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啊,不要哭泣……》
—— 拿什麼來拯救你……
源流
有關人類的源流,學者有自己的解釋,其他宗教也各有解釋。
佛教對於人類的源流也有相關記載。
在《長阿含經》中,釋伽牟尼講述了人類的源流:
「……光音諸天, 福盡、命終。來生此間(地球)。
雖來生此, 猶以『念』為食 (以心念為食)。
神足、飛空。身光自照。於此住久……,
其後,此地甘泉湧出,狀如酥蜜
(入口即化、香甜如蜜)。彼,初來(之時)
天性輕易者 (天性薄弱的人)。
見此泉已,默自念言:此為何物?可試嘗之。
即內指泉中,而試嘗之。 ……其餘眾生復效食之。
……食之不已。其身轉粗、肌肉堅(厚)、
失天妙色、無復神足 (不再具有神足,也不能飛了),
履地而行,身光轉滅 (身上失去往日的光輝)。
天地大冥(大暗)。」《長阿含經》

註釋:1、光音天:色界22層天的第8層,屬於二禪天境界。
光音天,無聲音。天人以光(或以心念)為言,
以光代音,故稱光音。
2、長阿含經是初期佛教的基本典籍。
佛說,人是從『光音天』來的,人自落地以來,
不得不過著游牧或魚獵生活,人在地面謀生的日子,
由於眼界大大變小!致使形形色色的慾望膨脹,
種種愛恨情仇,如波濤洶湧,伴隨著自我傷害或相互傷害,
相互爭鬥,越演越烈,導致戰爭的爆發,大小戰爭,
一場接一場,連綿不絕,直至今日……。回顧漫長旅程,我們看到,
除了那些為消滅惡魔不得不進行的自衛戰爭,
凡為了搶地盤而發生的戰爭都不能稱為正義戰爭,
遙想當年(讓時光回到遠古),
在三皇之後,有個以軒轅黃帝為首的部落。
與黃帝同時,還有許多部落,
我們今天知道的有『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等,
當時的人,已成為七情六慾之人了,
唯有部落首領還可能是聖人,
我想如今所傳『炎黃之戰』或許是誤傳吧。
因為炎帝或黃帝都是聖人,聖人與聖人怎能打起來呢?
一些史料對『炎黃之戰』確有記載,如,漢代賈誼《新書》云:
「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
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於涿鹿zhuō lù之野,血流漂杵*。」
*血流漂杵: piāo chǔ, 杵,搗物的棒槌。
這裡的『杵』是指戰車上用的長桿兵器。由於血流成河,
連長桿兵器都漂起來了。泛指血流成河。
《列子·黃帝》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大戴禮·五帝德》則曰:
「(黃帝)與赤帝(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
然後得行其志。」以上資料說得繪聲繪色,
但即便如此,我們仍能看出其間的矛盾,
如賈誼說,炎黃戰於『涿鹿』(zhuō lù)。
查查資料,『涿鹿』位於河北省西北部;
而列子說,炎黃之戰,戰於『阪泉』,
但是阪泉所在卻有 5種說法:
(1)在山西省陽曲縣東北;(2)在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
(3)在今山西省運城縣南。(4)在延慶縣張山營鎮有兩個村莊
(張山營鎮位於北京市延慶區西北部,分別叫上阪泉和下阪泉。
它們在過去原本是一個村莊,
叫做阪泉村這裡也有可能是阪泉之戰的戰場。)
(5)在今河南省扶溝縣。
僅一個地名就如此紛亂,
可見,所謂『傳說』僅具有參考價值。
現在接著前文說,傳說中的黃帝戰勝了炎帝,
然後,黃帝又聯合炎帝一起滅了蚩尤,
之後形成今日的華夏民族。 但是,和平並沒有到來!
有人以為,社會有了清明制度,人就會獲得幸福了,
這真是一種天真的想法。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社會要清明,只有從人的內心改起,
君不見,自打華夏民族形成,天下仍是亂紛紛的,
亂世的根源來自人的七情六慾,
七情六慾造就了腐敗。
如您所知,自有記憶以來,人們就知道
哪裡有人,哪裡就有鬥爭或殺戮,
即使一時風平浪靜(花好月圓)也長不了
(早在商周時期,天下就不再是聖人說了算了)
——壓榨、奴役、欺騙、狡詐、殺人、
大規模殺人(輔以欺騙),
這種令『天人』瞠目之事,一直悲催到現在!
看看現實吧,舉冰山一角,僅以流行歷史劇為例
(其數量不多,但影響不好),
廣大觀眾在長達幾十集的追捧劇中,
連個聖人的影子都看不見,
劇中除了殺人、報仇、大規模殺人,
就是彼此算計、傾軋……,滿眼暴力、滿屏情色……
不知是華夏民族從來就沒出過聖人,
還是導演、編劇心中,壓根沒有聖人的影子,
今日的娛樂劇,更是奇葩,
幾乎劇中所有人(上至兒童、下到白髮蒼蒼)
都在處朋友、找對象;
長輩催晚輩生孩子,以傳宗接代、
晚輩忙著享樂或忙著掙錢,
可敬的編導,活活把人間寫成一個養豬場,
讀至此,我們心中能不流淚嗎?
是誰把人變成豬 ?是誰把人變成掙錢的工具?
輿論的空虛導致心的低迷,
這種令心頹廢的現象,只能導致——今天你毀了我,
轉世投胎,我再來毀你;今天你拋棄了我——
來世我娶一堆妻妾(搞一堆爛事)來噁心你……。
不幸當前,茫茫天涯,何處是歸途——
相信,我們早已把提倡以信仰治國化為首位了吧。
【篇首圖片】
《走出『儒釋道』藏書閣》文字說明
煉精者,煉元精,非淫佚所感之精;
鍊氣者,煉元氣,非口鼻呼吸之氣;
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念慮之神。
故此神氣精者,
與天地同其根,與萬物同其體,
得之者生,失之者死。——宋·張伯瑞
【致謝網友】
煉身,勝過萬千空談,煉心,勝過金山銀山。
高聳的摩天大廈,怎敵太陽的光輝?
富可敵國,不過陽光下的幻影、塵埃……。
謝謝閱讀。
鳴謝:部分圖片取自網路,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