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478、我和雙縫實驗(2)是『玻璃球』還是『波』,僅僅在於心念或觀察

作者:和顏清心  於 2018-12-24 04:1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思想的形成|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關鍵詞:雙縫實驗


《是『玻璃球』還是『波』,僅僅在於『觀察』》

雙縫實驗源於第一次波粒之爭

經典力學的創始人:牛頓  astro.sina.com.cn

親愛的朋友,幾乎人人皆知,

水波由水分子組成,光波由光子組成。

牛頓(16431727)早在200多年前就說過,

光是由粒子流組成的。

1704年,牛頓著成《光學》,其中詳述了光的粒子性。

牛頓認為,光是由非常微小的顆粒組成的,

而普通物質是由較粗的微粒組成的。

牛頓寫道:「難道物質和光不能互相轉變嗎?

物質不可能由進入其結構中的光粒子

得到主要的動力嗎?」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zh.wikipedia.org

但是,荷蘭人惠更斯(16291695)卻認為光是波

如是,兩種論點爭論了近百年之久。

英國的物理學家托馬斯·楊(17731829

如前述,牛頓認為,光是微粒流:

光,沿直線傳播,除非它遇到一個物體。

牛頓的『微粒說』(光是一連串的微粒),

主導著對光的本性的認識近百年,

直到19世紀初,

當英國人托馬斯·楊證明了光的波動性后,

人們對光的認識才有了轉變。

1801年,由托馬斯·楊

作了一次光的干涉實驗(即雙縫實驗),

該實驗證實了光是以波動形式存在的。

(後來,20世紀初,物理學家

將雙縫實驗和愛因斯坦的光子學說結合起來

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

請看下面有關雙縫實驗的示意圖


  cosmicview.qwriting.qc.cuny.edu 

楊氏實驗圖示:光經過2個非常接近的雙縫之後,

形成光的干涉圖形(2縫之間的距離為0.2 mm 或更小)。

1807年,托馬斯·楊在他的《自然哲學講義》里,

描述了這個實驗,他寫道:

把一支蠟燭,放在一張開了一個『小孔』的紙板前,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光源,在紙板后再放一張板兒,

在這板上開2條平行的窄縫

從『小孔』中射出的光,穿過2條窄縫,

射到後面的屏幕上,

就會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條紋(即干涉條紋)。

「干涉」是「波」的特有現象,

因之,實驗中出現的干涉條紋就是光的波動性的證明。


從光源a傳播出來的光波

照在一塊刻有兩條狹縫 b c的板上,

在板的後面,設置一個『探測屏』F

用來紀錄到達『探測屏 F位置 d 點的光波數據。

探測屏F黑白相間的條紋

顯示出光波在探測屏上的干涉圖樣。

(如圖所示:這是從側面表示的 2條窄縫的干涉圖。)

但是如果光是象牛頓所說的那樣是微粒流的話,

光就會象一粒粒子彈那樣地發射出來(參看下圖),


universe-review.ca

如果光是微粒流,2條靠得很近的窄縫中,

射出的光,照在屏幕上的亮度,

就會是1條窄縫射出光亮的 2 倍。

當托馬斯·楊讓光通過 2 條窄縫后,

他看到的卻是在屏幕上出現了明暗相間的條紋。


未完待續。謝謝閱讀。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19:4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