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e央街,生活在多倫多的人,沒有人不知道;旅遊來多倫多的人,每個人也都早已知道。是的,它是多倫多知名度最高的街道,最主要的通道,主要的商業街,在這裡可以各式購物,品嘗美食,觀賞戲劇,飽覽靚女帥哥美顏,起點安大略湖畔更是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可是,走走聊聊覺得,它更是加拿大最大城市多倫多的文化名片:時尚文化,多元文化,歷史文化,市井文化……而且,在這條文化長廊中,不同的區段有著不同的特質。

欲知其何以得名,話還得從上加拿大首任總督 Simcoe說起。在遊記「約克鎮:多倫多從這裡出發」 中可以得知,Simcoe在Don河西的空地上營建了一座全新的上加拿大首都約克鎮,並於1793 年夏遷入,目的是為了防範美國入侵,因為舊都與美國僅有一條尼亞加拉河相隔。當時,美國在整個五大湖地區對上加拿大虎視眈眈。出於戰略考慮,Simcoe又緊接著規劃修築一條多倫多北部的道路,以確保英軍在大湖區堡壘間有便利的快速通道。連接安大略湖到Simcoe湖的這段,他選用了一位土著嚮導告知的土著人運輸步道。

有了決策者,還得有建設者。這就得說到和Simcoe並稱為Co-Founder of Toronto的Berczy。市政廳有兩人的浮雕:

1794年夏天,他帶領64戶德裔移民從賓州來到上加拿大定居。在等待分配免費定居土地時,他們平整了大片約克鎮建設用地,並在現Eglinton大道處開始修建第一段央街,路寬20英尺。當時,這一切可是要在森林中砍伐一棵棵大樹來實現的,所以相當艱難。他們總共往北開建了15英里的央街。誰都想不到,這一小小的開頭,最後居然會直抵和美國明尼蘇達州接壤的安省Rainy River雨河鎮,成為1178英里的世界最長街道吉尼斯世界紀錄。

說起央街,大多數多倫多人都沒看盡城內的每一段,只是在街道深處的地鐵里一路想象。甚至都沒去瞧一眼它的出發處。

央街的起點是在央街的最南端,位於多倫多安大略湖畔。在水泥人行道上,鑲嵌著一溜銅字,比如:This is the start of Yonge Street和Yonge Street is the longest street in the world。不過,最簡單明了的當屬「0 km TORONTO」。這裡絕對是丈量央街的始點。不過留影時,可別忘了把自己的腳框進去。

也一定得憑欄仰望港灣里的退役游輪。這可是多倫多著名餐館Captain John's Harbour Boat Restaurant所在,可惜迫於財政停業了:

創業的辛勞,曾經的輝煌,最後的落魄,可以說和電影一樣精彩:

相鄰的Westin Harbour Castle酒店,則臨水而立,為多倫多城市天際線的美麗一環:

央街一號是大名鼎鼎的多倫多星報總部:

碩大的門牌號也是眾多遊客留影的熱點。樓前有一塊有關央街的銘牌,據此可知其歷史一二。

對了,Simcoe是以他老朋友Sir George Yonge的名字來命名這條道路的。Yonge是當時英王喬治三世的國防大臣,曾親自簽署文件派遣英軍到上加拿大,以保護這個新殖民地。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實不為過。

特別有意思的是其中文譯名央街,不僅切合英文發音,而且意思比英文還貼切,因為南北走向的央街,正是城市的一條中軸線,將多倫多分為東西兩片,大多數東西幹道也是以此為界分為東西兩段,比如Finch Ave East和West。

往北慢步,最初一段的央街兩旁,或是寬寬的高速公路橋和鐵路橋飛架而過,或是摩登商住高樓高高矗立。人跡稀少,顯得有些冷清。

最大的看點,應該是點綴於樓間的那些公共藝術雕塑,有的體量非常大,有的非常抽象,甚至不乏名家作品。

在Gardiner高速北側,有一棟因地制宜新建的熨斗樓,也就是國人所稱的紙片樓,約有三十多層。如此規模的熨斗大樓,現在已建得很少,眼睛會為之一亮,(多倫多最古老的熨斗樓就位於不遠處的Front夾Church):

繼續北上,就是Front大街了。其實多倫多建城時,這裡是真正的湖岸,故街名為Front。隨著淤泥的不斷堆積,湖岸線才不斷推進到0公里處。滄海桑田,讓人感嘆噓唏。在十字路口的四角,安坐著各式不同的建築:東北角的現代摩天樓.

西北角的冰球名人堂則是小巧典雅的百年老樓,鑲嵌在Brookfield Place大樓里(上圖及下圖):


東南角是上世紀60年代風格的地標索尼表演藝術中心,走走聊聊已在潮游多倫多劇院篇中詳述過:

五層樓Dominion Public 是一棟外觀可以與西側聯合車站媲美的宏大建築,很少被多倫多人關注。其實,它已有90年的歷史了,是多倫多新古典主義建築地標之一,為聯邦政府辦公樓。就在西南角:

可以講,正是這種不同年代和不同特質的混雜,才顯露出央街的真面目。走得越長,感受得越多。(潮游多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