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量子世界(二)
「小到無法觸及;快到轉瞬即逝」
讓我們來探索你我身心的更深邃、更細微處,
我們是否
會面臨一個全新的微觀世界?
在科普中,我們已經知道,一切物質是由原子組成,
並且,原子內大部分空間是空蕩蕩的。
原子(原子核及核外電子云),
如同螺旋槳葉片所形成的盤面那樣在飛速旋轉著。
原子非常小,
但是物理學家所關心的卻是比原子還要小的亞原子世界。
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這種微小時空的時候,
我們會「看」到一個剎那生滅的奇景。
無數粒子不斷湧現,
其中只有少數粒子壽命很長,
大多數粒子只能存在極短時間。
每一個粒子都以某種方式與其他粒子相互作用著。
在這個極微時空里,
我們將學習物質世界的速度極限;
我們將發現空間與時間的糾纏;
我們還將學習質能互換等量子世界的規律。
這些源於20世紀的量子力學(極小領域的物理)
和狹義相對論(極大領域的物理),將以
全新的視角改變人們觀察世界的方式,
並給我們帶來全新的視野。
下面,讓我們繼續認識亞原子世界,
並從中享受它所帶來的盎然天趣:
一 粒子有多小?
低頭看一下自己的身體,
那鮮活的肌膚全是由細胞組成的,
細胞內有許多生物分子,
生物分子內,又有許多原子,
原子很小:1000 萬個原子排成一列,
還沒有1英尺的/10 長。
1英尺等於1米。1米(3尺)的 1/10,
即不到1寸那麼長。
二、粒子家族簡介
在19世紀20年代,人們對於亞原子世界,
只知道有電子和質子,
並認為電子只是在原子內部帶負電的點,
電子也能沿著通電流的導線作定向移動。
質子的質量比電子大將近2000倍,
並帶正電,質子位於原子的中心,
束縛著電子並使之運行。
當時人們設想質子也存在一個核,
現在知道確實如此,
而且質子群以巨大能量,不斷從外層空間湧入地球,
從而形成「宇宙輻射」。
光子(即光的粒子),
是在1926年,為愛因斯坦研究並命名,
當時很多人並沒有把光子當作粒子。
因為光子沒有(靜)質量,
並且它極易產生和湮滅。
不過數年後,物理學家認識到,
這個沒有靜質量的光粒子,
同樣可以被歸為粒子之列。
在1924年到1928年,
物理學家們提出了一些令人震撼的思想,
這些思想有:
物理學家發現不僅是光,
所有的物質都有波動性;
微觀世界的基本規律是概率性的統計規律
而不是確定性的規律;
對於物質的可測量屬性,
其測量精確程度存在著概率性的極限,
並預言任何粒子都有自己的反粒子;
更為令人驚異的是,
物理學家發現,單個電子或光子,
能夠以兩種 甚至更多不同的方式運動,
打個宏觀世界的比喻不確切的比喻:
好象你能同時既向北又向西地散步;
或者同時在相距遙遠的兩座城市裡品嘗咖啡;
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原則,
即,沒有任何2個電子,
能夠同時處在完全相同的狀態……
當科學延展到這種
「小到無法觸及; 快到轉瞬即逝」的亞原子世界時,
事情就變得如此新鮮而奇異:
「固體物質大部分是中空的;
時間是相對的;
質量在碰撞前後將會獲得或失去;
並且無論輸入多麼完備的信息,
其結果都是不確定的。 (參閱《寫給所有人的量子物理》PDF版第5頁)
三、粒子的標準模型
如您所知,今天物理學家們已經認識到,
夸克是組成質子、中子乃至所有粒子的基本粒子。
之後,物理學家又提出量子世界的標準模型。
這一模型,
包括了電子、光子
以及6 種夸克在內的 24 種基本粒子,
『標準模型』
可以對所有已觀測到的粒子
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說明。

標準模型中的粒子有6種是夸克
(圖中用紫色表示),
有6種是輕子(圖中用綠色表示)。
左邊的3列中,每一列構成物質的一代。
再右邊一列是規範玻色子,右下角是希格斯玻色子。
現在讓我們在心中重複一遍:
標準模型包含了多少基本組分?
從上表可以看出,標準模型中所包含的
基本組分有6種夸克,6種輕子,
再加12種玻色子(媒介粒子),共計24種。
12種玻色子是
(1)膠子- 強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8種;
(2)光子- 電磁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1種;
(3)W 和 Z 玻色子 - 弱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3種。
上述所說24種粒子,不包括引力子
(一種假設的引力粒子)
以及在2012年所觀測到的『希格斯玻色子』。
附圖(原子構成 圖解)

anyu.iciba.com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