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對李雪「孩子哭鬧就滿足」觀點的分析

作者:homemontessori  於 2017-2-2 00:5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蒙特梭利愛之旅|通用分類:子女教育

關鍵詞:蒙特梭利, 家庭教育, 武志紅, 原生家庭, 孩子哭鬧

上一期目我們說到武志的原生家庭理並不能簡單移植到家庭教育當中來。一期,我們接著來說說為什麼

孩子哭,幾乎是每一個家庭都會面問題煩惱的家長可以說是下自普通百姓,上自皇帝老子,沒有一個例外。怎麼處理這個問題?最近心理學家李雪的答案實在叫人眼前一亮:「儘可能把4歲女兒當小嬰兒去滿足,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真心愿意滿足她。」在這裡,我們補充介紹一下李雪。李雪是武志紅比較早期的一位追隨者。她本人從家庭傷害中走出來,成為了武志紅工作室的一名心理諮詢師,是武志紅原生家庭理論的堅定擁護者。


她的解釋是,「孩子的人格若想健康發展,需要獲得一種信心:父母願意被我使用,願意順著我的意願。尤其是嬰兒時期,這種渴望尤其強烈,希望媽媽能夠敏銳的覺察到自己的所有需求並且滿足自己。如果嬰兒期沒有得到足夠滿足,孩子可能大一些的時候,再一次渴望掌控父母。」「彌補了嬰兒期的遺憾,孩子的人格能夠更加茁壯健康,將來在人際關係中,不會陷入控制與被控制的劇情。」

邏輯很清晰:四歲孩子的哭鬧,原因在於嬰兒期的掌控欲沒有得到滿足。只有彌補了這種遺憾,孩子才會不哭鬧。將來,孩子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不會試圖去控制別人,更加不會受人控制。

這個邏輯對不對?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首先,李雪認為,四歲孩子哭鬧的唯一原因是嬰兒時期對父母的掌控欲沒有得到滿足。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來看看一個四歲孩子的哭鬧究竟是為什麼。

在全腦育兒(The Whole-Brain Child)一書里,作者丹尼爾指出,孩子爆發脾氣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前腦型,一種是後腦型。前腦型的發脾氣,孩子是有意識的。他們知道自己發脾氣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哭鬧讓父母折服,從而達到他們的目的。後腦型的發脾氣,孩子是無意識的,更多的是在發泄情緒。

舉個例子,我女兒馬上就要四歲了。家裡有規矩,吃飯前不能吃糖果。有一天,馬上就要開飯了,她突然說要吃糖。當然被拒絕了。她馬上趴到地上,大哭起來。兩歲的弟弟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她。想一下,兩個孩子趴在地上,一邊哭,一邊向媽媽爬過來。仔細辨別一下,這種哭和那種傷心到極點的嚎啕大哭是不一樣的,帶著一點脅迫的味道。這個就是前腦型。

那麼什麼是後腦型呢?孩子的前腦處在不斷的修建當中,是不完善的。他們對於自己的感受缺少足夠的理性認識,還不會很好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前幾天孩子們游泳回家的路上,姐姐突然要餅子吃。爸爸說沒有帶,回到家才有。姐姐就在車裡大哭起來,怎麼安慰都止不住。回到家裡,把餅子給她,她也不要。慢慢引導之後,才明白是一個誤會。她自己記錯了,以為爸爸在出發前答應了她要帶餅子的。她覺得爸爸答應了她的事情沒有辦到,態度還那麼強硬,心裡特別難過。當時的她,全身心都被自己的委屈情緒所控制,沒有辦法表達自己,只能嚎啕大哭發泄情緒。這個就是後腦型。

後腦型里有一種很常見但是又往往被忽視的哭鬧,就是疲倦的哭鬧。孩子們玩鬧了一整天,已經身心疲憊。這個時候發現樂高少了幾個零件。本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孩子很可能就會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反應肯定是哭鬧。想想我們自己,上了一天班累得像狗一樣,還挨了老闆批評,感覺天都是灰的。回到家裡還要忙著煮飯做菜。偏偏孩子還要來糾纏你,「啪嗒」,打碎了一個你最喜歡的盤子。你會不會有一種崩潰的感覺呢?


對於孩子來說,語言還十分不完善。他們有一些模糊的想法,甚至僅僅是一些感受,沒有辦法用語言描述出來。這個時候,哭就成了他們非常重要的一種交流方式。有時候,哭是想要引起注意,有時候哭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有時候哭是在發泄情緒,有時候哭是表達不滿,有時候哭是要爭取利益。哭鬧後面的原因可以說是千變萬化,並不是我這篇小文章可以說清楚的。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孩子哭鬧絕對不僅僅是因為嬰兒時期對父母的掌控欲沒有得到滿足,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孩子哭鬧起來,家長們是不是應該像李雪所說的「儘可能把4歲女兒當小嬰兒去滿足,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真心愿意滿足她。」

打個比方,兩歲的孩子哭鬧著不肯刷牙。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們感覺到自己是在真心愿意滿足她,那就不刷牙吧。孩子很高興啊。吃了糖,喝了牛奶,心滿意足地上床睡覺去了。接下來呢?孩子長蟲牙了。不但要經歷補牙的痛苦,還要常年頂著一口爛牙,嚴重影響形象。

再舉個例子,到了商場里,孩子看到什麼都想要。家長為了滿足孩子的心愿,那就「買買買」吧!家裡堆滿了孩子想要的各種玩具,愛心爆棚啊!在這個買買買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愛就是在物質上滿足對方。等到有一天家裡突然經濟緊張了,不能隨便買東西的時候,孩子會不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呢?這是家長期待的健康人格嗎?


最後請大家想一想,如果真的像李雪所說的那樣,孩子一哭鬧,家長們就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樣一種相處模式,是不是在傳達一個信息:孩子的哭鬧可以控制家長的行為?孩子的這種掌控,會讓他們得到滿足然後自動成長出一個健康人格,還是會讓他們養成「通過哭鬧來控制家長」的習慣?一哭鬧就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究竟是在幫助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還是在告訴孩子「只要一哭二鬧三上吊」就可以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哭鬧是孩子們的一種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背後有很多原因。幫助孩子找到他們哭鬧的原因,並且和孩子一起來解決問題,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交流。這樣的做法的確費心費力,但是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發展出一個健全的人格。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只是一味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家長的確是省事了,但那其實是在切斷和孩子的交流,是在某種程度上對孩子的否定。難以想象這樣的教育會出來什麼健康的人格。還是那句話,孩子的成長是個非常複雜而且系統的過程。對於任何一個對孩子沒有太多了解的人所提供的建議,我們更加需要一份清明。


經過這些分析,如果您感到李雪的邏輯的確有那麼一點不妥,那麼,請不要放過這一點疑惑。因為這一點疑惑將會成為一把鑰匙,為您打開家庭教育的大門。


謝謝您收聽我的節目荔枝FM 泡泡屋-蒙特梭利歡迎您加我的微信ikids885,加入我的蒙特梭利之旅。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9: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