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愛玻論戰
第1、2 回合第1回合
量子具有獨立的實在性嗎?
約在第五屆索爾維會上(1927),
愛因斯坦首次向玻爾發動攻勢。
愛因斯坦用自己研究過的關於α射線的例子,
表示對玻爾等人的質疑。
愛因斯坦認為,即使是微小的量子,
也具有獨立的實在性,不論是否有人正在看它。
雖然這次論戰愛因斯坦沒有獲得成功,
但他相信自己的實力。愛因斯坦想,
只要能繼續尋找反對波爾的例子,
就可以動搖玻爾等人有關量子力學的觀點。
第 2 回合
絕對的因果關係是存在的嗎?
1930年,在第六次索爾維會上,
愛因斯坦發表了一個『思想實驗』,
這個『思想實驗』被稱為「愛因斯坦光盒」,
愛因斯坦以此來挑戰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
愛因斯坦從能量公式E=mc2出發,
以邏輯推演和數學計算,
批駁量子力學的所謂「不確定性原理」。
『愛玻論戰』第1、2回合所涉及的專業知識比較多,
並且這些知識也不是重點,我們只需了解,在辯論中,
愛因斯坦一派仍沒有說服玻爾等人,
實際上,玻爾在會上證明了,
愛因斯坦所主張的絕對的因果關係是不存在的。
下面將重點介紹第3回合『愛玻論戰』。
第 3 回合 震撼寰宇的「 E P R問題」
E P R(Einstein-Podolsky-Rosen
)
是三位物理學家姓氏的縮寫
(姓氏第一個大寫字母—
E:愛因斯坦;P:波多爾斯基和R:羅森)
1、起因
1935年,愛因斯坦已經來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1935年5月,他與另外2位物理學家家波多爾斯基和羅森,
在美國《物理評論》第47期上,
刊登了一篇題為
《物理實在的量子力學描述能否認為是完備的》。
在這篇論文中,
愛因斯坦等人對量子力學是否具備完備性提出質疑
【*普林斯頓大學,
是一所位於新澤西州的研究型大學,
是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
2、E P R質疑的要點
在1935年的文章中,
愛因斯坦等人為了論證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提出一個悖論
(悖論指在邏輯上可以推導出不相協調之結論來) 。
這一悖論涉及到如何理解微觀世界的實在性問題。
(1) 什麼是對物質世界描述的完備性
完備性:物理實在的每個要素
都必須在物理理論里有其對應部分。
換句話說,一個完備的物理理論
必須能夠正確描述物理實在的每個要素。
(2)什麼是實在性原則

實在論(或稱唯實論)認為,
現實是獨立於人的感官、概念與想法之外的。
經典物理學認為,當我們不對系統進行干擾或觀測時,
就能確定系統中某個物理量。
這必定是存在一種實在性要素。
這種要素及物理量就是所謂的實在性判據。
物理實在:
假若在對於系統不造成任何攪擾的情況下,
可以準確地預測某物理量數值,
則對應這一物理量,存在物理實在的要素。
(3)什麼是定域性假設

這就是說,EPR 論文認為,
有關測量的這個動作是遵守「定域性」原則的。
所謂定域性是說,
物體只能直接地被相連區域發生的事所影響,
在遙遠區域發生的事,
不能以某種超光速傳遞方式影響這個物體。
定域性通俗地說就是,
如果測量兩個相隔的粒子,
那麼,對第一個粒子所做的事,
不會影響第二個粒子。
將』定域性』與『實在性』合起來說就是,
在某區域發生的事,
不能立即影響在其它區域的物理實在。
E P R論文認為, 量子力學不滿足定域實在性判據,
所以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