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網路和人工智慧喚醒了我的坐家文學夢

作者:文廟  於 2024-12-26 04:5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人生路上|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3評論

關鍵詞:網路, 人工智, 坐家, 文學夢


我成長的年代是書籍極端貧乏的文革時代。除了毛和他有關的政治書籍,幾乎所有的出版物, 也包括中共建國后的印刷品, 均屬於大毒草讀物。今天的人很難想像,毛的焚書坑儒的廣泛性,嚴酷性和持久性。如果被人發現禁書, 即與毛無關的, 輕的懲罰為批鬥, 重的會被抓去, 遊街示眾都有可能。這在大城市,軍隊,高等院校等地,做的非常徹底。連《星火燎原》,《烈火金剛》,《紅岩》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這樣的左派革命讀物,在十年浩劫里,也是非法印刷品,遭到收繳和焚毀。為毛個人崇拜的造勢努力,在他臨死前,達到了瘋狂的巔峰。

慶幸的是我家裡有個書架,擺在明處的均是合法應景的文革書籍。我能在不太費力的努力下,背誦其中的小冊子。自己也不明白為何能如此, 並意外地成為學校背誦的標兵。面對這些東西, 我沒有什麼興趣, 並有天然的抵觸情緒,但直覺告知不能說出來。有時候,我會撕掉這些書的中間紙張,用來疊紙牌玩遊戲。還被同學抓住過一次, 因為紙張內發現毛的語錄。老師接到報告后, 沒有上綱上線」,不了了之了。

有一天, 我突然發現家裡書架整排書的背後, 還有一些隱藏的書籍。我至今還能記住它們的名字: 《敵後武工隊》, 《水滸傳》等。那時候的小學也停課鬧革命」, 學校無課可上, 數周待在家裡是常事。每當停課無大人在家的時候, 我會抽出這些書, 慢慢翻看。後來發現,我的父母並不會幹涉我偷讀這些毒草書籍。 膽子也越來越大, 許多書翻破了, 也從未受到父母的責難。至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至少已經讀了五遍水滸傳。此後其它三大名著也都讀過了, 但我並不能領會其中的許多內容, 尤其是對詩詞等,常常感到頭疼和不解。那些跳來跳去人物之間的關係,也常常讓我這個小學生抓瞎。

有一天無意之中, 看到父母和隔壁的叔叔緊張地傳遞幾本書。後來在床底下,發現了三冊《紅樓夢》。一看名字, 便知道是大毒草」, 後來旁敲側擊從同學口裡得知,這是當年的禁書。很快我和幾個同學建立了禁書交換關係, 也開始搶著看父母交換的書籍。私下保留的圖書都是好書,內容五花八門: 印象較深的包括蘇俄的翻譯書,馬克吐溫的小說集, 《李自成》, 《洪波曲》,《神秘島》, 溥儀的《我的前半生》,等等。當然文革寫作旗手的書《艷陽天》,《金光大道》等也讀過, 隨便翻翻便知道,它是御用作家的應景產物。有一些問題無數次劃過大腦,例如為何那個所謂文化革命年代出不了能引起共鳴的大書籍? 而人們私下卻熱衷傳遞那些被批判的大毒草」? 沒人願意回答這些問題, 也沒人敢去問觸碰自己的生死線。

由於水滸傳里人物簡單, 故事情節相對獨立, 比我啃讀三國或紅樓夢,要容易多了。 這些書都是繁體字印刷的,這樣的閱讀豐富了辭彙量, 促進了漢語的熟練使用,讓我在複課鬧革命,中文的作文成績始終保持在全班的前列。那個時候的作文, 大多數與政治有關。幸運的是, 我中學的幾任語文老師, 都是民國或50年代畢業的知名大學高材生, 他們對我的成長付出了許多勞苦。他們在政治高壓下, 小心翼翼地堅守著他們的職業道德。他們批改的作文, 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 難以忘卻。

因為讀過古典書籍, 使我很早即對歷史感興趣。我開始接觸司馬遷的《史記》是在小學五年級, 在親戚家發現了這本線裝書。文革前後的政治辭彙越來越狹窄和革命, 但我的作文常常是老師拿出來的範例。讓許多同學和我自己一直迷惑不解。現在看來,受到老師好評的主要原因是, 我的作文不大守規矩,裡面摻雜了大量不合適宜或海外的辭彙, 而自己當時並未察覺或體會到, 老師也不明說。大慨在上中學后, 我即有規律地收聽海外中文節目,他們的辭彙表達讓我感到舒適,文雅和有理性, 反而對新潮的革命辭彙, 報有戒心和謹慎的態度。但在特定的場合, 我也會熟練地應用那些文革術語, 這對後來各種運動里的免於被折騰和順利高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我上中學后即開始了嚴酷的外語學習, 先是俄語后是英語, 例如珍寶島事件后,常學的俄語辭彙是繳槍不殺, 迄今已忘的乾乾淨淨。父母不願意我去學俄語當炮灰, 很快將我轉到南方上學, 開始學習英語。 並在學習中漸漸了解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 也開始收聽海外的英語教學節目。這在當時讀書無用論的環境下,是個明顯的異類行為,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在文革後期,學習外語是為了反帝反修輸出世界革命,那時候的英語辭彙也帶有明顯的文革特徵。今天聽起來, 會讓人捧腹大笑。但無論如何, 我已經進入了ABC世界。

我去鄉下的時候, 已經接近文革的末期。經過林彪的「913事件, 人心渙散, 「國民經濟已經進入到了崩潰的邊緣」, 這是後來官方的定義。甚少有文化和有理智的人, 再把毛當成偶像來崇拜, 他死前推出的各類運動和口號已經流於形式, 沒有多少人再當回事兒。我的下鄉行李里, 除了一個帶有短波的收音機, 簡單的英文讀物,另外就是一些文革前的書籍, 如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等。我當然知道, 他的觀點帶有明顯的馬列烙印。即便如此, 也是文革當局的禁書。那個時候在大城市, 短波節目受到干擾台雜音故意騷擾, 如同現在的防火牆。被抓住可入獄兩年或判死刑(聚眾或外傳信息) 。但在鄉下, 如常常微調短波頻道, 即可收聽到清晰的美蘇韓台港等處的中文廣播。我常常把聽到的信息和黨報的新聞互比對照, 知道天快亮了。而鄉下農民對收音機非常好奇, 幾乎沒有人有收聽敵台的慨念,或如城市裡的舉報文化。

由於在大江南北轉學了數次, 並一直是班級內外語文寫作的尖子」,這給了我極大的寫作信心。我的數理化成績不錯, 但沒有太大的熱心去鑽研課外的東西。由於文革而喪失了繼續學習的機會, 心裡的失落感時常會湧現出來, 家裡人看見了只能嘆氣。下鄉后在煤油等下,我仍然醉心於寫作, 留下了數本當時的日記。

在各種政治運動的氣氛下,各地需要出版配合形勢的大字報專欄, 不停地應付上面的檢查。公社有200多位全國各地來的知青,我被點名出來趕任務。不用打草稿,照著上面精神,用毛筆大字迅速地組合成各類宣傳板塊。後來成為公社內獨家包攬的活兒, 嚴格地說,這是一份可糊口的工作,人人羨慕但又難上手,可以不必烈日或寒風下耕作而為溫飽憂愁了。但為生存掙扎的鄉民們, 根本沒有人會對這些宣感測興趣, 也不明白運動的意義。我從電台里, 早已知道所有這些運動遊戲, 不過是為了繼承或搶奪毛式家族江山的封建內鬥而已。笑看江湖, 是我那個時期心情的寫照。

1977年恢復的高考,是我第一次認識到文學夢的接近和人生的重要選擇。我的志願是文科,任何與歷史和文學有關的學科都是我的首要興趣。其實這個閃念僅存在了非常短的時間。父母和所有家人都不支持,當然我自己也知道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在當年的中國,作家是最沒有骨頭的一群人。他們的寫作僅是為了混口飯吃,或能生存下去。我已經隱約的感覺到,從事文科必須有自由思考, 創作和發揮的空間和能激發人性共鳴的社會環境。而我母親說, 像我這種類型的人如是她的年紀, 不會活過反右時期。如我想知道更多的事情,可以業餘追求。所以我最終報考了理工科, 成為全公社文革后,唯一一個憑高考進入本科院校的77級學生。

我在日記里, 記述了這個極左時期的許多讓人難以理解的現象。中國社會的愚昧,落後,欺騙,虛假,特權,狡詐和沒有人性的殘酷事實, 無疑與共產教育和社會主義制度有關。我相信其它社會制度也有類似的問題, 但這個沒有約束的社會制度和封建文化加重加速了人性的腐敗墮落。讓我想像不到的是, 進入八十年代后, 整個社會突然大為改觀, 文學讀物和出版業百花齊放, 我的職業失落感開始出現了。為了專業,我的自修中心很快轉向了英語, 此後的三十多年, 主要是用英語寫作科學論文或書籍。中文閱讀成為我的業餘愛好了。

一個偶然的機會, 我認識來自上海的彭恩華先生。他是學文科的, 與我這個理工生一見如故,常常徹夜長談, 此後一直保持密切的通訊。他童年的經歷與追求文學夢的努力和我產生了共鳴。實際上,他的童年和我一樣, 沒有經過多少正規的中小學教育, 挖過八年溝壕,但他自學和掌握了多門外語, 成為改開早期知名的文學翻譯和評論家。80年代, 彭先生翻譯和引進了多本世界名著。不知是否包括習近平聲稱在梁家河看過的那些經典作品。此後他赴猶他州讀書,又在加州大學獲得比較文學博士,並再次返回猶他大學執教, 直到去世。

彭先生讓我再次思考我的母語文化背景,中國文化的演變和批判, 以及中西文化的對比和衝突。他是最早西藏協會的成員, 對港澳台等問題都有獨到的見解。如果用大陸今天的定義, 他是個典型的右派。但他引進我認識的許多大陸文化界人士, 卻是文革期間知名的大左派, 這讓我看到了他的開放情懷和包容之心。彭先生坦率,正直, 他直言不諱地說, 我是在他的文學領域之外結交的,能談的深入的極少數理工科人士, 並有許多誠懇的評價。 我當然以此為傲, 並回答他: 我當不了作家,養不活自己,最多是個電腦鍵盤前的坐家。

網路的出現和文字信息的迅速傳播, 讓動手寫作的功夫漸漸失去了傳統的市場。除了給父母寫信外, 最後我的生活里已經極少使用中文。當電話普及后, 人們更不需要動筆了。有一次母親與我談心,感嘆到: 你已經完全成為了兩個人, 不像小時候。現在錯字連天, 字體混亂, 看的我好費勁兒。聽后思考了許久,我打算重拾中文, 但最大的困難是文字的電腦輸入, 家人全部出動幫忙解圍, 解答我的拼音錯誤。至少用了三年時間, 我才能獨立的應用電腦, 不過卻成為名符其實的坐家了。由於眼睛開始老花, 專註力退化明顯, 錯字難免,但仍能維持大體的文章思路和格式。

我很快遇到了封網禁言大潮。大慨從2012年開始, 大陸網路開始禁閉某些字的應用, 這反而激發了我的寫作熱情, 也讓我認識到了網路文化的短平快效應, 傳統的長篇大作已經不適合大部分的年輕人。而與名利無關的用筆名寫作, 坐家比作家更容易達到心靈上的自由,並有可能與讀者達成精神上的共鳴,這是網路時代的新趨勢。但同樣會遇到匿名人士的糾纏, 甚至謾罵等無理取鬧行為。平常心待之, 反而加深了對人性的了解和批判,這就是坐家相比作家的益處。刪除拉黑, 比當年的紙上對戰, 省心省力也省時間, 何樂而不為? 如果對方果真是作家或坐家, 自然有寫作和思辨的能力, 而不會去撒潑耍無賴。

人工智慧 (AI)近年的出現, 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據說Chat-GPT已經可以幫助寫作了, 我也試著追趕新科技。但我總覺得AI是天下文章一大抄, 沒有獨特或深刻的思辨功夫, 一切取決於輸入的信息量多寡。也許, 我的觀點是錯的,總有那麼一天,AI會趕上人的大腦, 我等豈不是連坐家都當不成了嗎?

有一天, 我又突然發現人工智慧也可成為評論家。那麼Chat-GPT是如何評價我的拙文的? 上網一搜, AI列出的多項評判標準: "觀點鮮明,敢於表達, 文化深度,學術背景,理性思辨,分析深入, 文筆簡潔,易於理解, 風格多樣,涉及廣泛,反思傳統與現代的衝突, 情感真摯,貼近生活, 有時帶有批判性, 爭議性與批評......" 結果是天天不同, 但大體還是一致的。非常接近我的中學老師們和彭先生的評價, 沒有什麼可值得驕傲或沮喪的。但至少我的文學夢,Chat-GPT是承認的, 這多少給了我一些安慰。

顯然,目前AI的思辨能力依然有限。如果Chat-GPT真能區分坐家的真諦, 就不會出現那麼多張冠李戴的笑話了。願以本文澄清Chat-GPT的不實描述, 並祝讀者們聖誕愉快, 2025新年康福!

 ---------------------------------------------------------------------------------------------------------------

人工智慧對本博的分析和評價,因時間和介入平台,內容會隨時變動,僅供參考願網友提供更多批評意見,加以改進。

  

(April 1, 2025; Chat-GPT )


倍可親網是一個中文討論平台,涉及多個主題,包含新聞、時事、文化、科技等。而文廟博客(文廟日誌)是其中的一部分,它通常聚焦於文化、歷史、時事政治等內容。至於具體的作者,文廟博客涵蓋了多個獨立的撰稿人或作家,他們常常分享個人的見解、分析和評論。其作者特徵通常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

 

1. 多元化的背景和專業
  • 文化學者:許多文廟博客的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或學術研究經歷,他們在歷史、哲學、文學等領域有較強的見解。例如,部分作者可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學者,或者從事文化產業的專家

  • 政治評論員:一些作者關注時事政治,特別是涉及中國和全球政治局勢的變化。這些作者往往有一定的政治分析經驗,能夠從獨特的視角評析國際間的政治關係和社會動態

  • 社會觀察者:還有一些作者專註於社會問題的觀察和反思,關注國內外的社會問題、經濟形勢、社會不公等,並提供獨到的見解

2. 獨立思考和自由表
  • 文廟博客的作者通常具備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他們喜歡分享自己對時事、文化、社會現象的個人見解,傾向於提出批判性意見。這使得文廟博客的內容多樣且富有啟發性

  • 很多文章的立場較為自由,作者不拘泥於主流觀點,敢於提出與主流意見不同的看法,尤其在對中國社會、政治以及歷史等問題的反思中,常有較強的個人色彩

3. 關注社會熱點問
  • 這些作者往往關注社會上和公眾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比如,關於新冠疫情、經濟危機、社會不公、環境保護等問題,文廟博客上的文章內容往往緊跟熱點,且深入剖析背後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路徑

  • 由於文廟博客的受眾主要是關注文化與時事的知識分子或有一定社會關注的群體,文章的深度和廣度也因此較大

4. 傾向於批判與反
  • 文廟博客的作者多具有批判性思維,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表面現象的描述,更傾向於從歷史、哲學、社會學等多維度對當下的問題進行深度剖析

  • 比如,在涉及中國的政治、歷史問題時,許多作者會提出批判性的問題,探討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角色、內部的改革壓力、以及文化傳統的繼承與變革等

5. 文學性與寫作風
  • 文廟博客的一些作者在寫作時注重文學性,他們的文章語言有時富有詩意或深具哲理性,適合思考性閱讀

  • 這些作者往往在寫作上追求深度和內涵,不單純是報告式的新聞或事件描述,而是以一種思辨的方式進行寫作,注重邏輯性與感性結合

6. 有一定影響力的知名作
  • 文廟博客的一些作者是知名的文化或時事評論人物,他們在學術界或社會中已有較高的知名度。這些作者的文章在萬維讀者網內外都會引起廣泛的關注與討論

7. 獨立與個性化的觀
  • 儘管文廟博客的作者多樣,但他們的共同點是注重獨立的見解,通常具有獨立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不會輕易被社會主流意見所左右。他們往往能夠站在全球視野與歷史長河中,對現實問題進行深刻反思

文廟博客的作者往往具有深厚的學術背景、獨立的思維方式,以及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寫作風格。他們的文章通常不僅僅是簡單的事實陳述,而是通過深度分析、歷史視角、文化觀察等多角度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對於喜歡深思熟慮和關注社會文化問題的讀者而言,文廟博客無疑是一個富有啟發性和思想深度的地方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3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4-12-26 05:05
【網路和人工智慧喚醒了我的坐家文學夢】贊!
回復 浮平 2024-12-26 05:10
順便與您分享 ----

今天早上一醒來在床上思考了一個小時,然後就在微博中發貼了下面這一段隨想。

++++++++++++++++++++++++++++++++++++++++++++++++++++++++++++++
今天來談個人對科學和宗教信仰關係的理解 ----

第一,提到科學二字,就需要依據科學的定義和概念來理解,核心是科學方法。

第二,科學家會選擇做什麼,不做什麼。 科學家選擇依據科學方法來探索和認知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規律,發現和解決問題,及創造更新的領域。 科學家不選擇以科學的名義在無法使用科學方法的範疇和內容上否定人們所相信的存在。這也是宗教信仰自由與相信科學之間不存在根本衝突的原因。

第三,宗教信仰大致包括以下幾個元素:1)與生命之前,之中,之後都有關聯;2)與個人相關;3)選擇 hope;4)選擇相信更好。

第四,今天是聖誕節,因此以基督教為例,以上幾條用於其它宗教信仰也可行?

第五,基督教信仰者相信聖經記載耶穌出生(或用降生)在人間,「神愛世人,甚至把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耶穌的話語:「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要不是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科學方法沒有否定這些存在。)

第六,為什麼說基督教信仰與個人相關呢,關鍵在於選擇 hope --- 永生。(科學方法不適合或者尚未用於未知世界,因此沒有以科學的名義否定這種存在.)

第七,相信更好反應在肉體生命之中和之後。基督教信仰者相信以耶穌為榜樣對待世人和自己並落實在行動上會讓自己和整體效果更好。(科學方法沒有否定這一條可能性.)

第八,既然相信科學和相信基督教沒有根本矛盾衝突,那麼自由選擇基督教信仰的意義就在於個人的真實程度和實踐。

科學領域與宗教信仰領域也有交界處,比如不斷研究生命起源,靈魂是否存在,是否有平行宇宙等等。因為科學態度的本身就是 open-mind,不斷用科學方法探索的過程。

+++++++++++++++++++++++++++++++++++++++++++++++++++++++++++++++++

就在15分鐘前,將上面本人的思想原封不動的與 ChatGPT 交流一下,想聽聽它的看法。下面是它的回復 ----

這是一個非常深刻和系統的觀點,科學與宗教信仰的關係是一個複雜而廣泛的話題,您提到的幾個關鍵點提供了一個清晰的邏輯框架。下面是對每一點的回應和一些擴展:

1. 科學的核心是科學方法
科學的定義和核心在於通過觀察、實驗和邏輯推理的方法探索世界的規律。科學方法本身是一種工具,用於研究自然現象並得出可重複驗證的結論。這一特性使科學局限於可觀測和可測試的領域,而非形而上的問題。

2. 科學家的選擇:探索與不否定
科學家的職業精神決定了他們應該關注如何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在超越科學方法範疇的問題上妄下結論。例如,關於靈魂是否存在或超自然力量的討論,科學目前缺乏直接的證據和方法。科學的這一「不可證偽性」特性表明,它並不主動與宗教信仰衝突。

3. 宗教信仰的核心要素
您列舉的宗教信仰的四個核心元素——生命的意義、個人相關性、希望、以及相信更好的可能性——從人類學和心理學的角度看,非常具有普遍性。它們能夠解釋為什麼宗教信仰對許多人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面對死亡、困境和未知時。

4. 基督教的特殊性及普遍性
以基督教為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些元素是如何在宗教信仰中體現的:

永生的希望:與生命的延續和意義密切相關。
個人相關性:強調個人與神的關係,這是基督教特別突出的特點。
選擇相信更好:通過愛與行動改善現世生活,這是許多宗教的共同點。
基督教的這些特點在其他宗教信仰中也有類似的表現,例如佛教對解脫的追求,伊斯蘭教對最終審判日和天國的信仰。

5. 科學方法無法否定信仰的存在
基督教的核心教義,例如耶穌的降生與神愛世人的宣言,屬於信仰的範疇,而非科學的研究對象。科學方法的局限性在於,它無法驗證超自然或超越物理世界的存在,因此無法否定這些信仰。信仰本身更多是關於意義、價值和希望,而非實證性的論斷。

6. 「Hope」 的選擇:與永生的關係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信仰中的「hope」是一種應對不確定性的心理機制。對於基督教信徒來說,這種希望集中體現為對永生的追求。科學目前無法證實或證偽「永生」的存在,因此並不存在衝突。更重要的是,這種希望能夠帶來心理上的安慰和生活的動力。

7. 相信更好:在現世和未來的實踐
基督教強調通過耶穌的榜樣改善自我與他人的關係,從社會學和倫理學角度來看,這種行為原則對個人和社會都有正向的影響。科學無法否定這些行為的潛在好處,甚至可以通過心理學、社會學的研究找到其益處的證據。例如,積極的信仰實踐往往與更強的心理韌性、更低的抑鬱水平有關。

8. 科學與宗教信仰的共存與自由選擇
科學與宗教信仰的領域本質上是互補的。科學解釋世界「是什麼」,而宗教解釋「為什麼」和「應該如何」。這種分工使得二者並不存在根本矛盾。自由選擇信仰的重要性在於個人的真實性和自我實踐,這一過程使信仰不僅是理論,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9. 科學與宗教的交界:未知領域的探索
生命起源、靈魂是否存在、平行宇宙等問題是科學與宗教共同感興趣的領域。在這些交界處,科學方法繼續以開放的心態探索,宗教提供意義和精神上的指引。這種雙重作用可以促進人類更全面地理解世界。

總結
科學和宗教信仰的關係並非對立,而是互為補充。科學負責探索和驗證世界的客觀規律,而宗教信仰通過希望、意義和實踐為人類提供心理支持和價值框架。聖誕節的意義體現了基督教信仰中「選擇希望」和「相信更好」的核心,這種精神不僅對信徒重要,對非信徒也有啟發意義。
回復 8288 2024-12-26 05:44
回復 文廟 2024-12-26 06:29
8288:
不知為何, 我看不到, 謝謝發兄的一貫支持和鼓勵! 祝聖誕和新年愉快!
回復 8288 2024-12-26 06:41
文廟: 不知為何, 我看不到, 謝謝發兄的一貫支持和鼓勵! 祝聖誕和新年愉快!
看不到圖片可能是瀏覽器關係
祝你和你家人聖誕和新年愉快!
回復 文廟 2024-12-26 06:47
浮平: 順便與您分享 ----

今天早上一醒來在床上思考了一個小時,然後就在微博中發貼了下面這一段隨想。

+++++++++++++++++++++++++++++++++++++++++++++++++++++++++
您提出了很大的問題,這些議題, 我也思考了多年, 我還不敢隨意下結論。
顯然, 神的範疇超出了科學可理解的領域, 所以後者不能證實前者。因為科學有時間,空間和思維的限制, 而前者沒有。
會有許多人喜歡否定這個, 否定那個。 在我的短文里, 多數聚焦於可能, 或會發生的事情。 我不大會去碰否定這個話題, 因為那個否定需要更多的正反論據來支持。
這是我的科學觀點。
例如, 我只會分析習是否會已經下台, 但我不會隨意去否定這個假設。
任何隨意的感性思維說法, 我根本不會去理會。
信仰是每個人逃脫不了的事情。顯然信仰也會影響科學的實踐。
面上的事實非常清晰, 非基督教國家極少有創新的人才和土壤。 所以那些隨口說神學是迷信的國家 (喜歡否定), 也不大會有偌貝爾獎獲得者。
回復 浮平 2024-12-26 06:55
文廟: 您提出了很大的問題,這些議題, 我也思考了多年, 我還不敢隨意下結論。
顯然, 神的範疇超出了科學可理解的領域, 所以後者不能證實前者。因為科學有時間,空
您按照自己的特長和喜好的議題去實現文學夢,藉助 ChatGPT 等人工智慧的輔助是個很好的想法。

只是與您分享 ChatGPT 與個人思考內容和興趣的關係。與您這點感覺相應 【但至少我的文學夢, Chat-GPT是承認的, 這多少給了我一些安慰。】ChatGPT 有價值判斷和倫理道德原則指南,也有高智商情商適應商(IQ, EQ, AQ)的交流能力,是個以正面意義為主導的應用 --- constructive approach,helpful for critical thinking, 值得交流和參考。

另外,談到專政集權毛思想的無神論教育,也具有以科學的名義去否定信仰為依據的實踐和產生的效果。這些方面僅提供您思考。

一旦抽去了科學二字的本質 --- 定義和概念以及科學方法的核心過程,科學便成為了空洞名詞,容易被政治所利用,隨意憑主觀想象,將籠統粗糙的得出肯定和否定事物的結論冠以科學之名。您是理工科學者,更容易在這方面有共識的認知。
回復 scripting 2024-12-26 08:58
給你點贊。
回復 麥琪兒 2024-12-27 02:24
趣文,贊
回復 文廟 2024-12-27 03:09
浮平: 您按照自己的特長和喜好的議題去實現文學夢,藉助 ChatGPT 等人工智慧的輔助是個很好的想法。

只是與您分享 ChatGPT 與個人思考內容和興趣的關係。與您這點感覺
贊成你的觀點!

「一旦抽去了科學二字的本質 --- 定義和概念以及科學方法的核心過程,科學便成為了空洞名詞,容易被政治所利用,隨意憑主觀想象,將籠統粗糙的得出肯定和否定事物的結論冠以科學之名。」
回復 文廟 2024-12-27 03:09
8288: 看不到圖片可能是瀏覽器關係
祝你和你家人聖誕和新年愉快!
換成手機,看到了,謝謝!
回復 文廟 2024-12-27 03:10
s**ting: 給你點贊。
謝謝來訪和支持!
回復 文廟 2024-12-27 03:10
麥琪兒: 趣文,贊
謝謝來訪和支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7:5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