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我在北京吃過的一些零食

作者:delilah  於 2006-10-15 12:1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饞人說天|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天氣: 晴朗
心情: 高興
北京女孩子,都愛吃零食,我也不例外。大了以後,吃的少了,現在還時不時地抓點零食吃。有人講,女人吃零食有生理原因:相對於男人來說,女人的胃容量較 小,要不停地補充食品才行。吃零食也不是一無是處,據說可以緩解精神壓力,而女人一般神經比較敏感。不過,當吃的尺度掌握不好,就會後害無窮。一些人受刺 激后大吃特吃,最後變成個橫空出世的大胖子。
北京零食很多,水果,堅果,果脯,點心等,皆可當零食, 數起來達上百種。受經濟條件和個人口味的限制,只能寫幾種我吃過和喜歡的。
-----山裡紅。 又叫紅果,是北京女孩喜歡的零食之一。每到秋季,山裡紅大量上市,商店櫃檯里,紅紅的一片,甚是很好看。山裡紅價格便宜,是沒多少錢,又想吃零食的女孩們 的首選。小時,常和女伴同行,買上一斤,包在手絹里,邊走邊吃,吃到倒牙為止。我比較喜歡那種個大肉厚的山裡紅。還有一種叫山楂,個頭不大,肉不多,比較 甜。年紀大了以後,牙口不好,不能吃太酸的東西,對山裡紅不太感興趣,轉吃一些加工過的山裡紅。
山裡紅可加工成多種甜食,有名的有糖葫蘆。老北京的叫賣吆喝中,賣糖葫蘆的被列為一絕。秋季,北京大街上到處可見的街景是:小販當街而立,面前的煤爐上坐 著一口淺底鍋,鍋里熬著透明的糖稀。 他將一串竹籤穿好的山裡紅,迅速在糖稀里滾一下,包上一層透明的外衣,糖葫蘆就製成了。熟練的匠人常邊做邊賣,有時買的人太多,顧客還要等一會才行。如果 沒顧客,他就將糖葫蘆插在粗草把上,立在攤邊當廣告。做糖葫蘆要有技術,糖熬得剛到火候,不稀不焦。曾經嘴饞,自己做過,就是熬糖過不了關,不是火候不夠 就是大發了,最後成了糖拌山裡紅。
糖葫蘆很好吃,糖的甜度剛好中和山裡紅的酸度,甜甜酸酸的,我一口氣能吃好幾串也不倒牙。除小型糖葫蘆外,還有巨型的大串糖葫蘆,足有兩人高,北京春節廟會上可以買到。不過那種超大型糖葫蘆,吃的功能已讓位於玩和裝飾的功能了。
除糖葫蘆外,山裡紅還可製成山楂干,用來入葯和泡水喝,更多的是做成果脯,像山楂糕,山楂卷,山楂餅,果丹皮等。炒紅果也是北京特有的小吃之一,據說是滿 族宮廷食品,又叫溫柏,名字有點怪。我曾在信遠齋買過炒紅果,吃起來不像是炒的,而是糖水煮的,不過味道不錯。
------糖炒栗子。京郊盛產板栗,學農時,在昌平山裡,看見滿山的栗子樹,長成的栗子像一個個的綠色小刺蝟掛在樹梢,成熟了的咧開嘴,露出裡面褐色的 板栗。9,10月間,栗子上市,生的可以買回家煮了吃,也可以做成菜,我媽做的栗子燒雞,讓我的同事讚不絕口。但更多的是炒熟了賣,這就是北京有名的糖炒 栗子。
金秋時分,北京各食品店門口,多架起一口大鍋,裡面放上砂子,售貨員扔進生的栗子和糖,用大鐵杴翻炒,很遠就能聞見糖炒栗子的香味。有名的店,買的人太 多,糖炒栗子供不應求,要排隊才能買到。據說還有人還搶注了糖炒栗子的商標,記不得品牌名字了。我常在商店買到手后,等不到回家,當場趁熱剝開一個,扔進 嘴裡,細細地品嘗起來。栗子甜香軟糯,吃完齒痕留香。
糖炒栗子的季節性很強,秋季上市,很快就過市,再想吃,就要等到春節廟會了。生栗子保存很難,容易長蟲子。聽人說,如果要儲存,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將生栗子 搖一搖。我曾試存一些,儘管我每隔兩天,就使出吃奶的勁,拚命地搖啊搖,快搖到外婆橋了也沒用,沒過多久,還是長了許多蟲子,最後只好將精心儲藏的栗子全 扔了。
------茯苓夾餅。也是有名的宮廷小吃,北京三大特產之一。其他的兩大特產是,北京果脯和北京烤鴨。過去,北京沒有多少特產,外地人到北京,必帶的就是這三樣。
茯苓夾餅不僅營養價值高,還有藥用價值。看過一個資料,談到茯苓夾餅的來歷,不知是不是真的,也許是商家編造的。據說,當年老佛爺鳳體欠安,又不願意吃藥,御醫就將一些補藥,加上飴糖,果仁,做成零食,供其零叼,解饞又治病。
從外觀看,茯苓夾餅其貌不揚:兩片白色的像紙一樣的小圓片,夾著一小塊飴糖心,裡面有些果仁。包裝紙上說,白色的小圓片是茯苓磨成粉,加澱粉製成的。 對於裡面的茯苓含量,我一直持懷疑態度,總覺得,可能要拿顯微鏡才能看得見,估計多數成分是澱粉。原因很簡單,茯苓生長的速度肯定不能同工廠生產的速度同 步,茯苓收穫也不會像收韭菜一樣,一年幾茬,它的生長周期是以幾年計的。再著說了,目前我國的技術,可能還達不到在工廠里像造假酒那樣搞人造茯苓的水平, 偽造的可能性較低,只好偽造產品說明書了。
望名生敬,我專門到稻香春食品店買的,吃時大失所望。那兩片白紙片,嚼不開,咬不爛,生吞活剝的,倒騰半天才能下咽,也沒什麽味道,倒是裡面的飴糖很好吃。
不過,不管是澱粉夾餅,還是茯苓夾餅,至少,這種難吃的東西,曾讓北京名揚國內外。
------北京果脯。有種說法,我沒有驗證過,說北京果脯也是清宮食品,舊時很有身份。 那時,過節過年,大戶人家的年節禮盒中,果脯也佔一欄。遠不像現在,在眾多的洋新食品面前,北京果脯像個受氣的小媳婦,受人冷落,被擠入商店櫃檯的犄角旮欄。
原來在外地,每當到北京,都要買些果脯,自己吃,也送人。花花綠綠的各類果脯,裝在開有小天窗的紙盒中,可以看見裡面的各種果脯,五彩繽紛的,非常好看。北京果脯種類很多,有蘋果,梨,瓜條,杏,桃等,後來,不斷開發新品種,增加了無花果,應子,葡萄乾等。
人說,北京果脯對健康不利,高糖,含防腐劑,不過,我一直都吃,現在還是如此。由於糖分高,吃時要喝水才行。有時,我在家沒事,常是一邊手裡是北京果脯,一邊手裡握著水杯,幾口果脯,一口水的過饞癮,一盒果脯很快就見底。要是干吃,就會齁著,嗓子會疼的。
北京果脯不僅可以當零食,還可以做點心, 裡面的瓜條,是做月餅的原料之一,還曾見有人用果脯做餡,蒸成果脯包子。北京果脯是不是只有北京才有,我不得而知,不過,北京果脯因北京而知名,則是不爭的事實。
------魚皮花生。是我喜歡吃的零食之一,不明白為何叫魚皮, 它的外面沒有鱗呀。這種零食是在花生外面裹著一層硬硬的,偏鹹的外皮,吃起來很香。 裝在小袋中賣,過去,才1,2毛錢一袋。
它是不是北京的傳統小吃,我拿不準,不過,從我紀事起,就知道有魚皮花生,小時常買。後來,不知何因,覺得魚皮花生的味道變了。為了防止買到假貨,我曾專 門到王府井,西單等大商場去買,但吃起來還是覺得不對味,失去了小時候吃的香味,外皮還太厚。也曾費心找來它的製作配方,想自己做,因為懶,到現在還沒動 手。
同改革開放一樣,魚皮花生家族也不斷推陳出新,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常見的有怪味花生,其實是麻辣味的,還有話梅味的等等。不過,我仍舊比較喜歡傳統方法風味的魚皮花生。
-------酸棗面。北京大棗有名,酸棗的知名度也挺高。秋天,大街上常有賣大棗的,偶而也有賣酸棗的。酸棗個頭不大,青色為主,少有紅色的,沒多少 肉,但很酸。還有是將酸棗磨成面賣,叫酸棗面。嚴格來說,酸棗面不能算是零食,因為主要用來沖水喝的,不過,小時,我曾將它當零食干吃過。按現在的口味, 不會有多少人喜歡,但在那個沒有多少零食可吃的年月里,對大多數的女孩來說,酸棗面也是一種不太難吃的東西。
京郊很多地區都有酸棗樹,一些城區也曾有過。當年,我家住和平里,我就在北面的土城牆周圍,發現過好幾棵酸棗樹,還有幸摘到過幾棵成熟的小酸棗。
酸棗樹其貌不揚,矮小,稀疏的枝幹,上面布滿尖刺,有首歌,酸棗刺,尖又尖。。。。後面的詞忘了。酸棗核是中藥,藥店收購。當年下鄉學農,隊里為了創收, 讓我們這些學生摘酸棗,他們去賣錢。摘酸棗是件苦差事,每天,我的雙手,雙腳都被酸棗刺劃得鮮血淋淋,至今不忘。
酸棗面可入葯,對失眠和高血壓有一定療效,一般中藥店裡都有賣的。過去,一些食品店的乾鮮果品櫃檯也有賣的。它的賣相不太好,紅黃色的一塊一塊,像是磚頭磨成的面。不過,如果沖水喝,酸酸的,很好喝,特別是夏天,還去火。
酸棗面很便宜,一斤也就角八毛。小時,曾買過半斤,當零食吃。因為它很酸,也就很勁吃,一小塊酸棗面,可以吃好幾天。常是掰一小塊,含在嘴裡,在舌頭地下 慢慢品嘗,最後,以倒牙告結束。現在,估計市場上早就沒賣的了,有那末多的好吃的, 沒有人再去吃寒酸的酸棗面了。看來,要想懷舊,要到中藥店去找了。
------爆米花。乍一看,舊時北京的爆米花和當今老外早餐吃的米花同出一轍,不過,一個是甜的,一個是鹹的。早先,爆米花是在食品店裡成袋賣的,很便宜,5分錢一包。那時,放學后,我常買一包爆米花吃,晚飯前墊墊肚子。
後來,不少外地人開始作爆米花的小本營生。 他們帶著一個小高壓爐,一個爐子,一個大尼龍編織袋,在大街上到處行走,遇到生意,就地製作。放點米,還加點什麽東西,裝進高壓爐里,放到火上,不停地轉 動手柄,搖著爐子。 等時機到了,將爐子口沖著編織袋,驚天動地地一聲響,伴著一股香氣,爆米花就充滿了整個口袋。
說實話,我不太喜歡這些小販,到不是地域性歧視,因為常是我正在路上專心騎車,不定哪裡就會爆出一聲巨響, 驚得我六神無主,快鬧出心臟病了。抱怨歸抱怨,我也曾忍受不住爆米花香氣的誘惑,買過幾次,價格比商店的便宜不少,口味也沒有太大差別, 帶回家吃了好長時間。一天,突然在報紙上看到,街頭賣爆米花,含鉛量超標,因為高壓爐的內膽含鉛,嚇得我不敢再買了。後來,清理市容,這類小販也不太看得 見了。
------桑葚。北京桑樹多,過去,三環以內的許多地方,都長過許多桑樹。小時養蠶玩,常到北土城找摘桑葉。有桑樹,就有桑葚。到了秋天,就會有一些桑 葚上市,常見的是種紫色的大桑葚,很甜,汁也多,吃完后,手指頭都是黑的。偶然,會有綠色的大桑葚賣,不過沒有紫桑葚好吃,價格也便宜一些。
後來,在自家後院里,意外地發現了幾棵桑樹,不知品種,估計可能是飄過來的種子,自己生長的。初夏,樹上就會有些小桑葚,從綠色變成紫色。原來還挺高興, 以為可以有桑葚吃了,一天,試著償了一下,不像過去吃過的那樣甜,再後來就放棄了。不過,現在要找到過去那樣的桑葚已經不太容易了。在北京,很少看得見有 賣桑葚的。其實,就是有賣的,估計也不會有多少人來買,年輕點的,早已轉向吃蛇果等洋玩意去了。
不能再寫了,如果將北京的零食一一列下去,就快成本一千零一夜的巨著了。這裡只能提提名字,有興趣的人,可以接著續:花生粘,話梅,羊羹,五香蠶豆,鐵蠶豆,米花糖,炒瓜子,炒花生,關東糖,棉花糖。。。。。。。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20:4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