壇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糞場。之所以說成兵車回城,其實是一種名稱的雅化,就跟臭皮衚衕改成受壁衚衕,臭皮廠改成壽比衚衕,牛蹄衚衕改成留題衚衕,糞廠大院改成奮章大院是同一種處理辦法。
東直門
走磚瓦、木材車。過去的磚窯都設在東直門外,從南方運來的木材也從東直門進城。實際上,東直門不僅僅是走磚瓦、木材車,它走各種各樣的車,要是硬給起個名字,那就是東直門走百姓車。
最早的東直門大街其實是現在的東直門外小街,整條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長,地上鋪的是石板路,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家商鋪,過了冰窖口,茶米油鹽醬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都可以在這條街上找到。至於建國門、復興門及和平門,均為改善交通的需要豁開城牆後來所為,不在原來的內九外七皇城四之列。
一、九門提督沿革設立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廷入關,定都北京,設立了軍警合一的軍事機構--步軍統領衙門,主官為步軍統領,轄制滿、蒙八旗步軍營及九門官兵,同時節制南北巡捕二營,即綠營馬步兵。步軍營主要防守內城,按八旗方位防守。巡捕營主要防守外城(也稱南城)及郊區的重要地方。順治十六年(1660年),清廷增設巡捕中營,仍由步軍統領衙門主官節制,是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三營統領。
沿革九門提督一職由於關乎京師防務,所以自設立以後主要由滿族大臣擔任,不過康熙時期漢族官員吳六一曾任此職。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清廷將巡捕三營(南、北、中)增為五營,皆為步軍統領衙門節制,至此該衙門主官稱謂正式變為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設立安民公所,維持治安。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前的最後一任步軍統領是慈禧太后親信榮祿。1901年清廷仿效聯軍方式,設善後協巡營,後來改名巡警總廳,替代原步軍統領衙門的巡捕營。1902年肅親王善耆任步軍統領,支持軍警分離的改革。1905年清廷正式創設巡警部,並開辦現代警察學校,培養警察人才。自此,軍警編製分離,現代警察制度初步創立。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國北洋政府保留了這個官職,只是將其更名為京師步軍統領衙門,轄左右翼總兵;1924年11月最終裁撤。
二、內九外七皇城四——北京城各門名及其別稱故老每雲北京城門數是「里九外七皇城四」。即里城九門,外城七門,皇城四門。紫禁城沒有說,大概包含在皇城之中了。里城即大城,一名京城,一名內城。明永樂年間改造擴建北平府城而成,城垣周長四十八里,方正如印。嘉靖中葉以前一個半世紀一直是這個樣子。辟九門:正南三門,餘三面各二門。正南曰麗正,本元大都舊名,此時依然,正統年間命名正陽,沿用至今,俗名前門。南三左曰文明,亦元舊稱。正統時命名崇文,沿用至今。俗稱哈德門、海岱門。南之右曰順承,亦元舊稱。正統時命名宣武,沿用至今。俗稱順治門。東之南曰齊化,亦元舊稱。正統時命名朝陽,朝應讀昭,但俗稱潮陽門。
後人們又稱上東門。東之北曰東直,元時稱崇仁。西之南曰平則,亦元舊稱。正統時命名阜成門。西之北曰西直,元時稱和義。北之西曰德勝,北之東曰安定。外城一稱南城,一稱羅城、外郭城,俗稱南城帽子。南城包括內城之前三門。明嘉靖中葉增築。長約二十八里,辟七門。正南曰永定,俗稱永大。南之東曰左安,一寫佐安,俗稱礓嚓門。南之西曰右安。一寫佑安,俗稱南西門,後人稱豐宣門,借金代古名。西部門曰廣寧,清道光時避帝諱改稱廠安,俗稱彰義門,借用金代中都舊名。東部門曰廣渠,俗名沙窩門。接里城東南角處曰東便門,接里城西南角曰西便門。皇城四,其實皇城不止四門。正南曰大明門,即國門。清朝改稱大清門。民國改稱中華門。其內為承天之門,又稱承天門,清朝改天安門。
其內為端門,此為皇城南三重大門。皇城東門曰東安門,西門曰西安門,北門曰北安門,一稱厚戴門、后宰門,俗稱後門,清代改稱地安門。皇城之內還有紫禁城,一稱大內,即皇宮近代稱故宮。正南曰午門,一稱午朝門。東城門曰東華,西城門曰西華,北城門曰玄武,清避康熙諱改稱神武門。紫禁城外尚有一個小城即北海團城,辟二門,東曰昭景,西曰衍祥。 傾情相邀 :健康,然後家庭、事業、讀書、旅行、財富、成就……,所有這一切,構成有品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