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真不是女人嬌氣 女性天生更怕疼

作者:sangziteng  於 2016-11-10 11: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分享|通用分類:健康生活

 

  

 

  首先,女性更敏感,痛感更明顯。女性對疼痛的感覺更為敏銳,男性和女性大腦中對疼痛感覺反應使用的神經元不同,一些止疼葯對男女的藥效不同也可以解釋這種差異。產科醫師長期觀察發現,女性,尤其是待產的媽媽們更喜歡用嗎啡來鎮痛,由此推論男女對疼痛的不同反應可能是由不同的神經元迴路引起的。

  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許多研究者支持男女的基因決定了對疼痛的感受差異,女性就是比男性更為敏感。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基大學疼痛起源實驗室的主管蒙吉爾博士發現了第一個和調節女性疼痛極限有關的基因,而這種基因對男性關於疼痛的感覺則沒有影響。

  其次,男女認知有差異,強化痛感有區別。從心理因素分析,疼痛是一種複雜的主觀感覺,反映真實的或可能的組織損害及由此引發的情感反應。從這個意義上說,痛苦不是簡單的「單程旅行」,而是一首「交響曲」,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過程,其中不僅包括疼痛的感測,還包括認知、情緒、記憶、激素等許多因素的參與。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三種認知效應:

  1.環境效應:疼痛發生時,如果環境中聲音不同、甚至氣味不同,都會顯著地影響疼痛的心理感受。同樣的傷痛,呼吸著香氣的人更容易情緒樂觀,因而感覺到的疼痛水平更低。女性比男性更為感性,也更容易在認知背景上強化這些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即使是同樣的疼痛,由於發生地不同,即使對於同一位女性而言,其疼痛感受也會大相徑庭。

  2.共情效應:在看到別人遭受痛苦時,人們通常都會產生同情心,感同身受,這種現象稱為共情。這種共情有複雜的中樞機制,而共情的心理也無疑是女性更易產生。研究表明,在看到自己的伴侶受到疼痛刺激時,大腦中負責痛覺情緒的部分也會因此被激活,但負責疼痛感覺的部分並沒有活動。這說明,共情所引起的更多的是關於疼痛的情感變化,而不是真的產生了軀體上的感覺。

  3.安慰劑效應:儘管人們早就知道安慰劑效應,但長期以來還是低估了信念對疼痛的影響。安慰劑可以產生很強的鎮痛作用,這種效應並非泛泛地和用藥或治療這個動作本身有關,而是和對該藥物的信心密切相關。女性的受暗示敏感性要顯著高於男性,這也是女性在對待疼痛時表現千差萬別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女性表達更自由,說出痛感更充分。從後天環境和教育等方面來看,在大多數文化背景中,男性通常都被教育要對抗疼痛,如果輕易喊疼會被認為軟弱。這樣的教育使得男性在認知中自動提高了疼痛的閾值,對抗常規疼痛時也顯得「男兒有淚不輕彈」。相比而言,女性在面對疼痛時有了更為自由的表達空間,即使在小疼痛上有較為誇張的表達,也是在文化背景中被寬容和默許的,甚至常常會由此激發起男性「憐香惜玉」的保護欲,而這樣的反饋無疑會助長女性的疼痛表達。

  所以,疼痛表達對於女性而言,有時是一種有效的武器和工具,尤其是可以控制的小疼痛,在男性面前,表達軟弱很多時候比表達強大更奏效,這也是女性即使遭遇一樣的疼痛,但一個人在場和有伴侶在場時,常常表現迥異的原因。

  無數的科學實驗表明,痛覺是一個需要高級中樞整合的高級神經功能,女性對疼痛的感覺遠比男性敏銳,也比男性更善於忍耐疼痛。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0: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