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鐘

《 E P R 問題 之二》
(4)愛因斯坦用一個『測量粒子位置和動量』的思想實驗來說明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
愛因斯坦等人設計了一個測量雙粒子位置和動量的思想實驗。在思想實驗中,愛因斯坦設想有一個不穩定粒子,衰變成2個小粒子(A和B),2個小粒子,各自向相反方向跑去。
假設準確測量出粒子A的位置,則由於粒子A與粒子B之間相隔很遠,測量粒子A不會攪擾到粒子B,於是粒子B的位置就有可能準確地預測出來,類似地,假設準確測量出粒子A的動量,則由於測量粒子A不會攪擾到粒子B,粒子B的動量也可以準確地預測出來。E P R論文,認為粒子都是物理實在性要素,都能分別測量相隔遙遠的2個粒子的準確位置和動量。結論是E P R認為,量子力學不滿足理論上的定域性和實在性原則,所以量子力學是有缺欠和不完善的。雖然數學計算和實驗結果,能證實量子力學的種種預言,但愛因斯坦仍然認為,量子力學的物理基礎不完備。
3、「E P R思想實驗」簡化版--粒子自旋版本
如前述,E P R原文所舉思想實驗,是關於一個雙粒子位置和動量的實驗,或許是因為這個例子有些抽象,並且它的數學表述十分繁複。所以,在1951年,經美國的玻姆把E P R原文所舉的思想實驗,簡化為『粒子自旋版本』。這是因為粒子沿磁場軸自旋,是可以用特定儀器測量出來。所以,後來人們對「E
P R」問題的討論,也比較喜歡用玻姆的簡化版本。波姆改用粒子自旋來描述原來論文的意思,如下面2幅圖所示:


這個版本測量的是粒子沿著特定軸的自旋,而不需要測量其位置和動量。
假設一個π介子(介子是由一個『夸克』和一個『反夸克』組成的複合粒子),
衰變成一個電子與一個正電子。這2個經過衰變的粒子,各自向著相反方向飛離:
(1)「電子」飛離到區域A,在那裡的觀察者(叫「愛麗絲」),她會觀測到電子沿著某特定軸在自旋;
(2)「正電子」飛離到區域B,在那裡的觀察者(叫「鮑勃」),鮑勃會觀測到「正電子」的相關性質。
為遵守「動量守恆」規律 ,這兩個粒子,會保持自旋相反的關係,即:A區域的粒子自旋向上,B區域的粒子自旋就必定向下;反之亦然。於是可以說,這兩個粒子構成了粒子的「糾纏態」。根據某種守恆定律,這2個粒子永遠是「左、右」相互關聯的。
以上是介紹波姆的粒子自旋版本。
下面是兩派觀點對粒子自旋版本的討論:
(1)量子論認為,只要不去探測,
每個粒子旋轉的方向是不確定的:
處在一種或左、或右的「疊加混合態」。
但是,只要去探測,A、 B的「疊加態」,
便會在一瞬間坍縮了,
比如說,A隨機地選擇「左」旋,
因為守恆,B就必定會「右」旋。
於是,問題就來了:
這就是,在被觀測的瞬間,
A和B已相隔遙遠了,
譬如說,已相隔「幾萬光年」了
【光年,指光在一年飛跑的距離,約94000億公里】,
即便如此,它們也能心心相通,
做到及時互通信息,
使得B,能夠知道A在那一瞬的狀態。
它們怎麼能做到及時互通信息使得B,
能夠知道A在那一瞬的狀態呢?
(2)另一派,愛因斯坦說,
除非有超距瞬時信號(心靈感應等)
來往於兩個粒子之間?!
但是,這種超距的(巫術般的)作用,
是違背經典物理和違背相對論原則的,
因之,EPR作者得出結論:
波爾等人對量子論的解釋是不完備的。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看到,E P R對實在性的理解是:
如果兩個對象之間,不加上物理的力,那麼,
在一個對象上發生的事,是不可能『干擾』另一個的。
比如,愛麗絲和鮑勃對「粒子」的觀察:
愛麗絲不可能以光速飛向鮑勃的粒子,
即愛麗絲不可能對鮑勃王國的事施加物理影響!
在愛因斯坦看來,物理對象的「實在性」是具有「可分離性」的
(也就是具有「定域性」:作用力或信息的傳遞不能超過光速)。
物理學家知道,A和B 都有50%的概率自旋向上,
或者有50%的概率自旋向下,
一旦對粒子A實施觀測,發現它自旋向上,
那麼,粒子B就應是自旋向下。
信奉經典物理學的人就會問:
B怎麼知道它應該自旋向下呢?
自從衰變那刻起,它們在時空已相距遙遠了啊?
兩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或信息聯繫,至少需要1秒鐘,
在這1秒內,A作為一枚量子,已自旋向上了,
而B於此瞬間,還不知怎麼行動呢!
E P R作者認為,如果按照玻爾的說法,
觀測不僅決定A粒子的狀態,還必須決定B粒子的狀態,
那麼就說明在兩個粒子間,會建立某種聯繫
(某種不需要時間的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這也就違反了定域性、實在論以及相對論原則了。
就是說,E P R論文認為,
玻爾不承認『觀測』與『對象』的可分離性,
否認物理個體的可分離性,就是否認物理對象的實在性。
如果退一步說,認為量子力學是完備的,
那麼人們就得被迫承認,對A的測量可以影響到B的狀態,
這就會導致承認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而這是違背相對論原則的。
相對論認為,能量或信息傳遞的速度不能超過光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