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為什麼越是親人,越容易合不來

作者:雜燴飯  於 2017-8-30 10: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愛情婚姻

時不時地,網上就會流行起一段話:人總是把脾氣留給親人,而把友善留給陌生人。

仔細一想好像的確有這樣一個現象,親子之間、情侶之間、夫妻之間,似乎都是衝突的高發地帶。

反倒是職場、公共場合這些陌生人社交的地方,往往能保持一種和諧。(當然,也不排除偶有奇葩)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人們普遍對自己的親密關係有一種高估,我們都覺得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愛人應該最了解自己,不應該出現任何誤解。

而當現實與這種自以為是的想法不符時,憤怒就來了。

然而,說到底,每個人都只能是自己,只有通過溝通才能了解另一個人的想法。

不過,親人之間的這種衝突雖然很無腦,但的確是常態;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就專門研究了親密關係之中的這種衝突,他發現,這樣的衝突有兩種發展方向:抱怨與指責

而這兩者之中,抱怨其實是一種積極方向。

因為,我們在抱怨的時候,是在指出現況中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你最近加班怎麼那麼多?完全沒時間陪我」、「你的考試分數怎麼又下滑了?」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雙方最終能形成溝通的習慣,衝突是可以化解的,甚至能共同找到改變現狀的方法。

指責就不同了。

它不是對事情現狀的評判,而是直接對另一個人的判斷和攻擊。

比如,同樣是剛剛那兩句話,在這種語境下就會是「你根本就不關心這個家!」、「你怎麼這麼蠢?」

指責是不解決任何問題的,它是一種泛泛的攻擊,只能讓境況越來越糟,而它發展之後,就會衍生出一種更糟糕的情緒:輕視

在「導致關係決裂的因素」中,殺傷力最大的就是輕視。

那麼,如果這個情況發生在自己的家庭里,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一定要把指責變成抱怨,這樣雖然也不好受,但至少是在往積極的一面走。

然後,其實說來也簡單,就是互相認清現狀、放低預期;要知道,你自己的想法終究是在你自己的腦子裡,你知道的事別人不一定知道,任何人都可能誤解,家人也不例外,所以,還是用「溝通」去代替「理所當然」吧。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17:5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