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舊貌新顏看北大

作者:delilah  於 2006-10-23 10:4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探親系列|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天氣: 晴朗
心情: 高興
計劃到北大看看,但在外面跑了幾天後,覺得有點累,臨時取消行程,下次回來再說。特別是國慶期間,人山人 海,不想出門。上午去老媽那裡問安,中午他們午睡,離開后,還有半天時間沒地方消磨。忽然記起,昨天小侄女去北大參觀,說人不多。當下決定,不如今天就去 看看,也算了結一項觀光任務。
三環路上,找到801路車,人不多。沿途路線看著很熟,陌生的是路兩旁的建築,很多樓房,設計新穎,色彩艷麗。車開過了長城飯店,向西走,過和平街北口,勝古庄,德外,黃庄,很快就看見北大東院牆。
原以為車會停北大西門,也是正門,計劃是西門進南門出,然後去中關村,看中國的矽谷。看車不向西轉彎,問售票員,說車停東門。 北大有幾個大門,主門在西 面,南門算是大門,西南門和東門都是小門。東門現一改過去簡陋的樣子,開了2個大門,一個走車,一個走人。我們到走人的門,問門衛參觀要不要登記。門衛回 答,不用。真是斗轉星移,過去,別說參觀要登記,就是本校人員,忘戴校徽或證件,還被扣在門口進不來。現在,為鼓勵人們參觀,行人可長驅直入,估計也是為 擴大影響吧。
進東門,迎面一溜綠頂白牆的新樓,聽說是幾個香港大佬捐款建的,許多系都搬到這些新樓里。我著急如廁,一頭鑽進地質系的大樓。往南走不遠,見中國經濟中心 的標示,好像正舉行研討會,人來人往。往南門走去,幾個老樓樣子沒變,曾經的學生食堂,現改成飯館。北大人多,鼎盛時期,教工學生加起來有3萬多人。學生 食堂一溜排下去好幾個,從1到7,外帶一個教工食堂,具體地點記不太清。往右走不遠,曾是大禮堂,臨近的食堂,菜不錯。大禮堂每到周末放電影,舉辦舞會和 普及交響樂的講座,原來的售票處不見了。當年,在這裡看電影王中王。看完后笑得不行,不想獨吞樂趣,推薦給室友。夫妻倆看完后,室友和我說,她丈夫在實驗 室邊做試驗,邊回憶電影,時不時地暗笑,別人以為他發神經。禮堂前面,原是塊空地,新建了百年紀念堂。那個紀念堂,說特色也好,說難看也好,反正設計的挺 現代的。
新華書店前的空地,許多人在擺攤,推銷各種產品。一個女孩攔著我,推銷一種新型茶,說治病有特效。我問,你是北大的嘛。她說,是外語學院的,我不知道是不 是北外的。女孩年齡不大,執著精神不小,要向我詳細介紹產品性能,研製經過。我說,時間有限,我要在2個多小時內跑遍北大,很抱歉,不能奉陪。
新華書店門口的三角地,曾是風雲之地,以發布重要信息而著稱。那時,一有重要事件,學生們不是跑去聽領導報告,而是到這裡看通告。也有些互通有無,結伴出 行的廣告,分量不大。我的第一輛小車,就是在這裡看到消息,從球系一出國女孩手中買的。多虧這輛車,我才學會騎車。曾經的風雲之地,風氣已變,透著金錢味 道,一眼望去,鋪天蓋地的商品信息。
順路走進旁邊的商店,那曾是學生們的基本生活用品供應地,也是校園裡唯一的商店。當年,店裡總是很擁擠,一到下課時間,人滿為患。買東西的,喝冷飲的學生 很多。不過,這種熱鬧,也是昨日黃花。顧客寥寥無幾,算上我和丈夫,總共4位,倒有5位售貨員。 店裡空了半邊,柜子上落滿灰塵,僅剩的幾個櫃檯,商品也 很陳舊,沒有生氣。同商店裡得清冷死氣相反,店外道路兩旁的小攤很多,紅紅火火地賣著各類東西,吃穿都有,攤主各異,有業餘打工的學生,也有以此為生的小 販。丈夫看到這些,很不理解,說大學里怎末可以成自由市場。我對此倒無所謂,過去為買點東西,還要出南校門,跑到海淀鎮的辛苦,寧願校園裡有個集市。
向南走去,快到南門。南面院牆拆了又蓋上了,曾經鬧得很熱火。 一些宿舍樓也改建了,過去獨立的37樓,用新建的樓和另一個樓連成一體,樓中間的空地,建 成很大的一個自行車棚。環顧左右宿舍樓,到處可見各種服務設施,取款機,複印室,洗衣房等的招牌。看來,今非昔比,學生們的生活方便多了。
往學2食堂的方向走去,食堂旁修成一個漂亮的快餐部,外帶涼棚,很雅緻。正好肚子有點餓,快餐部里人不多,我和丈夫進去打尖。問大師傅,可不可用現金,回 答說,可以。快餐店牆上黑板顯示的食品種類很多,包子,粥,飲料等。我們買了包子和粥,味道不錯。真是日月兩重天,過去,為限制學生亂竄食堂,本科,研究 生和教工的飯票是不一樣的。為了限制校外人員吃飯,食堂只收飯票不收現金,伙食科對學生兌換飯票的管理也很嚴,數量有限。前面的學3食堂還在,變成中西合 璧的餐廳,賣餃子,也賣漢堡,桌椅煥然一新。過去,這個食堂是學生們喜歡的食堂之一,以冷盤品種多,熱菜分量足而著稱,烤蛋糕是學生食堂中的獨一份。許多 人,即使宿舍離得遠,也不遠萬里來學3 吃飯。
開水房還在,不少人仍從哪裡打開水。旁邊,曾是浴室,沒注意還在不在。過去,那可是全校學生洗澡的唯一地方。每周男女生輪用,洗澡次數有限,人總是很多,進去后,往往找不到衣櫃放衣服。
28樓牆上,有女生洗衣房的標示,以此類推,應還有男生洗衣房,不過,沒見到。看來,現在的學生,早結束了在洗臉池和用臉盆洗衣服的歷史。30樓現在是教 學中心,大門也成了密碼門。門前新建了2個黃色公用電話亭。過去,這樓是幾個系的女生宿舍,門口有張桌子,放學生們的信件,自己隨便拿。由於老丟信,許多 人將信寄到系裡。把門口的屋子是傳達室,有大媽值班,負責早上開門,晚上鎖門,兼傳呼電話。大媽換了幾茬,但職責不變,而且她們都很盡責,對來訪的人看得 緊,如有面生的人造訪,還不讓進,這很讓一些交了男友或者丈夫來訪的女生們難堪。
後面的29樓,曾是許多系的男生宿舍,樓前有個花壇和空地。有段時間,每天晚飯後,都有幾個男生,據說是無線電和球系的,在4樓宿舍臨窗,用擴音器表演脫 口秀,針砭時局,恢磕打插,招徠樓下黑壓壓的一片聽眾,聽到精彩之處,掌聲雷動。要說,那幾個人的脫口秀水平,不讓現在當紅電視主持,曾讓來訪的鄰校友人 大為驚奇。沒多久,校領導認為有礙觀瞻,下令取消。
從這裡向北,就是著名的燕南園。據說,燕南園以北是過去老燕京的舊址,以南是50年到后擴建的。從風格上也能看出,北邊的建築和布局顯得很古典,寬鬆,南 面的建築看起來較現代,擁擠。燕南園裡有小路通過,路旁是一棟棟翠竹松柏環繞的2層教授小樓。由小路走過,可從學生宿舍區到達圖書館。過去,下了晚自習, 燕南園的路上多是匆匆回宿舍的學子。我試圖尋找過去的小路,但被外面新建的商店擋住,只好順牆邊向圖書館走去。
北大的老圖書館原在西門附近,70年代中建了新的圖書館大樓,才搬過來的。圖書館樓前廣場上,原有座主席像,門前大片草坪和雪松,是夏季人們休閑的好去 處。每到傍晚,廣場到處是漫步的人們,學生坐在草地上彈吉他。現在情景大不一樣,廣場上的主席像沒了,遠處台階上,新添了2個巨型石獅,主樓兩邊接出翼 樓,顯得很擁擠。只有草坪,雪松依舊。
繞過圖書館,路過第1,第2教學樓,外面還是老樣子,樓裡面有些變化。往前走,是翠竹圍繞的臨湖軒。據說,這裡過去是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的別墅,後來一度充作外賓接待室。房子旁邊,有小路通向未名湖。再走幾步,就可看見博雅塔那傲人的身影。
未名湖,其名看似無物,實則深不可測,一直是騷人墨客吟詠的主題。它以百年蒼桑的胸懷,包容了多少離經叛道的學子。我們去的那天,萬里晴空,艷陽高照,沒 有多少風,湖水依然,塔影清澈,使人不禁想起她白天的優雅,夜晚的神秘。湖畔有不少人在拍照留影,我告訴丈夫,拍照的最佳地點在湖西,從西往東拍。果然, 後來看照片,從那個角度拍,湖光塔影,盡入鏡頭。
我建議丈夫到湖心島看看。島上新立了個紀念碑,沒仔細看,為何而立。那條石船還在,幾個學生在上面聊天。湖裡時有魚兒游過越起。未名湖的神聖色彩多於經濟 意義,過去,北大校方很少從湖裡捕魚,以至於魚老的都快成精了。有年清湖放水,捕上來的魚太大太老,根本不能吃。沿湖走過,能看見許多很大很大的河蚌。那 時,有校外校內的人偷釣魚,他們用縫衣針彎成魚鉤,拴上線,扔在湖裡,線的另一頭拴在樹上或石頭上,人躲在遠處觀望,看魚上鉤了,才跑出來收。 校工的任 務之一,是每晚在湖邊守株待兔,抓偷釣魚的人。冬天,未名湖又成為天然冰場,我就是在這裡學會滑冰的,儘管技術很差。
未名湖北,臨湖一溜幾棟紅樓,倒映在湖水中,紅房綠樹,十分美麗。有座臨湖的紅房子,改成北大研究生院了。湖北面好像是郎潤園,同燕南園一樣,是老教授們的住宅區,一些名人曾住在那裡,如經濟學名人陳岱孫老先生。
從未名湖往西走,不遠處是由果園改成的網球場和小型公園。過去,那片果園,每到春季,繁花滿枝,煞是好看,到了秋季,碩果累累。西面不遠,是永遠的南閣, 北閣,素麵相對,沒多少變化。它們東面的俄文樓不再是俄文樓,改成漢語教學中心。門前的松樹依舊,我們在樹下的長凳上坐了會。
北大西門不遠,是留學生居住的地方,那裡有留學生樓,樓外有長廊,荷花池,小橋。這次回去看到,新建了許多樓,北大西門并行的牆上,新開了一個大門,分車行和人行道,看樣子,專為留學生樓設立的。我只從遠處看了一下,沒興趣過去。
轉過頭來向西門走去,幾個樓間空地上,新建了北大校史展覽館,順路嘍一眼。沒想,節日期間,不開館,這到也無所謂,本來興趣也不大。展覽館地下一層的紀念 品部倒開著,進去一看,不大的房間,幾個玻璃櫃,陳列著一些紀念品,價格貴的離譜。幾個學生模樣的人,正在那裡打包拆封地折騰禮品。見我們進來,極力向我 們推薦一座雕像,我推說太沉了,帶不了,其實是那價格讓我膽顫。
同其他地方相比,北大西門變化不大,除那個新的校史展覽館外,沒太多的新建築。大門口,兩邊的樓和華表依舊,有棟樓過去好像是檔案館,現在是什莫,沒興趣過去看。國慶期間,門口的花很多,五光十色。我們照了一些相,就出了北大西門。
這次蜻蜓點水地跑了一趟北大,感覺變化很大,舊貌仍在,新顏不少。但也看到許多意想不到的變化,一是,校園裡各種小攤很多,一是,校園裡汽車太多。前者, 可以忍受,後者覺得不適應。過去,北大校園裡很少見到汽車,除少數留學生乘坐的計程車,個別領導人的外事活動用車外。走在校園裡,感覺到的是一片幽靜。現 在,校園裡車來車往,有如身在鬧市。走在路上,要不時提防身後開來,不讓行人的各類車輛,破壞心情,大煞風景。
北大西門外,新建了一片教工宿舍, 樓還挺新。無意中發現,正修建一條過街天橋,從那片住宅區,凌空跨過馬路,落入學3食堂的地方,將馬路兩邊的校區連在 一起。過街天橋還沒完工,抬頭可看,有膽大之人在空中, 從住宅小區向校園裡走去。估計將來過街天橋修成,也是一風景名勝,如同牛津大學的過街天橋一樣, 引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3:0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