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真假消息滿天飛,糧食危機真的要來了嗎?

作者:風輕雲淡淡  於 2020-8-20 17:1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一)過度解讀的新聞

 

近日,一條新聞在社交網路刷屏,引發了大家對糧食安全的普遍擔憂:「8月12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官方通報,截至8月5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了4285.7萬噸,相比2019年減少938.3萬噸。其中:河北收購355.9萬噸,同比減少93.5萬噸;江蘇收購1083.5萬噸,同比減少10.8萬噸;安徽收購592.9萬噸,同比減少222.4萬噸;山東收購661.4萬噸,同比減少54.4萬噸;河南收購912.4萬噸,同比減少538.8萬噸;湖北收購139.0萬噸,同比增加6.8萬噸。主產區油菜籽累計收購70.6萬噸,同比減少5.1萬噸。主產區早秈稻累計收購264.1萬噸,同比增加12.6萬噸。」

 

該通報迅速引爆輿論,糧食減產、糧食危機要來了等各種說法不脛而走、越傳越真。但是,從這篇官方通報中無法並得出人們所擔憂的種種結論——這次數量減少是糧食收購量減少,並不是糧食產量減少。每年政府都會用一定的底價去收購農民產糧,這是保障農民積極性的舉措。今年只是農民願意拿出去收購的糧食減少了。


 

根據《證券時報》採訪發現,的確有區域減產,但更多區域是穩產——小麥產量佔全國四分之一的河南省,夏糧收購量為912.4萬噸,同比減少538.8萬噸。事實是,今年河南夏糧產量再創歷史新高。據國家統計局河南調查總隊7月16日發布的數據,在夏糧生產條件複雜多變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今年河南省夏糧總產量仍然保持歷史最高水平,達到了750.75億斤,比去年多出1.67億斤。河南省是全國第一小麥生產大省,產量佔全國的1/4強,對維護國家口糧安全至關重要。

 

同時,根據《國家統計局關於2020年夏糧產量數據的公告》,今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281萬噸,比2019年增加120.8萬噸,增長0.9%;其中小麥產量13168萬噸,比2019年增加75.6萬噸,增長0.6%。

 

所以結論是,今年夏糧小麥迎來了大豐收,只不過農民面對政府採購「惜售」了。至於為何惜售,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疫情的影響,農民對於糧食漲價的預期普遍存在,所以就先不賣給政府了。往年來說,一旦糧食豐收就會「穀賤傷農」,所以國家設定政府採購價也是保障了農民的權益和種糧積極性;今年雖然也豐收,但是大家都看在眼裡,國外疫情一時半會無法結束,糧食價格上漲是一個可預期的行情,所以農民「惜售」也就是在情理之中了。



引用一段《中國青年報》的採訪:楊會潑是河南省滑縣的一位種糧大戶,往年一豐收就把糧食全部出售,但今年他卻沒急著賣,等到一周前價格出現高點才賣出。楊會潑說,今年6月剛豐收時,小麥的價格還不到1.1元/斤,但前些天,價格漲到1.21元/斤。他告訴記者,今年的小麥價格實際上要比往年高一些,去年小麥最高才賣到1.16元/斤。「看著今年這價挺高,大家都想著先存著,等價格更高的時候再賣。」

 

另外還有一個次要的原因是,受疫情影響許多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找不到了工作,只能回家務農,這樣有的家裡就平添了一到兩個壯勞力,在預期上就要少賣一點糧食,給自己家庭留一點。

 

不過結論也是非常明顯的:縱使受疫情影響,我國基礎糧食依然迎來了豐收,我國糧食安全依然有一個基本的保障,所謂「糧食危機」「飢荒」等言論是捕風捉影。


 

此外,從庫存來看,當前我國大米庫存1.09億噸,在完全沒有產量的情況下,足夠滿足全國9個月的需求;小麥庫存1.31億噸,足夠滿足全國13個月的需求;粗糧庫存2.23億噸,足夠滿足9個月的需求。從進出口佔比來看,大米進口率(進口占需求的比重)為3.86%,玉米進口率為1.32%,小麥進口率為3.26%,粗糧進口率為5.81%,可以看出,中國主要糧食的自給率超過九成,受進出口影響較小。

 

這幾組數據基本意味著我國糧食安全是穩穩的,大家大可不必擔心將來吃不飽飯的問題。但是呢,即便沒有所謂「糧食危機」,我國今年糧食安全問題也必須值得重視:第一,因為全球疫情結束遙遙無期,全世界——尤其是不發達地區糧食危機已逐漸凸顯;第二,受疫情影響和南方水災影響,農副產品供應收到很大影響,未來將會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漲價趨勢。




(二)多災多難的2020

 

糧食不是大問題,大家不用擔心餓肚子;但是肉蛋奶油等農副食品的形式比較嚴峻,未來通貨膨脹的趨勢非常明顯。近日,據國家統計局數據,7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3.2%,其中豬肉價格同比上漲85.7%,鮮菜價格同比上漲7.9%。豬肉價格大幅上漲再次引發關注。



豬肉上漲85.7%,接近翻了一番。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8月14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回應稱,豬肉價格上漲主要是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由於隨著企業復工復產,餐飲服務逐漸恢復,對於餐飲相關的豬肉需求有所擴大;另一方面是由於7月份南方汛情對於生豬的生產和調運產生不利影響,影響到豬肉價格使其漲幅過大。2021年我國豬肉產量預計達5000萬噸、豬肉消費量預計達5177萬噸。

 

這個數據意味著什麼,即便到了明年,我國豬肉缺口也有小二百噸,漲價是一個註定的大趨勢了,大家要有心理預期。這一波肉蛋奶漲價的根源還是疫情影響。不僅僅是工業,農副產品的生產同樣是一個嚴重依賴供應鏈的生產活動,需要化肥、種子、農藥、飼料的生產、集散與運輸,更離不開加工廠、運輸公司、批發零售商等上下產業鏈。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疫情初期的新聞,因為各地封城封村,居民停止流動,許多地區都爆出了餓死幾萬隻鴨、幾千頭豬之類的新聞。



除了肉蛋奶,油料作物也面臨著減產,不過直接影響原因不是疫情,而是水災。雖然我們夏糧大豐收,但主要是小麥增產,重要油料作物油菜籽是少有的減產作物。因為受水災影響的地區是我國油菜花重要產地,自然收到了很嚴重的影響,所以油副食品漲價的預期是很明顯的。

 

不過雖然從夏季的數據來看,因為油菜花產地受災,油料作物產量受到了影響的(參見第一部分的數據),但是放眼全年來看,這個還是不用過於擔心的,油料作物增產也是一個大趨勢。



說起來,1998年我們面臨著同樣的局面:98年雖然爆發了歷史級別的大洪水,但是當年全國糧食依然迎來了大豐收——1998年糧食產量從上年的49417.1萬噸上升至51229.5萬噸,增產1812.4萬噸,增幅3.66%;油料產量從上年的2157.4萬噸上升至2313.9萬噸,增產156.5萬噸,增幅7.25%。趙本山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說:「九八九八不得了,糧食大豐收,洪水被趕跑」,此話並非為了押韻而隨便說說,我們98年糧食增產明顯,而唯獨減產的棉花。



今年棉花的產量問題則是綜合了「兩大災難」:疫情和南方水災共同影響,可以說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新疆本來不產棉花,但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用幾代人的汗水與心血,「喚醒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讓新疆成為了世界第一大棉花產區。當時俗語講「天下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兵團」。

 

正如上文所說,農業生產也是一個產業鏈,需要大型機械設備的流通、農作物的再加工、農業工人的流動等等,所以新疆疫情對棉花產量也是有很大的影響。




(三)國際局勢不容樂觀

 

可以總結一下,咱們糧食安全不會出現大問題,但是農副產品漲價的趨勢不可避免,然而放眼全球,糧食問題真的可能會迎來一個大危機。

 

先來看看新聞:近日,聯合國公布的一份報告,再次為各國敲響警鐘。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在2018年,大約有11%的美國家庭已經處於「糧食不安全」的狀態。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美國部分州,近一半的受訪者報告,新冠肺炎大流行威脅了食品安全。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還使全球糧食供應鏈面臨巨大壓力。一些糧食出口國為求自保,紛紛出台限制甚至禁止糧食出口政策。越南率先宣布停止大米出口;稻米出口國印度也因為「封國」而陷入停滯,小麥出口國俄羅斯也隨後限制了出售。此外,嚴重的蝗災也在威脅著非洲和南亞的一些國家。有印度學者預測,蝗災或許會使得糧食減產30%-50%。而對於已經在與糧食不安全作鬥爭的巴基斯坦,蝗災的來襲更加致命。

 

與此同時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全球飢餓人數在2020年大幅增加。今年將新增1.3億名飢餓人口,全世界將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聯合國的研究報告發出預警,今年共有25個國家面臨嚴重飢餓風險,世界瀕臨至少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這個新聞恐怕不是危言聳聽,一直以來亞非拉不發達地區都在人口爆炸和糧食危機的高壓線上跳舞,今年的疫情和蝗災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且又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的是,這次史無前例的大蝗災的影響範圍,恰恰與亞非拉不發達地區重合:沙漠蝗災主要出現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隨後遷徙至阿拉伯半島、印度、巴基斯坦。受蝗災影響,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已經宣布農業生產完全停滯。印度有學者預測,蝗災將造成印度糧食減產30%-50%。巴基斯坦小麥產量佔全球產量的3%以上,為全球主要的小麥生產國……

 

再加上疫情影響,全世界對於糧食安全問題都很重視,各主要糧食出口國紛紛管控——因為大家都有一個不樂觀的預期。而這種情況又會間接影響到我國糧食供應問題。其中首當其中的還是肉類,因為飼養雞鴨豬羊是要喂飼料的,飼料就是糧食,糧食如果優先保障人的話,牲口的供應就會出現問題。

 


我國給人吃的糧食作物基本都能自給自足,唯獨給牲口吃的需要大量進口:我國大豆的進口率為88.52%,非常依賴於國際大豆的供應,而且庫存量較低,只能滿足2.6個月的消耗。雖然大豆並非主要糧食作物,因此對於中國的糧食安全不構成明顯的影響,但是國際疫情形勢與蝗災帶來的糧食危機,依然會以多種形式波及我國。

 

所以結論就是:我們國家糧食形勢數據看起來有點緊張,但除了漲價外沒有更嚴重的問題;世界糧食局勢看起來儲備數據年年在漲,但是不發達地區影響深遠的糧食危機正在醞釀,不能不引起重視。

 

 

(四)勤儉節約

 

近日,國家提出了勤儉節約反對浪費的號召,有些媒體就過度解讀,認為國家提議這個是因為糧食出現了危機,但正如本文分析,我國糧食基本安全是有保障的。反對浪費是一個有助於公序良俗的正向號召,是政府的職責所在。幾年前國家就推動過反對浪費的光碟行動,那個時候大家也沒說糧食不夠吃了。只不過最近一些相關性新聞出的有點多,大家有所聯想也是很正常,但不必杞人憂天。

 

勤儉節約是我黨的優良傳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主席就提出了「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當然這個要求首要是要求先鋒隊的,不過既然作為優良傳統,先鋒隊帶頭向全社會號召一下也是合情合理、職責所在。


 

雖然現在社會發達了,但是節約糧食是有其必要性的。有些東西你消費的越多越好,因為資本主義的一大特性就是生產過剩嘛,你要真有能力像王多魚一樣一個月花光幾億,那國家得給你頒發錦旗,促進消費的大功臣。但糧食不同,糧食供給長期處在供需關係的平衡點上,糧食生產過多就會「穀賤傷農」,所以國家要通過設定政府收購價格來保證農民積極性。所以市場和政府調節下的糧食生產,具有略高於供需平衡點的特性。

 

養豬種地不像生產手機,你今天買下幾千個手機砸了,第二天血汗工廠就趕著工人上生產線加班加點生產新的了——工業、服務業能夠對市場需求做出很快的反應。但是農業不行,種糧食養豬都要周期,這也導致了農業生產經常在生產過多(水果賣不出去爛在樹上)和生產不足(豬肉大漲價)上左右橫跳。所以咱是能不浪費,盡量不浪費,畢竟現在國際糧食供應出了問題,但也沒限制你吃好吃的。國家號召一下,浪費現象減少,肉蛋奶菜供給就相對充足,價格就可能會下降,受益的還是咱老百姓。

 

同理,之前有流量明星的粉絲們,為了做公益博名,把某國家重點扶貧的農產品一掃而光,這同樣是不科學的手段。這會讓農民產生對市場錯誤的判斷,大規模增加某農產品種植面積,結果明年這群粉絲不知道到哪去了,又得用上「XX滯銷,幫幫我們」這張圖了,等於國家的去年扶的貧今年又還回來了,無形中增加了扶貧幹部很大的工作量。所以就算慈善公益也要講科學講策略講客觀規律。



當然,我也理解社交網路上為什麼對「勤儉節約,反對浪費」這件事這麼敏感,有些人說天生腦殘,主流支持什麼他就反對什麼,這類人我們不去討論;而大多數人主要還是對層層加碼的官僚系統的擔憂。就是那個經典的段子:校長說要九點鐘要在操場開大會,院長通知下去八點半集合,系主任對輔導員說八點準時,輔導員讓班長按七點半通知,班長要求大家七點鐘一定到操場……於是全校師生餓著肚子在操場等了校長兩個小時。

 

毫無疑問「勤儉節約,反對浪費」是好事,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已經有了形式主義、矯枉過正甚至「扛著紅旗反紅旗」的苗頭,所以老百姓心裡犯嘀咕也是情有可原的。不過正如本文所述,對於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大家不需要過度擔憂、杞人憂天。只需要合理規劃,適度消費,適度儲蓄,不要被未來可能的一波波通貨膨脹嚴重影響到生活質量即可。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6: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