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的「天使粒子」是個什麼東西?
《找到天使粒子被質疑是炒作》
(一)什麼是「天使粒子」?
2017年7月21日,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華裔科學家王康隆、
斯坦福大學華裔科學家張首晟、
上海科技大學教授寇煦豐等團隊合作
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重大發現:
在整個物理學界歷經80年的探索之後,
他們終於發現了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存在。
張首晟將其命名為「天使粒子」。
由4位華人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
找到『正反同體的天使粒子』(馬約拉那費米子)后,
哈佛大學王孟源於2017年7月25日撰文稱,
找到「天使粒子有「炒作」之嫌,
王孟源說「奉勸中國物理界諸君,
不要被美國學術界的假大空文化誘惑,
應該堅持自己對事實與邏輯的執著,
因為事實與邏輯才是真正的普世價值。」
那麼事實究竟如何?讓我們先來說說,
什麼是「天使粒子」?
(1)張首晟等人的實驗
張首晟的論文發表在2017年7月21日
世界頂級學術刊物《科學》雜誌。
事實上,聯合完成論文中所設計的實驗有三個團隊:
1、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張首晟理論團隊;
2、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何慶林、王康隆實驗團隊;
3、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的夏晶實驗團隊。
其中,張首晟是中科院外籍院士、「千人計劃」學者。
(晟,shèng,音『勝』)

《處於科學思維中心的康普頓(1) 》

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 Compton,1892~1962)
因發現康普頓效應(也稱「康普頓散射」)
於192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康普頓為什麼能獲得1927諾貝爾物理學獎?
獲獎原因是康普頓所設計的實驗進一步肯定了光的粒子性:
光束是一串粒子流。康普頓藉助愛因斯坦的光子理論,
從光子與電子碰撞的角度,對粒子實驗現象,進行了圓滿地說明。
3、康普頓實驗(1)概說
在1923年美國康普頓(Arthur Holly Compton)的一篇報告,
引起人們對「光子」學說的再次關注。從1920年起,
康普頓就從事X射線*的散射實驗。
『光的散射』是指光通過不均勻介質時,
一部分入射光,偏離原方向傳播的現象。
光束在介質中和物質微粒相互作用,
使『光』向『任何方向』傳播,這種現象叫『光的散射』。
偏離原方向的光,稱『散射光』。

光的散射_www.baike.com

X射線的散射實驗圖示open.ccrtvu.com
石墨是一種結晶形的碳。化學性質不活潑,
耐腐蝕,與酸鹼等不易反應。
高純度的石墨可以在核反應堆中作中子的減速劑。
康普頓將X光投射到石墨上,
然後從不同角度,測量被石墨分子散射的『X光的頻率』等。
當角度不變(角度θ=0)時,只有等於(=)入射頻率的光;
當角度發生變化時(θ≠0,如45°、90°),發現存在2種頻率的『散射光』:
A. 一種頻率與『入射光』相同;B. 另一種,頻率比『入射光』低。
就是說,康普頓在研究石墨的電子,
對於X射線的散射時發現,
有些『散射波』的波長,比『入射波』的波長略大
(短波長的輻射,射入物質后,
在散射波中發現,除了原波長的波外,
還出現了波長增大的波),
康普頓認為,這是X射線的光子和石墨電子碰撞時,
光子的一些能量轉移給了電子。
未完待續,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