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外婆跟我們一起生活,我和妹妹都沒有上過幼兒園,在上小學之前的記憶都是和外婆在一起。
那時候媽媽是中學老師,非常勤勉,整天撲在學校里,家務事上面做的也不多。有一次看外婆做饅頭,老人家嚴肅地跟我說「你要學一學,以後結婚了勤快點,不要讓媳婦罵你媽。」那個時代兒子結婚以後通常還是和父母住在同一屋檐下,婆婆默認要承擔一部分家務。如果婆婆不做或者不會做,就都得兒媳來做。這樣誰家姑娘都盼著婆婆能幹。相應的,不能幹的婆婆就不招待見。
我記下了外婆的囑咐,也學了點北方的麵食做法,蒸饅頭,擀麵條,包餃子都會。可惜娶了上海妻子,這些招式沒怎麼用到。我們也基本上沒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生活過。
媽媽到底還是為她不善家務付出了代價——媽媽在月子里為照顧我太太住到了我們家。她殷勤地想每天給媳婦弄點好吃的可是自己並無一技之長——唯一拿手的一個疙瘩湯並不受兒媳歡迎。然後她改變策略,每天早早起床到外面買給媳婦吃。大清早在房門外悄悄問媳婦想吃啥。這一天兒媳婦大概好夢正香,被婆婆打斷問要吃小餛飩還是大肉包之類,不由沒有好生氣直接說「媽媽你不要問了,隨便買了我都吃的。」那一天我媽媽一個人在房間里垂淚,我也不知怎麼安慰。
不過到底是「為奶奶則剛」,為了兒子孫子, 媽媽還是擦乾眼淚繼續努力。後來她逐漸認識到自己的確廚藝不佳,也不學新菜,而是對已經會做的幾樣家常飯菜善加改進,竟然也有幾個拿手菜得到孫子的認可。兒媳婦也是聰明的人,以後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肯定媽媽做菜的進步。一家人和睦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