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金銀書《妙法蓮華經》寫於北宋慶曆四年(1044)。
第一卷在護法神像等圖后,續有一紙,
上載「仁宗皇帝*御贊」牌記 :
御贊云:「六萬餘言七軸裝,無邊妙義廣含藏…」 。
現代流通本《法華經》經文前端,
一般都有《法華偈》。
根據《北宋金銀書『妙法蓮華經』卷的修復保護》
一文所載,《法華偈》的作者
是元朝皇帝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所作。

*元仁宗 (1285—1320),
元朝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八位大汗。
仁宗早年學習儒家經典,並傾心佛典。
仁宗在位時,曾大力進行改革,推行「以儒治國」。
惜其在位僅九年,終年三十五歲,廟號仁宗。



《有趣的修行歷程一》
【轉載並學習楊寧老師的珍言貴文】
我的修道歷程(一)
易度門 楊寧老師
(2012/10/14)
在大多數人看來,每個人做事,都有一定的動機和目標。
我想把我的修道體驗寫出來,只有一個目的,
就是出於一種愛的需要。這種愛不是何時從哪生起,
它也將不會有一天消失在任何地方,它只是一種存在。
在這種愛中,自我無立錐之地,
心變得徹底臣服、溫順、打開,
我
曾經、現在、未來所做的一切,只是這種愛的顯現。
一、緣起
二十三歲時,我走完了作為一個平凡女人該走的人生四部曲:
上學、工作、結婚、生子。我生活的平靜而祥和。
在兒子10個月時,記得那天是中秋節前一天,
我買了幾包檀香和一些水果給父母送去。
父母祖輩信佛,到父母這一輩,
家裡也只剩一尊觀音菩薩的瓷像。
父母的全部佛事活動也即是初一、十五的時候,
出於恭敬在觀音像前,放些水果、點一支香,
再就是他們大多數時間吃素,別無其它。
所以,在那個時候,我對於佛教的理解,
只限於佛像、寺院、僧人、吃齋。
當時,雖然孩子已10個多月了,但由於月子中沒有調養好,
我的身體狀況很糟。從我家到我母親住處只有15分鐘的路,
我卻走得頭重腳輕,像踩了棉花似的。
這樣走著,忽然腳下踩到一本破爛的書,
鬼使神差,我竟彎腰把那本書撿起來。
書的前後沒有封面、封底。
隨手一翻,有四行字,躍入眼帘:
「我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看到此,我心中忽然吃了一驚,
同時只聽空中一個炸雷響起,
嚇得我手一哆嗦,書掉到地上……。

愣了片刻,我忽然清醒過來,
抬頭看看,朗朗晴空,復又撿起書,
反覆看這四句話,我不知道它是什麽意思,
也不知剛才的一聲炸雷從何而來?!
我百思不得其解,看看手中髒兮兮的書,
也不明白自己剛才為什麼要撿它,急忙把它扔在垃圾堆里。
這件事過去一段時間,有一天我去弟弟家,偶然聊起這件事,
奇怪,這四句話像刀子一樣刻在我的腦海。
弟弟聽后,想想說:「這是一首偈(jì短詩)子*,
是達摩祖師寫的。我也不明白,
你為何對這首偈子有這樣的感應,可能你佛緣很深。
我這幾天買了幾本佛教書籍,你可以拿去看看。」

隨之,他拿出南懷瑾先生的
《如何修證佛法》和《金剛經說什麽》。
我並無多大興趣,但還是決定帶回去翻一翻。
書很快看完,看得似懂非懂。
書里一些禪宗公案和佛教故事,
我看得很認真,也很感興趣。
【 *偈jì 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簡作「偈」。】
便照著書里的一些指示,試著坐下來。
沒想到這一坐,也即是從那一刻開始,
我的人生目標、生活方式,從此改變了。
二、修道歷程
第一次打坐,我單盤,雙手很隨意地放在膝蓋上,
心裡有一種戲玩的心態。閉眼幾秒鐘后,
我的身心忽然一片空靈,
眼前出現了一幅幅美妙的圖畫,
有山水、景物――優美之極:孔雀在面前開屏,
蛇溫馴地在膝下爬來爬去。
此時,忽然耳邊響起海浪衝擊海岸的聲音,
那愈來愈清晰的海潮音,夾著風的怒吼,
還有人呼救的聲音……,
我突然發現自己坐在一個海島上,
在一塊高高的礁石上, 我把一朵蓮花放進海里……

海面上有一艘木船,快要被風浪掀翻,
那朵蓮花飄向船,托住了船的底部,
轉霎,風平浪靜……。
我突然從那種境界中出來了,
睜眼一看,身旁的孩子尿了,正在哭。
我忙著換尿布,一看手錶快12點了,
丈夫中午回來吃飯,還要洗菜。
我邊哄孩子、邊忙著做飯,打坐的境界根本無暇去想。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