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作霖到張又俠,百年不變的軍權路徑
「黨指揮槍」,是中共政治家口中的定海神針;「槍保黨」,卻是歷史里頻繁上演的真實劇本。從北洋軍閥的混戰,到紅色政權的建立,再到今日軍委中將星閃爍——張又俠如一尊沉默的大理石雕像,橫陳在現代中國軍權的中軸線上。而這位「現代奉天張大帥」的登場,不只喚醒張作霖的影子,更勾連出一串軍政干預的舊賬——段祺瑞、林彪、乃至楊得志、劉華清,每一位都曾在「槍指黨」這場戲碼中飾演重要角色。
張又俠:沉默的軍人,嘈雜的軍政
據路透社、南華早報多次報道,張又俠在軍委體系中握有關鍵職位,不但牽涉到軍改后的人事布局,還常以「低調、高掌控力」在決策圈中發揮實質影響。他的父親張宗遜——一位開國上將——生前曾在西北軍區任職,與習仲勛亦有舊交,紅二代的背景賦予他一種天然「軍中繼承」的合法性。
「黨指揮槍」之下,張又俠並非如同許其亮那樣的口號將軍,而是實際調度兵力、影響戰略的樞紐人物。
2016年,本博提出了習家軍的慨念:一個自卑兼自大,性格扭曲,在西北鄉下的家庭和環境里成長的習近平,加之小學教育的三觀功底和宮廷權力爭鬥的耳熏目染,走上自己一切負責的習家軍道路,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在我的慨念形成之前,已經觀察了他四年之久。自家軍必然失敗的命運,早已註定,僅是潰敗的時機和方式,
還留給人們無限的懸念。張又俠是習家軍體制內走出的「最佳」人選, 沒有之一。如同當年的袁家軍出自大清王朝的新軍。袁不能善終,據說很快被氣死,這就是當年大小北洋軍閥派生出來的源頭。
2024年, 本博曾在討論北京亂局的多篇文章里,多次預警內鬥及一鍋端后的「憲政」危機,老人干政能打破「一尊」的極權統治,但帶來的影響或後果,或許是人們無法預料的。回顧大清覆滅,以及後來的分崩離析的歷史,也許會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和教訓。
歷史回聲:從北洋繫到軍委常委
段祺瑞:被稱為「北洋之首」的他,曾以「以武立政」姿態,壟斷北京政局。其「皖系」勢力最終敗於直系馮國璋,卻開啟了軍人干政的先河。
張作霖:依靠奉軍軍力一度控制華北,其治國邏輯就是「槍杆子里出秩序」,甚至用「炮聲」回應外交壓制。最終死於皇姑屯爆炸,諷刺地標誌著軍人治國的終結階段。
林彪:在毛時代,是「黨指揮槍」的最強代言人,乃至成為接班人。但「九一三事件」之後,林奔赴蒙古機毀人亡,黨與槍之間再次發生「脫軌」悲劇。
劉華清:被稱為「海軍之父」,提出「台海軍演」,在「九六危機」中強硬應對美軍航母,顯示軍方在外交上的獨立姿態。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中國政治中的軍政干預,從來不是偶發現象,而是一種「制度縫隙中的慣性行為」。
邏輯剪影:「治國」與「護黨」的糾結
本博曾諷刺:「中共從未真正去除北洋式政治,而是以更精緻的組織術將其包裝。」確實,今日的軍隊雖穿著數字化迷彩、駕駛無人機、參與海外維和,但內里仍是一個「軍人不得不懂政治,政治人物亦不得不懂兵法」的舊邏輯。
此種布局,不禁令人回望北洋時代——張作霖在其最後的權力高峰期,不是靠財政,不是靠民意,而是靠手中幾十萬奉軍控制東北、左右北京政局。而張又俠,是否亦借軍隊之手,在中南海之外重新繪製了「槍指黨的地圖」?
張作霖的陰影,張又俠的寫照?
本博常說:「中共政治,表面上看似現代化運作,實則骨子裡仍深埋著北洋習氣。」張作霖治國,講究的是「以軍馭民」,張又俠掌軍,也同樣精於「軍人思維左右治國策略」。
兩張之間,雖隔一百年,但若剝離意識形態包裝,只剩下最本質的權力遊戲——軍人是否服從政治,還是反過來政治屈服於軍權?
張又俠的作用,不在於軍事技術,而在於「穩定性預期」——軍隊被塑造成中共體制的最終保險機制。這種布局,讓「槍指黨」與「黨指槍」之間,不再是對立,而是一種角色融合。
張又俠之上無元帥,之下無人敢言。據傳,其在軍委中掌握實權,遠超已死的前任副職許其亮,不少「將星」皆出自張家舊部,如同當年的「奉軍系統」。而今之「張大帥」,雖無多大戰績於外,但其在中共軍改后的體制布局中,儼然成為新一代「槍杆子里出政權」的象徵。
黨指揮槍,這句自毛澤東時代起便鐫刻在中共黨內骨髓的鐵律,從未真正鬆動。
但當2022年中共二十大閉幕,張又俠帶著一臉毫無表情的「軍人氣質」,再次出現於政治局常委周邊時,一段「黨指揮張」的新戲碼似乎悄然開場。此張非彼張,卻又彷彿歷史翻版——1920年代的「奉天大帥」張作霖,在京津間來回調兵遣將,亦曾一度成為北洋軍閥最高峰的代表。百年之後,張又俠這位「黨內紅二代將星」,似也在軍事層面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治國姿態。
將張又俠與張作霖作類比,也許不是諷刺,而是一種悲觀預警。當軍權再次成為政權合法性的底座,說明民間信任已無法承載體制運作。政治再不靠民意,只靠軍服,那便不是民主,也不是社會主義,而是「制服政治」。
中共建黨初期,國內軍閥山頭林立,讓蘇日等看到了時機。建軍隊,抓軍權,讓共產國際這個外國勢力統一軍隊,曾是國共兩黨心照不宣的策略。60年代的反帝反修本質還是軍權。一段時間的官方宣傳里,修比帝還「壞」還「惡」。因為只有擺脫蘇聯,毛才能將槍杆子完全捏在自己手中,讓周劉等原國際派完全臣服,一統天下。
全球軍政干預樣本:張大帥不是孤例
中國的「黨指揮槍」同樣也非獨立案例,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曾陷入軍政糾纏的泥淖。張又俠的沉默治軍,與巴基斯坦軍方的幕後操盤、緬甸軍政府的赤裸政變,構成了一個跨國軍權干政的三角樣本。
巴基斯坦:軍方是政壇的「造王者」
巴基斯坦軍方自1947年建國以來,幾乎從未真正退出政治舞台。即使在民主化浪潮中,軍方仍通過控制外交、國防、核武器與情報系統,維持對文官政府的實質主導。
政變傳統:從阿尤布汗到穆沙拉夫,巴軍方多次發動政變,推翻民選政府。
軍方操盤選舉:2024年選舉中,軍方支持的政黨敗選后仍通過操控選票、打壓反對派,試圖維持影響力。
軍方與政黨共生:無論是民盟還是正義運動黨,皆曾與軍方合作上台,后又反目成仇,形成「軍政共謀—反噬—再共謀」的循環。
核武控制權爭議:甚至有傳言稱巴基斯坦核按鈕由美方將領掌控,引發主權危機。
巴軍方的角色,既是「國家穩定器」,也是「民主破壞者」。其對政權的掌控方式,比張又俠更為隱秘,卻同樣深刻。
緬甸:軍人直接坐上總統寶座
緬甸軍方的干政方式則更為粗暴。2021年政變,軍方以「選舉舞弊」為由,逮捕昂山素季,推翻民選政府,重新掌權。
政變合法化:軍方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成立「國家管理委員會」,將軍人敏昂萊直接推上國家元首位置。
鎮壓與空襲:政變后,軍方對抗議民眾進行血腥鎮壓,空襲村莊,造成數千人死亡。
選舉變戲法:軍方多次宣布將舉行新選舉,卻不斷延後,試圖通過「合法化包裝」延續軍權。
國際孤立:聯合國與東盟多次譴責緬軍政權,但其依靠中國、俄羅斯等少數盟友維持生存。
緬甸的「槍指黨」已不再是隱喻,而是現實。張又俠的沉默,在緬甸軍人眼中,或許還不夠「果斷」。
邏輯閉環:軍權干政的三種模式
國家
|
軍政干預模式
|
特徵描述
|
中國
|
軍權隱性主導
|
紅二代掌軍, 黨指揮槍的表象之下,軍委實權集中
|
巴基斯坦
|
軍方幕後操盤
|
軍方控制外交、核武、情報,政黨依賴軍方上台
|
緬甸
|
軍人直接執政
|
政變推翻民選政府,軍人掌權,選舉成擺設
|
三者之間的差異,構成了「軍政干預的三重奏」:中國是「軍人不說話但有話語權」,巴基斯坦是「軍人不露面但掌控全局」,緬甸則是「軍人直接上台不演了」。
張又俠2024年10月下旬對越南的正式訪問,表面上是一次常規的軍事外交活動,實則暗藏諸多政治信號,值得深度剖析。此行不僅涉及中越防務合作升級,更在中南海權力結構的微妙變動中投下了一枚石子。
高規格接待:越南為何「禮遇」張又俠?
張又俠此行受到越方近乎國家元首級的接待:紅地毯、三軍儀仗隊、禮炮齊鳴。越共中央總書記蘇林、國家主席梁強、總理范明政、國防部長潘文江悉數出面會晤。如此高規格,甚至超過此前李強總理訪越時的待遇。
更耐人尋味的是,張在會談中隻字未提習近平,而越方領導人主動提及習時,張則避而不答。這在中共官場極為罕見,顯示張此行不僅是軍務交流,更可能是一次「軍方代表」的外交試探。
中南海權力異動的側影:
張此行發生在習近平赴俄羅斯參加金磚峰會期間。而黨媒對張訪越幾乎零報道,新華社、人民日報、軍網均未提及。這與越南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形成鮮明對比。
結合近期張又俠主持全軍合成訓練現場會、頻繁出席軍方活動,外界普遍猜測其已掌握實質軍權。此次越南之行,或是其在外交領域「試水」,驗證軍方在對外事務中的獨立性。
邏輯推演:張又俠的「軍人外交」意涵,張此行釋放出幾個關鍵信號:
信號
|
解讀
|
高規格接待
|
越南視張為實權人物,非僅軍委副職
|
避談習近平
|
顯示軍方與黨核心之間的微妙距離
|
簽署防務協議
|
軍方主導區域安全合作,外交角色上升
|
黨媒沉默
|
中南海內部對張此行態度複雜,或有刻意壓制
|
難道是「槍指揮黨」的外交試探?
張又俠訪越,不只是一次軍方出訪,更像是一次「軍人治外」的預演。在黨指揮槍的口號下,槍杆子卻悄然走向前台,開始在國際舞台上發聲。越南的敏感回應與高規格接待,說明其已洞察北京權力結構的異動,到底還是「同志加兄弟」呀!
這場訪問,是一次外交上的「張大帥式亮相」,也是一次對「黨指揮槍」神話的現實挑戰。張又俠的軍人外交:從越南到莫斯科,再到喜馬拉雅。
2024年10月,張又俠在北京八一大樓會見俄羅斯防長別洛烏索夫,雙方承諾深化兩軍合作,攜手維護全球戰略平衡。這場會談發生在中共圍台軍演的同一周,黨媒對張的活動低調處理,卻在俄方媒體中高調報道。這場會談不僅是軍事合作,更像是一次「軍人繞過文官」的外交試探。張的發言中幾乎未提習近平,顯示軍方在中俄關係中擁有獨立話語權。
2024年10月,中印達成邊境協議,恢復至2020年衝突前的狀態。雖然協議由外交部宣布,但據多方分析,張又俠在軍方談判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場協議不僅緩解了中印緊張,也為張的「軍人外交」增添一筆。在邊境問題上,軍方的主導地位再次超越傳統外交系統。
可以推論:張大帥出關,外交不再是文官專屬。張又俠的外交活動,已不再是軍方陪襯,而是實質主導。黨指揮槍的神話,在國際舞台上逐漸被「槍指外交」所取代。
下一步,是否還會出現「張大帥出訪歐洲」、「軍人主導台海談判」?我們不妨繼續觀察。
歷史反思:軍閥治國還是體制改革? 大一統是許多中國人的驕傲所在,生存動力。。。和所謂的流在骨子裡的血液。軍閥可以維護統一,也可能誘發內戰延綿。許多人窮盡一生,也沒能想清楚究竟在追求何物或何理想?或許大一統的面子真是某些人生的護身符?
優秀的軍人當然可以理政。人們能舉出許多這樣的例子,如陳炯明治粵和段其瑞治京,各有精彩的故事,但已經超出本文的議題。
毛澤東死後,鄧小平用一句「軍隊不能干政」試圖限制軍權,但到了習近平時代,這句話幾乎徹底退場。張又俠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某種必然——當地方與社會對「黨的絕對領導」已經無法支撐體制信心時,軍隊則成了最後一道鋼鐵保障。張又俠的軍委布局,正是對這種信心缺失的一次回應,亦可能是對未來某種不確定性的提前布局。
百年一張,槍睡黨旁,
歲月流失,人事已非,
毛病未改,習氣依舊,
文廟武殿,孔孟彷徨,
封建體制,馬列加持,
文化積弊,帝王意識,
厲害中華,誰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