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活著的意義——問道/第十四章

作者:weitongzhou  於 2016-9-1 13:2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問道|通用分類:原創文學

關鍵詞:居民樓, 平安, 互助, 健康

第十四章 走出困惑

生活中有太多的無奈,當我無奈時也曾向主神祈禱,祈求保佑我家人的平安健康,哪怕用我幾年的壽命作為交換也值得。但這一願望是否能真的實現卻也總在迷茫中度過。

單就個體來說,力量確實很小。在你處於困境時的確需要人伸出援手,但誰又肯無償幫助別人呢?不能說沒有,但確實很少。這時我們是否需要一個組織,一個以身邊人為團體的組織來協調處理這件事呢。例如,以幾戶或一棟居民樓為單位實施互助。這個互助範圍可以局限在生病、意外狀況等,雖然這個範圍很小,但對於許多弱小的家庭來說已經足夠了。

有人說,我的親戚很多不需要這個。還是那句老話『遠水救不了近火、遠親不如近鄰』。親戚再多不會都在你身邊,一旦有事你需要一直等到你親戚來嗎?再說誰又能保證他會及時趕到呢!

生活中的無奈,一部分是針對周遭環境而言,另一部分則是針對個體本身而言。針對周遭環境的無奈不是個體可以解決的問題,這種無奈是所有個體長時間不斷忍讓造成整體環境的改變而形成的。環境一旦形成,就不是一個人或一個組織可以改變的事情了,若真的想改變這個環境恐怕只有變革了。

是什麼使我們周遭的環境變得如此惡劣的呢?使得我們周邊的每一個人都變得如此貪婪、自私!或者說是什麼使我們無法遵守道德及法律底線呢?當我們依法遵守道德及法律時卻發現道德及法律或許只是為我們底層人設立的!對於你認為的不公平事件,經常聽到的話應該是「過好你自己的日子!」或「這關你什麼事?」之類。慢慢地我們麻木了,變得沒有了道德可言。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試問當今天下還有誰在將禮義廉恥當作自己的行為準則呢?不能說沒有,但少之又少!如果你見到一個整天將禮義廉恥掛在嘴邊的人,請你不要就此相信他的人品!因為做與說之間完全是兩碼事!當今對某事誇誇其談者在真正做這件事時,你會發現他們中絕大多數人幾乎是弱智。

當我看到妙齡少女們持器械約架的新聞時,我真的感覺到了恐懼!我並不擔心約架者的傷亡情況,也不為周圍人未能上前阻止感到羞恥,莫名的恐懼來源於內心的失落感——這社會真的完了。在這裡根本就無從談起什麼禮義廉恥,有的只是絕望!女性以陰柔作為載體只是為了抑制住男人的陽暴性,而現在連女性都如此陽暴,那麼男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就目前情況來看,連扶個跌倒的老人都要備足證據,更何況打架這種事情!假如我在這種打架場合的話,如果打架的人中沒有我的至親,估計也只能默默的離開。這不能證明我缺少人性,道德喪失!這和我的人性、道德沒有半毛錢關係,因為在這種場合下人性和道德抵不住法律的淪喪。

法律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執法者如何認為!這才是造成當今亂局的根本原因。是誰給了執法者如此特殊大的權力,竟然可以本末倒置?答案很簡單,絕不是普通百姓!普通百姓沒有可以改變執法者意願的能力。如果你說有的話,那麼你在不藉助錢和權力量的情況下,你給我來個民事訴訟或行政訴訟看看,案由不用我告訴你,你身邊多得很。

當我說到這裡,執法者也許會叫冤枉。但真的冤枉嗎?他們心知肚明!當然話不能說的太絕對,執法者中也有好人存在,但他只是存在而不能改變什麼。事實上執法者或許真的被冤枉了,因為那些執法者最初也是懷揣理想準備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的理想變成包袱被甩掉后,他們也只能做到目前這樣了。

這本是一個不該說的話題,它可能被扣上政治因素。但如果不說,我們又無從分析,更談不上走出困惑了。在這裡我聲明一下,「走出困惑」和「走出困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有請不要給我扣上任何政治帽子,我承受不起!

還是回到如何走出困惑吧。某些牽涉到大環境的困惑很難解決,你只能擺正心態迎接挑戰,不是我的方法不靈,而是環境造成的,畢竟我們生活在環境之中。還是從小的困惑開始吧,小的困惑主要集中在情感和無法接受突如其來的狀況。

情感方面實際是心態問題。你可以和你的朋友、老師甚至陌生人聊得很愉快,但你或許會和你的家人,最痛愛你的人無話可說,甚至是粗言爆語,難道沒有嗎?你是否問過自己:「誰是最愛我的人」?我最愛誰?難道陌生人最愛我嘛,還是我最愛陌生人!答案肯定不是。那麼你是否問過自己:「為什麼我和陌生人相聊甚歡?為何與自己的親人卻不能,難道陌生人真的理解我嗎?」。如果你真的問過自己這樣的話並且反思過,那麼我可以肯定,從那時起你會有所改觀。換句話說,一旦你真的意識到了問題所在,改變將不可避免。

再有就是一個更嚴峻的問題,就是年輕人對自己的孩子溺愛過度,哪怕有一點傷風、打噴嚏就害怕的不得了,反而對父母橫眉立目。我一直懷疑這樣的人到底有沒有愛心?若說沒有吧,他(她)對自己孩子的愛幾乎是無私的。若說有吧,他卻將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視為仇人。還有一些出嫁后的女子正好相反,出嫁前我們暫不提她對父母什麼態度,一旦出嫁后這些人表現出雙重人品,對生養自己的父母和生養丈夫的父母表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就這一現象我研究了很長時間,最終有了一個不算答案的答案。這些人的表現完全是社會造成的,就其個體而言不存在好與壞。年輕人之間無意識的拼比、炫耀造成了心態的不平衡,受其經濟和周圍環境影響,長此以往慢慢演化成了莫名的自私狀態,其情緒和行為長期受到無意識的壓制,一旦爆發則是無緣由的。

這一問題屬於情感問題,是情感的某個點上出現了癥結,解決的方法無外乎疏通或疏導。首先是外在的認知,繼而將這種外在的認知的轉化到內在。

我從來不告訴別人具體該如何如何去做,我只會讓他(她)自己意識到問題的癥結所在,然後提示他問題所可能產生的幾種後果。我只擔心他在遇到事時估計不足,至於選擇權依然交給他自己。為何要這樣呢?因為大家都知道,人在困惑時頭腦就像一團漿糊,很難理清來龍去脈的。我也一樣,很多事情都是在事後兩三天頭腦清楚后才懂得該如何去做的。在當時困惑的情況下作出的,往往是武斷的行為或結果,所以我提醒他問題所可能產生的幾種後果,是阻止他武斷的行為。

再有,當你告訴別人這件事該如何去做時,鬼才相信你的話!如果別人告訴你該如何去做時,即使你去照做,心裡也一定在罵。我說的難道不對嗎?

還有一種困惑於突髮狀況。某件事出乎你預料的情況下臨頭了,頓時你會產生頭暈目眩的感覺,覺得無路可走,怎麼想也想不通。實際上不是他想不通,而是他從來沒有離開過這一想法。換句話說是鑽進了死胡同,認了死理。一旦到了這個地步極可能患上抑鬱症,很難走出自己為自己挖下的陷阱。這隻能靠意識認知來解決,或是乾脆將這一困惑當作包袱扔掉,這是心理學上對此的兩種解決方法。

面對情感問題,心理學的主要工作體現在個體認知和疏導上。國外有一部分學者採用催眠疏導或是拋棄法。無論那種方法實際操作起來都很艱難。就認知而言,心理學家們是否自己對事務完全認知和認知的角度將影響到患者,受其影響患者最終是否能對該事物完全認知則很難說得清楚。催眠疏導則局限在外在與內在交流是否有效上,外在的語言描述能否向內在清楚傳達問題所在則值得商榷,故此催眠在此往往轉向將該問題拋棄和壓制上。表面上拋棄和壓制問題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實際上,無論壓制和拋棄問題都是在患者身上埋下了定時炸彈,只是我們不知道它何時爆發而已。

但若是你研習本書中的各種修鍊方法,能患上上面的這些癥狀才怪。或者在你可以意識到的情況下進修本書中的修鍊,即使是達到身心合一的簡單步驟,你的情況也將大為改觀。

還有一種困惑是對事物或問題本身無法理清作出恰當的反應。這種困惑屬於生活或工作遇到的難題。要想走出這種困惑,需要一定的方法。簡單的說,將困惑視為一物,后將該物放入全局中觀察,此觀察法應為鳥瞰式立體解讀。全局中布滿對應該困惑的各種有利與不利因素。此時再觀察全局時,將一覽無餘。

古有登高一望之說,基本上除去少數欣賞自然風光的風雅人物之外,剩下的幾乎全是戰略專家們。戰略登高是將該域地理狀況納入自己的戰略布局,何處山谷、何處險峰,何處水道,何處可進,何處可退,兵力如何部署,各種不同的打法,進退之法,全然於胸。當寫道這裡的時候,心裡已然湧出悲鳴,自知觸到了自己的底線。有人說了,這有什麼啊?哪個戰略專家不會。我告訴你,你去翻看自古至今的戰爭史或各種戰略書籍,如果我不說出來,你永遠也找不到這個秘密。雖然有許多人用過此法,但絕大多數人仍用平面布局,而不是鳥瞰立體布局。這種布局你在電腦遊戲中可以看到,但那隻不過是欣賞而已,你絕不會因此將它應用到戰爭層面。實際上電腦遊戲中的地理狀況依然無法使用,它和我們的意識層面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無論電腦遊戲有多真實,它依然是平面顯示,而我們的意識層面則不同。你在意識層面想象的事物永遠也不可能用電腦充分體現出來,這就是人與機械的不同。

鳥瞰立體布局需要長時間的練習,不是我一說你就會了的。剛開始時,你的注意力只能局限在一個位置或一個點上,你將這個點以立體圖片的形式放在玄牝之境上。繼而再將所看到的不同點加入剛才放入玄牝境中的立體圖,位置不要弄錯。如此往複,最終形成一張完整的地理立體圖。無論何時,你都可以在這張圖中排兵布陣,這就是古之最高境界的戰法。如果你知道你的對手採用的是這種戰略布局,你會選擇如何與其交鋒?答案貌似只有一個,去仔細研究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氏如何應對吧!否則真的很難說不是死路一條,或者你也是這方面的高手,端看你能否找出對方真實弱點所在,即使這樣還要看天意如何安排。

困惑的主因是我們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一句話,一件事,都存在外在的和內在的雙重含義。有些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有些要用心來體察。你今天吃什麼?很簡單的一句話卻隱含著多層含義。我們第一反應是時間距離最近吃的那頓飯,例如現在時間是下午,我們往往回答中午吃的什麼。若是夜裡聽到這句話往往回答晚上吃的什麼。難道你真的理解我問話的含義了嗎?恐怕沒有!我並沒有問你到底是早晨、中午或晚上那頓飯,我問的是你今天吃的什麼?是我的問話有問題,還是你的耳朵有問題?說點不受聽的話,今天就是明天的今天,或今天也是昨天的今天,很費勁理解嗎?這就是「今天」所隱藏的深意。語言被精鍊了,隱藏了某些含義。這一點只有哲學家才能真正明白或理解,蘇格拉底正是這方面的高手。

要想走出某種困惑,就需要可行的方法。有些貌似困惑的事,我們需要對它進行還原。既然語言被精鍊了,那麼我們就還原它。有人看到這裡會說別拽了,這有什麼用?既然我說出來了,就會全面的展現給你看,看它是否有價值。

現在我要你拋開你所謂的名校畢業證書,你比我多的只不過是一張紙,而我比你多的是經驗和方法。我們把上面的話再精鍊為「你吃了嗎」?夠精鍊了吧,我敢肯定你一定會說:「吃了或沒吃」。難道還有其它的回答嗎?如果有,我勸你趕緊就醫。這兩個結果無論那種回答都是對的。你會問,既然都對,還有必要說嗎,這麼簡單的問題連小孩子都知道。那麼我就說出你不知道的東西。當你回答時,你會無意識的回想上一頓飯吃飯的場景,這些回想像放電影一樣倒放。吃了的話,你腦海里會浮現吃東西時的景象,甚至吃的是否愉悅等等。沒吃的話,你或許還會往前回放再上一頓吃東西的景象,難道不是嗎?你試著將這些景象用文字來描述下,結果會令你震驚!如果你將這些文字添加到「你吃了嗎」這四個字中,你就會發現,我精簡了多少東西,你又精簡了多少。在還原這四個字時,有可能會使你寫出長篇大論。

現在如果我再說,要想走出困惑,你就需要往困惑中添加因果或是某些條件,你還會持懷疑態度嗎?當你往困惑中添加這些因果及條件后,根本就無須我再做任何解釋。隱藏在事物背後的秘密一旦浮現出來,秘密還能稱作秘密嗎?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我一再使用,「難道不是嗎」這句話,這可不是我的口頭語或責問。我有意安排使用這句話的目的是激起你的反思,現代人遇到問題多是責怪他(她)人或是責怪老天不公,從來不問問自己這是為什麼?假如看過我寫的文章之後還沒能激起你的反思現象,我覺得你應該即刻扔掉此書,該幹嘛幹嘛去。也許你覺得我的話過於苛刻,那就請你去找會說甜言蜜語的人吧!他(她)會教給你愛的詞語,而我只能將你引領到真愛的境界,絕不會教給你如何去愛的言語。

還有一種困惑是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這種情況常常造成心理障礙。這和我們上面所說的恰恰相反。對於複雜化了的問題,我們需要將無用的諮詢進行剝離,通過層層剝離,將問題的本質顯露出來,對症才能下藥。這種方法如同我們從一篇文章中找出中心思想一樣簡單。無論多麼複雜的一段話,我們都能精簡到一個你可以清楚理解的一句話。

上述兩種方法相互契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被意識覺察的時候總在不斷反覆使用著。但當出現困惑時,實際上是使用的方法被中斷了,或出現了間歇。在詞句還原上做得最好的是律師,如果一個律師不會還原詞句的話,他又如何突破對手的防線及進攻呢!只有還原詞句並將還原后的詞句的意思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你才能成為著名的大律師。在詞句或段落精簡上做得最好的是記者。無論你發表內容多麼豐富的講說,中心思想一旦被記者精簡后,就會抓住重點反打你個措手不及。

戰國時期的著名說客蘇秦、張儀也是語言精簡和還原高手。橫縱之術就是將一個思想或想法精簡,然後再還原成你所想要的樣子。這種精簡、還原方式一般人很難看出來,更何況破解了。除非你的意志力極其強悍,或者你可以達到明心見性的地步,否則很難應對。有許多朋友說我的書寫的太籠統,我只能一笑了之。因為書中許多技巧需要你自己去體會、去認知,而不是我一字一字的灌輸給你,我已經給了你一個框架,剩下的只能由你自己來完成,否則你也不會成長並擁有自己的智慧模式。

古漢語之所以很難理解,一方面是語言被精鍊了,另一方面是環境背景不同,所反映的事務也不相同。若將「粉絲」這一許多人通俗易懂的辭彙,向前推進到孔子的時代,你認為孔子能夠破譯出它所代表的真正含義嗎?我想唯一的可能,他會將「粉絲」當作食物吃掉。那麼若將孔子時代的辭彙向後推延兩千年,你憑什麼肯定那個詞就是現在所代表的這個意思?除去武斷之外,你還能做些什麼?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21: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