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萬物初成
前文已經提到過「虛無」決不是什麼物質都不存在,如果說「虛無」中真的什麼都沒有,那麼「虛無」又怎麼可以存在呢!我們閉上眼睛又怎麼可以感受到呢!
「虛無」中存在著基本粒子和非物質。基本粒子屬於最小的、單一的點的形式,按其能量又可劃分為正、負兩種,也就是說其實帶正負能量的最小物質。在「虛無」中兩股分別聚集在一起的正負粒子對撞,產生能量並演化出其他物質,此時虛無被燃燒的這一部分內的粒子進行高速組合,以「點」形成了「線」的組合。
此時能量(火)依舊在燃燒並一直進行下去,直至燃盡——「無計數」年,相對於人類的時間來說即是永恆。此時的粒子,我們稱之為「點性存在」,在能量的作用下,急速對撞,迅速組合成「線」的形式,這些形成的「線」以各種不同姿態顯現。不同的各類「線」(含正、負)繼而再次對撞組合——至此宇宙生命誕生了,並拉開生存(存在)的序幕。正因為此,所以才說宇宙生命是被組裝或創造出來的,而這個創造者,就是「虛無」中的非物質。誰使虛無中的基本粒子對撞的?又是誰令物質進行組合的?沒有可控因素,誰知道物質到底會組合成什麼亂七八糟的樣子!如果你把一堆積木瘋狂的一起拋出去,你相信它們會組合成有序的東西嗎?如果不會,那肯定有外力介入嘍。相對於虛無來說,就是非物質控制了物質組合,這個非物質我們暫且稱為「道」。
為什麼說此時宇宙生命才誕生了呢?你不是說「虛無」本身就有生命嗎?
不錯。「虛無」中生命體現形式是「存在」,即非物質。而「虛無」中的部分「存在」在此次碰撞中進入到了我們所謂的宇宙中。宇宙生命是指人類、動植物包括細菌等等。宇宙首先出現的是星辰,次之是細菌,再次之是植、動物,最後才是人類。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和物質組成的量與精密度程度有關。在物質轉化過程中,組成最大單位的、最簡單、最基本的可見物就是石頭,根據DNA結構就可以看出來。有人會說石頭哪來的DNA!呵呵,我姑且這麼說,如果石頭沒有隱藏DNA,那它豈不太簡單了。
實際上,我按部就班的說,從「虛無」中的正、負粒子對撞聚變,到宇宙的形成,直至石頭迸裂到空間化為星體,這些相對虛無來說幾乎是在眨眼時間內完成的,而對與我們人類來說卻是天文數字。
同時,散落到宇宙中的無數「存在」復甦了。它受到虛無中大的存在的影響,想回到虛無中大的存在中去,但這一切似乎已經變得不可能了。雖然它們強大無比的本能告訴自己:「它必須回到『來』的地方,那裡才是它的家。但要想回到來的地方,它必須升華自己,使自己擁有更大的能量,但他們個體完全無法做到了,唯一可做的只是祈求虛無中大存在的幫助!虛無中的大存在在接收到這一訊息后,於是,為它自己,也為了散落的存在醞釀了一個龐大的計劃,並準備付諸實施。
終於,它發現了一個契機——一些類地球星體,這是一種由塵埃堆積組成的球體。但由於這個星體由塵埃堆積構成,其結構極不穩定。虛無中的存在便將散落該星體內部的存在點燃,也就是聚變反應,於是「地火」出現了。地火將周圍的塵埃熔化形成熔岩,並噴發出去,在星體表面形成岩漿。這個「地火」又稱之為「陰火」,因為它與太陽之火正好相反,一個在內,一個在外。
現在,這顆極不穩定的星體符合了「道」(虛無中的存在)那「偉大計劃」的基本條件。同時,它又發出強大的號令及法能,令一個水質星體與類地球星體碰撞重新組合。碰撞后,這顆類地球星體表面全部被水覆蓋。球體內部岩漿受到內部熱力的影響向外噴發出去,遇到外部的水逐漸冷卻堆積,化為山脈。外部的水遇到內部噴發出來的熱量后化為氣,向空間散去,受到類地球星體質量的引力控制,在星體外部形成了強大的氣流層(大氣層),從而不會流失到外部空間去。
在水的特性作用下,這顆類地球星體逐步變得穩定下來,表面塵埃不在到處流動,變得相對穩定。未被煉化的外部塵埃在太陽的光合作用下,逐漸轉化成土壤。
部分氣體在大氣層形成后,聚集在一起,我們稱之為「雲」,其同性者組成更大的雲層。各雲層受到類地球星體內部能量的引力和星體公轉及自轉影響而形成移動,其移動產生的震動,稱其為「風」。異性雲層相互碰撞時,發出強大的聚變反應(火、光),稱其為閃電。閃電向四圍擴散時,引起周圍空間的震動,進而形成共鳴,我們稱其為「雷或聲」。在碰撞后雲層中的物質迅速湮滅,轉化成水(由於轉化過程中環境、溫度不同,以相的形式體現,主要劃分為水、冰、雪),在受到星體內部能量的引力的作用下,又重新回落到星體,我們稱之為降雨、降雪或冰雹。此刻類地球星體獨特的四象就這樣產生了——風、雨、雷、電。
在山脈形成后,星體外表存留的水又聚合重新回到星體的雨水向低洼處聚集,其走勢形成的通道,我們稱其為「河」。向低洼處聚集形成的水域,大域稱其為「洋」,靠近陸地部分稱其為「海」,小域稱其為「湖泊」。
此時,類地球星體內部和外部也同時發生了變化。內部形成的包裹著道(存在、陰火)的本體的高溫區域,稱之為地核。其外部已冷卻部分,稱之為地殼,地核和地殼的中間區域,稱其為地幔。地幔向內、外兩個區域起到保護和屏蔽作用。類地球星體地核和地幔兩個區域基本穩定下來,外部(地殼)在太陽的光合作用下,也逐步風化,遂成砂、石、土壤。經過「無計數」年後,類地球星體才發展到我們今天地球的樣子。我們暫且稱其為地球。首先,這是我們當下人對其的稱謂,古人有稱其為「地」,或其他什麼的;其次,宇宙中不是只有地球有生命體存在,每個成熟的太陽系內幾乎都存在生命體,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接著,道又命地球上物質重新組合併賦予散落的存在(靈魂)構成生命體。
正因為地球上水的聚合,使得早先形成的「線」形物質被裹挾到水中,繼而在水中再次組合。於是構造最簡單的單性繁殖生命體(植物)被製造了出來。這些生命體雖說構造簡單,但他們都具有雙重性,即陰與陽。陰代表物質組合成的身體,陽代表非物質靈性的存在。這也是所有生物都由兩條DNA螺旋構造組成的極好說明。前面我們提到的,可見、聞、聽、覺部分稱之為「陽」,是給予人本位的思想,那麼,對於道而言,恰恰相反。
這裡需要說明的一下,物質有兩個層面或屬性,即正物質和負物質。非物質以超脫物質的形式存在,它是思維和思想的載體。
在看到最初形成的植物后,道(太陽)又組合出結構稍具複雜的植物。由於DNA的組成結構不同,也就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植物。如是年後,這些植物的DNA又再次被重新組裝,出現了結構比之前更複雜的單性植物,有些植物竟可以在水中自由移動。只有極少植物被製造成雙性繁殖。這些植物漸漸由水中發展到陸地並具有侵吞整個星體之態。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4.0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ont-kerning:1.0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