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
阿扁歷險記——再釋彎曲空間的平移
如前述,所謂彎曲空間的『平移』,是將一個矢量(向量),平行於自身的方向,沿著空間一條曲線的移動。
在平坦的歐幾里德空間,這種移動是一目了然的。
現在想象有個極小、極扁的二維平面生物「阿扁」,阿扁生活在一張平面紙上。阿扁很聰明,他會用坐標系。阿扁感受到的幾何,是歐幾里德幾何,即他感受到,三角形的3個內角之和,等於180度,等等。 阿扁學過微積分、會計算許多圖形的面積,自然也懂得矢量(向量)等概念。阿扁所理解的平行移動,就是像下圖左邊所示的:矢量(向量)移動時,要保持與自己原來的方向平行。如何做到這點?即,只要保持這個矢量在直角坐標系的分量不變就可以了。分量是個常數。在圖中,直角坐標系是以紅色大十字表示的。那麼,到底什麼是『分量』呢?通俗地說,分量,即向量在X軸或Y軸上的投影。當選好坐標系后,向量就可以分解、或者說,向量就可以『投影』在坐標軸上,向量在坐標軸上投影的大小,即是向量的分量。投影 ,原來指圖形的影子投到一個面或一條線上。從初中數學角度說,用光線照射物體,在某個平面上(地面、牆壁等)得到的影子,叫做物體的投影,照射光線叫投影線,投影所在的平面叫投影面。
呆在平面紙上的阿扁發現,如果將向量沿著一條『閉曲線』平行移動一圈,
再回到原來出發點的話,向量的大小和方向不會改變,經過平行移動得到的向量和原來的向量一模一樣。
不過有一天,來了一個3維世界的小生物「阿三」,阿三看見阿扁生活的這張紙,他突發奇想,把這張紙剪去一個角。比如說,像下圖『中圖』所畫的情形:

阿三在紙上剪去一個40度的角,然後將剩餘圖形的兩條『紅綠剪縫』黏在一起,做成一個像下圖右邊所示的錐面。天道酬勤(這是一定的):您可以起身去拿一張紙,按照中間圖所示,剪去一個40度的角,之後,用手把O點往上揪起來,就得到一個如右邊圖所示的『立體錐形』了。這時生活在紙上的小阿扁,沒有感到他的世界有什麼變化。在阿扁看來,他周圍的世界仍是平平的,那條紅色直角坐標軸幾乎紋絲不動地呆在原地。
當阿扁拿著他的(平面)陀螺儀

沿著小圓圈C1或C2作平行移動,回到原來出發點時,陀螺儀的指向和原來一樣。這說明向量平行移動的規律沒有改變。不過,阿扁的技術越來越高,膽子越來越大,旅遊的地點也走得越來越遠。他逐漸發現一些問題。比如說,當他沿著右圖中所示的曲線C3走了一圈,回到原來出發點時,他的陀螺儀的指向和出發時候有了一個40度的角度差。這個40度的差,是根據錐形幾何及微積分公式算出來的。這個發現讓阿扁激動,於是,他進行了更多的平行移動實驗,繞了好多不同的圈,終於總結出一個規律:他生活的世界,在右圖中所標記的點O附近,有一個特殊區域,只要他平行移動的『閉曲線』包含了這個區域,陀螺儀的指向,就總是和原來出發時的方向相差40度。如果不是繞著這個區域轉圈的話,平行移動便不會使矢量的方向發生變化。當時的阿扁,技術還不夠精確,還沒有搞清楚這個區域是多大,況且,他也有點害怕那塊神秘兮兮的地方,不敢在那兒逗留過久,作太多探索,以防遭遇生命危險。阿扁喜歡讀書學習新知識,他從一本數學書中了解到,如果陀螺儀走一圈方向改變的話,說明自己所在的空間是彎曲的。因此,通過對多次實驗結果的總結,阿扁提出一個假設:他所在的狹窄世界基本還是平的,除了那塊奇怪的區域外!
再回到我們的世界來看球面幾何。陀螺儀走一圈后,其方向改變的值,叫做平移一周后產生的『角度虧損』,可用θ表示(國際音標/ˈθeɪtə/ 近似音『塞它』)。角度虧損與空間曲率有關。一個標準球面上的曲率處處相等。如果有某種生活在球面上的扁平生物的話,他沿任何曲線繞行一圈后,陀螺儀方向都會有變化,而且,『角度虧損θ』(『塞它』)是不固定的,『角度虧損θ』與繞行迴路所包圍的球面面積成正比。阿扁想通了這些道理,明白他的世界大多數地方都是平面的,只有一點不對,那一點附近的空間是彎曲的錐面。錐面是一個可展曲面。它所有地方的幾何都與平面上的歐幾里德幾何一樣,除了那個頂點以外。也就是說,錐面上每個點的曲率都等於0,但頂點是一個曲率等於無窮大的奇點(奇點是指在時空的曲率無窮大的那一點)。這時阿扁恍然大悟:原來我生活在一個錐面世界!——以上源自張天蓉博客。【說明】為了適合更多人觀看,引用時有『些微』增刪或改動。
感恩您的閱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