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人生錯位

作者:delilah  於 2006-10-16 04:0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隨筆|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天氣: 晴朗
心情: 高興
我們這一代人,除了少數人的人生軌跡有幸是中規中劇的, 即在什麽年齡做什麽事, 大多數沒有那末幸運的人,即使有幸趕上末班車或者拼力奮鬥有所成就,也是屬於不得不不在什麽年齡做什麽事,在什麽年齡不做什麽事的行列,多少有點人生錯位的感覺。
實際上,在什麽年齡做什麽事,不僅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自然社會社會的約定俗成。如果強行將其改變,總有點南橘北枳的味道, 看似那末回事,其中內在內容確實不同。
想當年,我們在正當讀書的年齡,奔赴廣闊天地,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勤勞作, 最好的年華如流水般溜走,後來,儘管有些人有幸進入大學,有些人走入 夜大,但是年齡多是20多歲,甚至是30多歲,腦子已經不如十幾歲時那末靈光了,讀書時的辛苦也就大得多了。我還記得那是在大學時,強突外文的艱辛, 對 年齡大些的人來說,背單詞總是一件苦差事。那時我所在的班裡差點就是老少3代同堂了:文革后直升的, 我們這些老三屆,文革前的老大學生。那些30多歲的 老大學生們苦啃第二外語的艱辛雖然令人敬佩,但也有些令人心酸。如果不是文革,他們這個年齡段的人,早已是學業有成的單位的事業棟樑了。
文革耽誤人們學業的事例還可以延伸到80年代。那時,在我所住的宿舍樓里,有一些女博士生,年齡也是參差不齊, 小的才20出頭, 大的已是中 年,其中有一位已經40多歲了,離婚帶著個孩子,她在專業領域內的業務水平是沒得說的, 和年輕的學弟們爬山越嶺地考察,現在已經成為教授,學術帶頭人, 但是總會感到她實際上是超體力地奮鬥以跟上年齡小一輪的學弟們。也可以看到,雖然她和那些文革后直升的博士生們關係很好, 但是近20歲的年齡代溝,也使 她常感到精神上的孤獨。
後來,在國外,看到一些中國的老博士生,40多歲,近50歲,屬於我們這一代,有的因為種種原因仍在苦讀,不能不說,由於年齡的原因,他們要比那些年輕的學子們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功, 其中的艱辛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
我們這一代中,在正當婚嫁的年齡內能夠披上婚紗娶妻生子的為數不少,但也有許多人
因為種種原因,婚戀生子推遲,等到想起來再辦時總如隔夜紅酒味道少了一些。我的一些朋友,學友,同事中, 大齡未婚的不在少數,不過,陸陸續續聽說,都最後走入婚姻殿堂,不過,我總懷疑,其中少了一些青年人才有的熱戀階段, 更多的是理智和思考的結果。
年齡因素對於婚姻和家庭的懲罰是明顯的。一個學友,40多歲初婚,她非常喜歡孩子, 試圖要一個自己的,也曾經懷孕,但是流產了,再怎末努力都沒 有成功,年齡是主要問題。還有一朋友,結婚時年齡已經不輕,妻子想要小孩,總懷不上,後來查出他們有點問題,國內不能治, 為了圓個生子夢,他利用到國外 進修的機會將妻子辦出去就醫,但是失敗了,聽說也是年齡過大, 療效不好;還有的同事,結婚太晚才要孩子,加上他長得老相,父子的年齡差距看起來大得像祖 孫, 每當他到幼兒園接孩子, 別人都誤以為他爺爺來了,弄得他都不好意思再去。
我們總說青春無悔,在那個年代也不能後悔,不過,自然社會有它自己的規律,如果違背了,就會受到懲罰。
我們已經走過的路程是不能改變的,只好從另一個角度看,那個年代的經歷,也是一筆人生財富,至少對我來說。
不過,如果問我,如果人生有重新選擇的可能,我是否還會說青春無悔,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不會讓人生錯位,要在什麽年齡干什麽事。 我想,持這一看法的人不只我一個。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1:4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