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貓換太子,一個正能量的傳說
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宋朝後宮發生了一件怪事。深受皇帝寵愛的玉宸宮李妃生下了一隻狸貓,皇帝震怒,當即便下令將她打入冷宮。幾年以後,久未得子的皇帝不得已過繼了弟弟趙德芳之子為嗣,這個孩子,就是當年被李妃情敵劉氏設計換掉的真皇子,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宋仁宗趙禎。
這就是戲曲《狸貓換太子》的大致內容。當然,這個故事的主角是包拯包青天,結局是趙禎迎回了在外飄零的生母李氏,將罪大惡極的劉太后繩之以法。善惡有報,痛快不已!
然而,戲劇中的一切都只是傳說。事實上,趙禎的母親確實姓李,但她不過是劉太後身邊的小宮女,所扮演的也只是代孕媽媽的角色,直到後來再生下一位公主之後,才得了個低級的才人名號。

(越劇《狸貓換太子》場景)
被諫臣直言頂撞,他忍
在中國歷史上,趙禎應當說是個不錯的皇帝,怎麼算都能排到二等偏上的位置,不過,要論起寬和仁善來,他絕對是一流的,畢竟,他可是古往今來第一位「仁宗」。其實,當一位直言犯諫的忠臣並不是什麼難事,人性本善,恐怕沒有任何人願意以十年寒窗苦讀的代價,來換得當一個遺臭萬年的奸臣的機會,可要做一個容得下直臣的皇帝,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然而趙禎不止容得下,甚至到了懼怕的地步。
在一次大朝會上,趙禎提出了人事調整,想要提拔一位名叫張堯佐的官員為三司使(財政部長),這張堯佐是趙禎寵妃張氏的伯父,為了媳婦,趙禎難得想開一次後門,可是話剛說出口,就被時任監察御史(最高檢察院檢察官)的包拯給無情地駁回了,包青天義正詞嚴地說:「就憑張堯佐的能力?不行!」或許是包拯離御座太近,又或許是他說話太激動。總之,他的唾沫星子一不小心就撒到了趙禎的面上,若碰到個脾氣粗暴點的皇帝,指不定就直接把他拉出去杖斃了,可趙禎卻並不在意,反而是帶著些可憐巴巴的表情,賠笑著說道:「那當個節度使(軍區司令)總行了吧?」

(包拯,電視劇《包青天》中形象)
此言一出,也不消包拯發話,一個低品級的言官唐介就站出來了:「以張堯佐的資歷,也不行!」趙禎這下可有些惱了,趕忙又說:「節度使不過是一粗官,難道真的不行嗎?」唐介道:「本朝太祖太宗都當過節度使,怎麼能說是一個粗官呢?」趙禎無言以對,於是這張堯佐只能繼續在基層崗位上原地踏步。
散朝以後,趙禎來到張貴妃的寢宮,不無委屈地說道:「這事兒可是徹底黃了,誰讓包拯是監察御史呢。」張貴妃聽罷,也只得無奈地點點頭。
被老媽干預婚姻,他忍
當年,趙禎在海選皇后的時候,對這位張家姑娘一見傾心,原想著要將她立為皇后的,可是,身為皇帝嫡母的劉太后卻不幹了,因為她看上的是平盧節度使郭將軍的孫女郭姑娘,這位劉太后當然就是「狸貓換太子」中的那位劉妃,只不過她並不像演義中那麼腹黑。相反,她是位非常有頭腦有能力的女強人,論名氣雖然遠不及呂雉與武則天響亮,可是史學家們卻好不吝嗇地誇讚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趙禎對她向來也頗為敬重。

(劉太后,電視劇《狸貓換太子》中形象)
所以,當劉太后要讓他捨棄張姑娘而立郭姑娘之時,趙禎雖覺得有些遺憾,但還是乖乖地從了,大概他對於民間所說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類的俗語也比較認同吧。
不過,經過那場立后風波后的趙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也並不怎麼搭理這位正宮皇后,郭皇后對此倒也沒有顯現出太多失落不滿的情緒來,畢竟自己已經有了皇后名分,皇帝的寵愛,有當然是最好,沒有倒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這其實是比較實惠的想法。因此,就算在規矩森嚴的皇宮,郭皇后也還是保持著在閨閣之時驕縱任性的性子,大有你能奈我何的態度。
被老婆無理誤傷,他忍
事實上,趙禎也確實奈她不得,因為這個他怎麼也看不上眼的媳婦倒是很得婆婆的歡心,就算看在太后的面子上,趙禎也不能一直冷著她。於是,夫妻倆也就這樣有一搭沒一搭地過著日子,直到郭皇后的靠山劉太后薨逝,趙禎親政之後,這種平衡才慢慢發生了變化。
彼時,後宮中最得寵的是一位姓尚的美人,郭皇後為了顯現出她後宮一把手的地位,總愛藉機找尚美人談話,所談的內容不過只是一些雞蛋裡挑骨頭的無聊話題。日子久了,聰明機敏卻年輕氣盛的尚美人就明白了,這準是皇后在找自己的茬,於是,她就跑到趙禎跟前,哭哭啼啼地訴說著自己所受的委屈,本著家和萬事興的趙禎在安慰了愛妃幾句以後,也就把這事給擱下了。
可那兩個在氣頭上的女人卻沒有擱下,又過了幾天,她們索性一路吵到了皇帝的寢殿之中,趙禎被她們吵得頭昏腦脹,便只好坐在一旁當個看客,可是才過了一會,她們卻突然動起手來,趙禎一看如此狀況,知道這看客是當不成了,便起身擋在中間,怎料郭皇后打向尚美人的這一巴掌卻沒有收住,一把就撂到了趙禎的脖子上,幾道血紅的印子瞬間就泛了出來。
就算擱在封建時代的老百姓家中,男主人因為大老婆和小老婆吵架而受傷也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趙禎當然很憤怒,恨不能一掌打回去,可他到底也沒有這麼做,而是拉著尚美人的手,氣鼓鼓地走了,只留下嚇出了一身冷汗的郭皇后在原地出神。

(宋仁宗趙禎,電視劇《蘇東坡》中形象)
一朝駕崩,敵國為他建衣冠冢
又過了幾天,趙禎召宰相呂夷簡商量事情,呂夷簡一看他脖子上的傷痕,不禁關切地問了幾句。趙禎一聽,便立刻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呂夷簡,呂夷簡一聽,當場就火了,這樣失德的皇后,陛下廢了她又如何?
趙禎雖然也很想出口惡氣,但一聽到自家宰相說到廢后,便有些「慫」了。這郭皇后雖然千不好萬不好,但好歹和自己做了近十年的夫妻,真要做得這麼絕情,也不是自己的風格,想到這,趙禎也不應呂夷簡的話,只說事涉重大,還要考慮考慮。
比起在中央集權體制下的明清君王,趙禎這個前怕狼后怕虎的皇帝做得也實在有些「窩囊」。可這樣的窩囊是有回報的,宋仁宗一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對外關係也較為緩和,所以當聽說他駕崩的消息之後,「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就連「敵國」皇帝耶律洪基聽說以後也惋惜悲傷不已,後來索性在遼國為趙禎建了個衣冠冢以托哀思。
皇帝做到這份上,也算不枉了。

(宋仁宗墓永昭陵,位於今河南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