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改變世界的一段經文

作者:kbm  於 2017-7-27 08:1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羅馬書|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關鍵詞:信心, , 稱義, 福音

福音怎能有如此大能,能救一切相信的人?唯獨信心是什麼意思?到底需要多大的信心才能進天堂?什麼樣的人才能進天堂?什麼又是神的義?

羅馬書1章16-17節: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后是希利尼人。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聖經中有很多經文是基督徒耳熟能詳的。我們幾乎是一進到查經班或是主日學就會學到這些經文。我們熟知這些經文,喜愛這些經文,將它們深深地烙印在我們心上。這就是我們所講的聖經中的「金句」。其中包括約翰福音3章16節:「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羅馬書8章28節:「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詩篇23篇全篇:「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裡面的,也要稱頌祂的聖名!」詩篇103篇第一節:「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祂使我的靈魂蘇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禰的杖,禰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敵人面前,禰為我擺設筵席;禰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和以賽亞書53章6節:「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當然,還要加上羅馬書3章23節:「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和羅馬書6章23節:「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里,乃是永生。」如果繼續列舉下去,我們很快就會進入到今天要查考的經文中。毋庸置疑,羅馬書1章16-17節是聖經新約中最為人們所熟知也最常被引用的經文之一。

雖然我兒時就學過羅馬書1章16-17節這段經文,但是當時並不記得。讓我留下很深刻印象的,是我讀神學院時的一次經歷。我就讀時,我們神學院的院長在一個每日播放的廣播節目中講道。在一次年度基督徒大會上,主辦方在一個容納了3000多人的大禮堂中播放他的廣播講道。當院長那激動人心的聲音在禮堂中響起時,我當時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至今仍然記憶猶新。他先是跟聽眾問好,然後簡單地介紹了一下那個廣播節目。接著就直接引用了羅馬書1章16節的經文「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后是希利尼人。」因為當時的記憶實在是太深刻了,所以即便我這麼多年來都是讀新國際版聖經,我現在還是會引用院長當時所用的欽定版聖經。

出了修道院的修士 ——  馬丁·路德直通天國的高速路

我們這一講的題目一點都不誇張,這段經文的確改變了整個世界。它首先改變了一個人的生命,進而藉著這個人改變了世界。在整個西方世界的文明史中,這段經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在回顧這段經文對他生命的意義時,做出了以下的見證:「當我依靠神的靈,懂得了『義人必因信得生』的含義時,我能夠感覺到自己擁有了一個全新的生命,重新活過來。穿過那一扇扇向我敞開的大門,我進入到了神的樂園當中。」

當馬丁·路德抓住這段經文,或者更正確的說法是,當這段經文緊緊抓住馬丁·路德時,他的生命就被徹底的翻轉過來。他不願繼續在修道院里當一名修士。「因信稱義」這一真理的烈焰在他的靈魂里燃起了一把熊熊大火,於是他便致力於將這把火點燃在別人的心中。這把火最終燃遍歐洲乃至全世界。

所有這一切都源於這段經文《羅馬書》1章16到17節。即便是沒有其他的緣由,單是這段經文本身也非常值得我們仔細的思考。完全撇開馬丁·路德不談,這段經文作為整卷《羅馬書》的主旨顯然需要我們認真地關注。和其他的作者一樣,使徒保羅在開頭的簡介后就直接切入主題,表明主旨。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查考的這段經文,也就是《羅馬書》要表達的內容。如果我們不領會這段經文的意思,我們就無法理解《羅馬書》中的其他內容。因為這是使徒保羅神學理論的精髓,也是他去羅馬傳道的原因。更甚者,這也是福音派神學的核心。正是這段經文引發了新教的改革。也正是這段經文對福音派基督信仰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區別給出了最清楚的解釋。

不以福音為恥

使徒保羅在一開篇就語出驚人:「…我不以福音為恥」。回想一下他之前的經歷,他在腓立比被捕入獄;在帖撒羅尼迦也被追捕;在庇哩亞潛逃出城;在雅典上訴無人理會;在哥林多被嘲諷;在路司得被石頭打到幾乎丟了性命。保羅啊,你怎麼敢帶著這樣的案底來到羅馬城中?

羅馬!帝國的心臟。
羅馬!遍布哲人與詩人的都市。
羅馬!各種人類想象出的神怪偶像的居所。
羅馬!崇拜封建統治者的地方。
羅馬!才學至上的中心。
羅馬!無數次戰爭下建立的城區。
羅馬!世上最偉大的城市之一。

保羅啊,你憑什麼覺得自己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用一個短語來歸納。

福音的大能

福音本身大有能力。「大能」這個詞的希臘原文中有動態,活力的意思。福音充滿了神賜予和改變人心的能力。因此保羅絲毫不後悔他到羅馬傳福音的行動。他清楚地知道福音有這樣的能力可以戰勝羅馬城為之驕傲的一切事物。

這福音的大能如何施行?使徒保羅給出了三個回答。

第一、有能力拯救罪人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 (16節前段)。福音的作用是什麼?祂拯救罪人。還有什麼能拯救罪人呢?科學不能、教育不能、宗教不能、道德改革不能、名譽和財富更不能。福音,惟有福音能夠拯救罪人。

我們一看到「救恩」這個詞,就自然地把它認作是過去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但是保羅在寫作的時候所想到的救恩卻是發生在過去,現在和將來所有時間段的事情。福音能夠…

——赦免人的罪(過去)
——賜予新生命(現在)
——接納人進入神的國(未來)。

世上任何其他的事物都絕對不可能有這樣的能力!

第二、有能力拯救一切相信的人

保羅接著講述了福音如何拯救罪人。「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16節中段)「相信」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出於本心的承諾,決意去信任。也就是說,福音必然要人做出自己的回應。單是聽到過福音還不足以被拯救,最終還是需要我們給予回應。

非洲乳酪蛋糕病毒

假設你身體不適去看醫生。醫生對他說:「我先給你作幾項檢查,看看能否找到病因。」拿到檢查結果后,醫生對他說:「很遺憾,我要告訴你一個壞消息。你感染了一種很罕見的非洲乳酪蛋糕病毒。從檢查結果來看,你之前曾誤食了帶有這種病毒的乳酪蛋糕。不幸的是這種病毒是致命的。我們剛剛研發出一種能治癒此病毒感染者的藥物,你必須立即服用才能有機會存活。」你同意並且購買了醫生所開的藥物。之後,你回到家,把藥瓶放在柜子上,立馬就忘了。

你想想會發生什麼?在你給出回答之前,請記得假設的情景:你生病了,你面臨死亡的威脅,而且你很清楚當下的狀況。那葯能夠治癒你,你只需要把葯吃下去就行了。你已經買了葯,帶回家裡,就放在柜子上。那個治癒你的能力和你的嘴唇之間不過幾米的距離。然而,如果你就是沒有吃下那瓶葯,會發生什麼?你必定會死亡。那葯本身對你而言什麼用處都沒有。即便你買了葯,又親手把葯帶回家也不足以治癒你。即便你頭腦中想到「我一會兒就去吃藥」,也還是不足以治癒你。只要你沒有真的把葯吃下去,你就難逃死亡的結局。

基督的福音也是一樣的道理。你所患的疾病叫做罪。雖然你自己可能並不知道,但是你其實已經久病纏身。基督的福音就是你所需的藥物。它能拯救你脫離罪的束縛。但是如果你不肯「吃下這個葯」,你怎麼能獲得它的療效?你還能有什麼指望?答案是:完全沒有任何的指望!因為福音能拯救你,而且除了福音之外再找不到這樣的能力。

第三、有能力拯救所有的人-不分類別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后是希利尼人。」(16節後段)第16節經文的最後一段描述了福音的全面性。猶太人是神特別揀選出的民族。即便多數猶太人不認耶穌為他們的救主,只要他們願意相信,福音仍舊有能力拯救他們。希利尼人(希臘人)是外邦人,外邦人是所有非猶太民族的統稱。難怪保羅不以福音為恥。世上有各樣的標準把人劃分為三六九等,然而福音卻能夠拯救所有的人,無論是什麼樣的人。福音能拯救所有人,無論種族、受教育程度、年齡、收入、膚色、家庭背景、宗教、道德程度如何。

我有過一次不尋常的經歷,讓我對這段經文有不同的理解。我和師母曾經受邀去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參加一個福音機構所舉辦的獻堂活動。那次的活動聯合了眾多的基督信仰宗派,是我所參加的活動中從來沒有過的。該機構的涅牧師有一種特別的恩賜,能夠吸引各個不同宗派的支持。當時參與活動的至少有浸信會、改革宗、路德宗、五旬節派、靈恩派、福音派和無宗派信徒。與會者分別來自韓國、瑞典、丹麥、芬蘭、挪威、德國、瑞士、愛爾蘭、美國、波羅的海共和國、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家。俄羅斯本國的人也是來自各個不同的地區,其中也包括各地方電視台的代表。

在禮拜日的早上,獻堂的特別聚會長達四個小時。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當時的獻堂禱告。包括我和涅牧師在內的十三個人分散開站在禮堂中。三個人站在台前,分別有四個人站在兩側的走廊上,兩個人站在最後排。禱告時,我們站立著,將手伸向天堂的方向,一個接一個的開口禱告!我們的禱告有12種不同的語言!其中有俄語、波羅的語、烏克蘭語、韓語、斯瓦希里語、西班牙語、丹麥語、瑞典語、芬蘭語、挪威語、英語、還有一種語言我現在已經不記得了。

何等奇妙的時刻,用這麼多種不同的語言來一同禱告。雖然我聽不懂其他人的禱告,我清楚地知道禱告的內容。這就是福音能夠拯救全世界的一個證明,它能夠越過種族、語言、文化和地理位置的壁壘。因此,使徒保羅不以到羅馬去傳福音為恥。他知道福音有能力拯救羅馬城中願意相信的人。

福音里的能力

「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這一節經文徹底改變了馬丁·路德的生命。

福音為何如此大有能力?

第一、因為它表明有一種義只能來自於信。

這一原因的關鍵詞是義,它意思是在神的眼中有正當的地位。它是古代法庭中使用的法律術語,意思就是宣告某人「無罪」,並宣告「所有指控都不成立」。神眼中的義人就是那能夠面對祂,並且被宣告「無罪」的人。

從這裡我們就能清楚地看到福音的偉大之處。它給予我們的是我們窮盡自己的力量也得不到的。如果完全依照我們個人的功過來評斷,我們在全能的主面前都是有罪的。有誰敢說:「我挺好的,夠資格進天堂了。」馬克·吐溫有一句名言「問心無愧絕對是因為記憶力差」。那些覺得自己好到夠資格進天堂的人只是不了解自己有多糟而已!

(神眼中的)義是我們所需要卻沒有的東西。神知道我們無法自己成為義人,所以祂預備了屬天的義,賜下給我們。這義不是我們贏得的,也不是我們配得的,而是神白白賜給我們的禮物。

查爾斯·霍奇

神學家查爾斯·霍奇對「神的義」這個詞有一個非常詳盡的解釋,就是:我們所得到的義,不是我們所做出的,也不是改造我們所得到的,而是為我們所成就並且算作是我們的。它是基督所作的工,是祂為了滿足了律法的要求,所做的和所經受的一切。因此不只是表面上的或儀式上的行為不能作為義的依據,就連各種義舉和善行也都不能作為義的依據。所以這種義根本不屬於我們。它不是我們努力改變能夠得到的,也不是我們原本就具有的。因此,基督被稱作是我們的義;而我們因著祂的寶血,祂的受死和祂的順服被稱為義人。我們在基督里成為義人,被祂判為無罪或是說在祂的名下或因祂的名被判為無罪。

從這個解釋中,我們能夠得出福音派基督信仰和羅馬天主教派的本質區別。我們(福音派)相信救恩完全是從神而來的,而且是神白白賜下的禮物,只要憑藉信心就能夠領受。

這就將我們帶到福音大有能力的第二個原因。

第二、因為只有憑藉信心才能領受福音中的義。

這一原因的關鍵詞是信心。在希臘原文中,這個詞原本的意思是「基於信並且由信展現出來」。它所表明的是「由始至終都在於信」這樣一個概念。每一的得救的人,被拯救的方式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憑藉信心。只能靠信心也只要靠信心就行。這一點就回答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如何才能與神和好,被神所接納?」答案很簡單,就是:憑藉信心領受神的義。

下面是一段來自天主教派的信仰問答,我們可以用它來對比救恩信仰的差異(取自Catholic Twin Circle, 1992-1-5, p. 19):

問題:我們的神父好像認為洗禮只是一種儀式而已,和嬰兒的獻禮沒有什麼區別。教會是否更改了這一教義呢?

回答:教會對於洗禮的教導並沒有改變。因為教會的教義是神的啟示,所以不會改變它。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也重申這一點教導,耶穌「明確地教導過信心和洗禮都是必要的」(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馬可福音16章16節和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約翰福音3章5節)

教皇保羅六世所編訂的《神之民信經》里也重申洗禮是救恩所必需的,它能除去罪並且將恩典的屬神生命注入給受洗者,受洗者也因為洗禮成為天主教會的會員,同時也成為天國的繼承人。這一教義和使徒保羅在《羅馬書》1章17節中的教導截然相反。如果其中一個是正確的,那麼另一個就必然是錯誤的。保羅的教導是,救恩是出於恩典僅藉著信;而《神之民信經》所講的則完全是另一套不同的教義。

神不做交易

在一篇講道中,巴恩豪斯博士(Dr. Barnhouse)曾提到如果神制定一個條件,只讓一小部分人類能夠滿足條件進入天堂,那麼祂就太不公平了。他說:「如果神要求一定的學歷,那麼對傻人就不公平。如果祂要求財富,那麼對窮人就不公平。」這話聽起來的確是讓人受鼓舞,但是我們要全面地看待他要表達的內容。神所要求的是完全沒有一絲缺失。如果我們要進天堂,我們就必須要完美,沒有一丁點的瑕疵。如果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發現其實這個條件就已經排除了全人類。

所以,讓我們設定神所要求的是100%。一個罪犯可能只滿足神20%的要求,而一個普通的守法公民大概能滿足神50%的要求。說不定也可能有特別好的人能達到神80%的標準。「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達到神100%的標準。」問題就在於,我們回顧自己的行為時總是說:「神,我已經做到20%了,我需要禰來完成剩下的80%」,或者我們會說:「主,我們對半分,我做我的50%,請禰來完成禰那50%」。那些覺得自己特別好的人則會說:「主,禰都看到啦,我已經做到80%了,所以我只需要禰再做20%就能讓我進天堂了。」

可惜,這種方式根本行不通。「罪犯必須要學會丟掉他那20%的義舉,徹底放棄藉著義行而贏得救恩的希望,歸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它能給予我們100%的神的義,這是主耶穌基督用祂的死使罪人得救,把神的義賜給他們。」 巴恩豪斯博士接著指出那些達到80%標準的人要更努力去放開他們80%的義舉,把那些在神眼中不過是破布的東西視為無物,反而同樣要歸向主耶穌基督,來領受那100%只有神才能給予的義。

如果你想要進天堂,就要學會這個功課:神不和罪人做交易。你當然可以憑人有限的義來到神的面前,只不過你一定會被拒絕,因為你沒有達到100%完全的標準。與之相反,你也可以選擇憑主耶穌基督賜下的100%的義來到神的面前,這樣,你一定會被神接納。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福音如此大又能力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原因。

第三、因為只有憑藉福音中的義,人才得以成為神眼中的義人。

保羅引用了哈巴谷書2章4節「惟義人因信得生」(迦勒底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義人因信得生。——哈巴谷書2章4節),以此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正是這節被引用於羅馬書中的經節撼動了馬丁·路德的內心,引領他歸向主耶穌基督里,持守賜下救恩的信心。這位偉大的宗教改革者的最小的兒子保羅·路德 (Dr. Paul Luther)在一封信里寫到:

1544年,我年邁的父親給全家人完整地講述了他的羅馬之旅。他滿懷喜樂地告訴我們,正是在那座城市裡,在主耶穌基督的靈的引領下,他得以明白了永恆福音的真理。那時候,他一邊在拉特蘭教堂的樓梯上走,一邊不斷地重複著他的禱告。他的腦海中突然就出現了哈巴谷書中的這節經文「惟義人因信得生」。於是他沒將禱告做完,就直接趕回威登堡。自此,他就將這句經文作為他所有教義最主要的根基。(摘自弗蘭克·科特雷爾所著的《一系列的永恆》Book 「A Bunch of Everlastings」by Frank Boreham)

Sola Fide因信稱義

沒有人能想到會有這樣一次新教的改革。在這一場高舉「Sola Fide因信稱義」的信仰戰役中,信徒們高呼著一個口號「惟獨信心」。

惟獨信心!不是倚靠遵行律法。 
惟獨信心!不是倚靠順服教廷。 
惟獨信心!不是倚靠人的義。
惟獨信心!不是倚靠洗禮。
惟獨信心!不是倚靠善意。
惟獨信心!不是倚靠聖餐。 
惟獨信心!不是倚靠懺悔或施捨。 
惟獨信心!無需加多,也不能減少!

那麼,如何來理解「惟獨信心」的意思?如果你了解置身在醫院的手術台上信賴醫生的感覺,如果你了解登上飛機信賴駕駛室里的飛行員的感覺,如果你了解把訴訟案委託給代理律師的感覺,那麼你就能明白什麼是信。信是全然地信賴和倚靠一個人,請他代替你去做你自己永遠做不到的事。

要進天堂究竟需要多少信心?這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而定。這個問題本身的答案是:「不多,就是你的全部信心而已。」只要你願意信靠主耶穌,你的信就能讓你得救,不論有多少。但是,只要你還有所保留,還認為你或許能靠自己的努力救自己,那麼你就不要期待天堂的門會向你敞開。得救的信會引領你信靠主耶穌並且只信靠祂。要有得救的信,你就必須徹底摒棄自救的念頭。

好消息,壞消息

我盡量說得直白一點。這段經文中有好消息,同時也有壞消息。我們先來說壞消息:你只能倚靠耶穌基督才能進天堂,再沒有別的選擇。好的行為不能救你;加入教會不能救你;洗禮不能救你;奉獻錢財不能救你;遵行十誡也不能救你。你所做的任何事對你永恆的救恩都沒有絲毫的幫助。如果你相信靠自己高尚的生活和或宗教規範能夠進天堂,那麼總有一天你會傷心失望的,而且是永久地失去盼望。

我們再來說其中的好消息:那些信靠耶穌基督的人會永遠得救。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流血犧牲顯明了神的義,也把救恩賜給那些願意憑信心領受的人。

你想要神的義嗎?你可以得到。因為神的義就在耶穌基督的福音里。

不以福音為恥

我的結論很簡單:永遠不以福音為恥。不以向別人傳講、教導和分享福音為恥。因為它本身就有能力去滿足人類內心深處的需要,哲學理論永遠無法與之匹敵。它能夠洗凈最黑暗的罪污。主耶穌基督的福音有改變人生命的能力,無一例外。

想要進天堂嗎?沒問題,但有三件事需要知道:

你是一個有罪的人。
基督為你死在十字架上,並且在第三天復活了。
你只要信靠主耶穌基督就能得救。

我不以傳講這篇信息給你為恥,因為我知道福音為歷世歷代的信徒所成就的也能夠為你成就。馬丁·路德生命的翻轉也能發生在你的身上。那些惟獨信靠基督的人必不至於羞恥,在世上的一生必不蒙羞,在與主同在的永恆生命中更不會蒙羞。阿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03:0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