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486、好萊塢巨星理查·基爾和歌舞片《芝加哥》;EPR問題

作者:和顏清心  於 2019-1-6 10:1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思想的形成|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關鍵詞:EPR, 理查·基爾·

  19分

理查基爾於1979


  3分

法庭上律師比利幫助洛克茜獲得無罪釋放

《芝加哥》是音樂歌舞片,由羅伯·馬歇爾執導,理查·基爾等主演,影片於2002年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的是兩起發生在芝加哥的案件,經過律師比利(理查·基爾飾演)炒作后,聲名大噪,影片將社會不擇手段求名利的世態演繹的淋漓盡致。該片獲得了包括第7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在內的等多項國際大獎。


《EPR問題》

4、進一步學習玻爾的論點 

1935E P R提出后,
遠在大洋彼岸的玻爾的回應——
話說當玻爾收到E P R論文時,
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性的相關解釋,
已經發展有近10年了。
10年前,玻爾還沒來得及深究
什麼「在沒有物理干擾的情形下,觀察本身,
能在瞬間影響遙遠之外的物理系統」這類問題 
(也許當時只有愛因斯坦才能如此窮追不捨)。

遠在丹麥的玻爾,看到這篇文章,
在經過日夜冥思后,寫了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刊登在《物理評論》第48期上,
題目與EPR原題一樣,
也稱為《物理實在的量子力學描述能否認為是完備的?》。

波爾認為,
愛因斯坦等人的思想,仍然滯留在對宏觀物質研究的思路上。
E P R作者心中仍認為,有一個離開觀測而存在的世界。
在回應中,玻爾從E P R所認為的「實在性」開始反駁。

玻爾對E P R中關於「不對體系進行任何干擾」的說法,提出反駁

波爾認為,在測量中雖然沒有對B施加機械的力學干擾,
但由於量子的不可分性
微觀體系和測量儀器,是構成一個整體的。

玻爾同意,A粒子和B粒子之間,
不存在任何「機械性」的干擾,
但是,量子力學認為,
即使沒有物理上的機械干擾,A粒子的觀察事件本身,
也會瞬時「影響」到B粒子的行為。

那麼,對A的觀察,是如何影響到B粒子的呢?
是什麼能隔空瞬時引起這樣的事呢?

量子理論認為,任何「觀察」都會給研究造成干擾,
玻爾認為,微觀世界只有和觀測手段連起來看才有意義。

在觀測前並不存在2個獨立的物質實在,
而只存在「波函數」所描述的一個互相關聯的整體。
即,實際上,並不存在相隔遙遠的2個分體。
既然只是1個整體,它們之間無需什麼信號的傳遞!

玻爾的觀點是,
EPR一文所主張的「不受干擾」的「物理實在」是不存在的。

任何一種「觀測」,必定擾動對象。 

註:對比之下,愛因斯坦一直堅持,

存在著實在的外部世界。

這世界是不依賴對其是否進行觀察而存在。

舊的物理學關於物質世界的圖像與量子力學的

「觀測手段會影響結果」的觀點,是完全不一樣的。 



謝謝。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3 12:0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