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 震撼心靈的佛曲 很好聽。《廣義相對論九·張天蓉的解釋》
親愛的朋友,雖然學了『等效原理』,但感到還沒學透,例如,『廣相論』是從失重及自由落體開始研究的、但是『廣相論』與『物體失重』及與『自由落體』的聯繫,說得並不透徹;還有,認為,『慣力』與『引力』無法分辨,於是推論說,『慣力』與『引力』二者相等(試想,雙胞胎,無法辨明,但二者並不相等)……,總之,博文離透徹說明,仍有距離,您若不懂,是因為執筆人沒說透。無疑博文只是開了個頭(拋磚引玉),為彌補不足,現將張天蓉教授的文章,引錄如下(慢慢來、儘力就好):下面讓我們看看惠勒的學生張天蓉是如何解釋『等效原理』的。記得,曾在張寫的一篇文章中讀到,張天蓉曾受過惠勒的學導。

惠勒(1911-2008),享年97歲,出生於佛州傑克遜維爾,美國物理學家。
《惠勒的學生張天蓉解釋『等效原理』》
(下面的引用,略有增刪)張天蓉教授說:……想想問題又來了,除了『慣性參考系』外,還有『非慣性參考系』,比如說,在一個『加速參考系』(即在『非慣性參考系』)的物理規律,是否也應該與『慣性參考系』中物理規律形式一致呢?……此外,愛因斯坦也經常思考「引力」問題:如何才能將『萬有引力』也包括到相對論的框架中?最簡單的『非慣性參考系』是作『直線勻加速運動的參考系』。……凡是有一點物理知識的人,都知道義大利的比薩斜塔,在物理上因為伽利略在那兒做的「自由落體」實驗而聞名。伽利略的實驗證明了,地表引力場中一切自由落體都具有同樣的加速度。就是說,不管往下丟的是『鐵球』,還是『木球』,都將同時到達地面。後來又有一種看法,說伽利略本人並未做過此斜塔實驗,但這點並不重要,斜塔實驗所證明的『物理規律』是公認的。後人進行過多次類似的實驗。還不僅僅在地球上,1971年阿波羅15號的宇航員大衛·斯科特,在月球表面上將『一把鎚子』和『一根羽毛』同時扔出,兩樣東西同時落「月」之後,興奮地對地球上的數萬電視觀眾喊道:「你們知道嗎?伽利略先生是正確的!」

無論如何,愛因斯坦最先認識到這條定律的重要性,A. 因為它首先可以被表述為「慣性質量等於引力質量」,B. 繼而又進一步地推論到『加速度』與『引力』間的等效原理。對此原理,愛因斯坦曾如是說:「我為它的存在感到極為驚奇,並且猜想其中必有可以更深入了解『慣性』和『引力』的關鍵。」何謂慣性質量,何謂引力質量呢?簡言之,牛頓第二定律 F=ma中的m是『慣性質量』,它表徵物體的慣性,即『抵抗速度變化』的能力;而『引力質量』則是決定作用在物體上引力(重力)大小的質量。……正如伽利略實驗所證實的,下落加速度對所有物體都一樣。這個看起來平淡無奇的結論,激發了愛因斯坦的好奇心,他認為其中也許深藏著慣性和引力之間的奧秘。

圖2-11-1:等效原理
愛因斯坦設計了一個思想實驗來探索這個奧秘。下面的說法不見得完全等同於他原來的描述,但實驗的基本思想是同樣的。如圖2-11-1所示,設想在沒有重力的宇宙空間,一個飛船以『勻加速度』g =
9.8m/s^2上升。就是說,飛船的上升加速度與地面上的重力加速度相等。關在飛船中看不到外面的觀察者,將會感到一個向下的慣性力。這種效應和我們坐汽車時經歷到的一樣:如果汽車向前加速的話,車上乘客會感覺一個相反方向(向後)的作用力,反之亦然。因此,圖2-11-1的圖a和圖b中的人,無法區分自己是在以『勻加速度』上升的飛船中,還是在地面的引力場中。換言之,加速度和引力場是等效的。再進一步考慮,如果有光線從外面水平射進宇宙飛船時,如圖2-11-1a所示,因為飛船加速向上運動,原來水平方向的光線,在到達飛船另一側時,應該射在更低一些的位置。因此,飛船中的觀察者,看到的光線,是一條向下彎曲的拋物線。然後,既然圖2-11-1b所示的引力場,是與圖a等效的,那麼,當光線通過引力場的時候,就也應該和飛船中的光線一樣,呈向下彎曲的拋物線形狀。就是說,光線將會由於引力的作用而彎曲。從『引力』與『加速度』等效這點(編者註:物體只要一加速,即刻帶來慣性力),可以推論出,另一個驚人結論:引力可以通過選擇『一個適當的加速參考系』來消除。比如說,一台突然斷了纜繩的電梯,立即成為一個自由落體,(這個斷了線的電梯)將會以等於9.8m/s^2的重力加速度g下降。在這個電梯中的人,會產生瞬間「失重感」。不僅僅你自己有失重感覺,你也會看到別的物體也沒了重量的現象。就是說,電梯下落的『加速度』(所帶來的慣性力),抵消了地球『引力』,
這其實是我們在如今的遊樂場中經常能體會到的經歷。
愛因斯坦從中看出暗藏的引力奧秘:引力與其它的力(比如電力)大不一樣。因為我們不可能用諸如加速度這樣的東西來抵消電力!但為什麼可以消除引力呢?也許引力根本可以不被當成一種力,就像前面一段所想象的那樣,可以將它當成是彎曲時空本來就有的某種性質。這種將引力作為時空某種性質的奇思妙想,將愛因斯坦引向了廣義相對論。開始的時候,愛因斯坦只是研究『均勻的引力場』或『勻加速參考系』,但是,我們的宇宙中並不存在真正均勻引力場,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引力與離『引力源』的距離,成平方反比,就是說,地球施加在我們『頭頂的力』比施加『在雙腳的力』要小一些。並且,引力的方向,總是指向引力源的中心。作用在我們身體右側和左側的引力方向,並不是完全平行的。我們在地球表面感到「重力{重力加速度}處處一樣」的現象,只是一個近似,這是因為我們個人的身體尺寸,比較起地球來說是太小了,我們感覺不到重力在身體不同部位產生的微小差異。然而,愛因斯坦需要建立宇宙中引力的物理數學模型,就必須考慮這點了。在大範圍內,這種差異,能產生明顯的可見效應。比如說,我們所熟知的地球表面海洋的潮汐現象,就是因為月亮對地球的引力不是一個均勻引力場而形成的。儘管「愛因斯坦電梯」的思想實驗,描述了如何用一個『勻加速參考系』來抵消一個『均勻的引力場』,但是實際上的『引力場』卻是非均勻的。這個問題困惑了愛因斯坦好幾年,直到他後來得到他大學的同窗和好友格羅斯曼的幫助為止。根據格羅斯曼的介紹,愛因斯坦才發現,原來早在半個世紀之前,黎曼等人,就已經創造出愛因斯坦所需要的數學工具了。黎曼幾何這把精美的鑰匙,像是為愛因斯坦的理論定做的,有了它,愛因斯坦,綜合多年的研究成果,才順利地開啟了廣義相對論的大門。
待續、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