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再談恆星飛動:
過去人們認為,恆星是不動的,
公元前8世紀唐朝張遂(釋
一行)
利用黃道游儀,發現恆星在運動。
國際上,歲差的發現,
通常歸功於古希臘的
喜帕恰斯(前190年-前120年)。
據研究認為,喜帕恰斯測量『角宿一』
和其它亮星的經度,
並將他測量的數據與前輩的研究做比較,
最後他發現,
『角宿一』相對於『秋分點』移動了2度。
喜帕恰斯也比較了回歸年(太陽回到同一個分點)
和恆星年(太陽回到相同的恆星背景)的長度,
並且發現了微小差別。
喜帕恰斯
推斷『分點』會在黃道上移動 ( 造成"歲差"),
而且每世紀的移動量不會小於1°。
事實上
喜帕恰斯有關對歲差研究的文件都遺失了。
後來的天文學家,
如誕生於埃及的托勒密(約100年-170年)
只是根據一些可以找到的線索,
作了合理的假設而已。
再後來,1718年,英國的哈雷
通過比較天體測量數據和古希臘的數據,
發現了恆星自行運動的現象。
現在科學家認識到,
不但恆星在動,而且動得非常快。
例如,
天狼星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向地球奔來;
織女星以每秒14公里的速度向地球奔來;
牛郎星更快,以每秒26公里的速度向地球奔來,等等。
(說明:以上有些數據,
還沒有找到相關學術研究的出處,有些內容來自科普。
對於恆星及銀河系的飛動,筆者感到驚異且不解。)
太陽位於銀河系對稱平面附近,
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000光年,
太陽一方面繞著銀心以每秒250
(或說225)公里的速度公轉;
另一方面又相對於鄰近恆星
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
朝著織女星和武仙座方向運動。
加註並複習:
在地球上測量,太陽的自轉周期平均約為27天,
對比太陽的自轉,地球的自轉快了許多吧。
但是太陽的自轉速度卻是很快——1.241 miles/s 。
太陽是地球的109倍。
如前述,太陽繞銀河系中心也在公轉,
公轉速度達每秒約250公里左右。
又據天文學家計算,
銀河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
相對於鄰近被觀測到的『星系』在運動。
我想,我是經常被轉暈的。
閉上眼睛休息一下吧,
然後,讓這些球型氣團在腦中過一遍
——太陽繞著銀心在公轉,
同時太陽又在以某種速度,
向織女星或武仙座方向運動……

這裡不得不再次扯出歲差這個概念
(雖然10人中有9人不認識它,
但是每當這個明星露臉時,卻能造成轟動效應)。
那麼到底什麼是歲差呢?
讓我們再來重複一遍這個明星術語的內涵吧:
所謂『歲差』是指一個天體的『自轉軸指向』
因為重力作用,導致在空中緩緩且連續地發生變化。
例如,『地球自轉軸的指向』逐漸漂移,
追蹤它搖擺的頂部,以大約26,000年的周期,
掃掠出一個隱形圓錐。
"歲差明星」只針對天體運動。
(天體的另一種難以察覺的運動叫『章動』,
章動是在『地軸標準線』上的變動 ,其規模更小)。
如此說來,難道太陽的運動,
不會影響地球自轉軸的指向嗎?
即便不用數學計算,
這些大大小小的自轉和公轉,
不會不對歲差的圓錐形造成影響的,就是說,
『地球自轉軸的指向』
是『由西向東』漸漸『往下』去的,
而『太陽自轉軸指向』
是『由西向東』『往上』去的,
如此,一上、一下,
從整體上說,兩者(一上一下)是可以相互影響的,
這就是說,所謂由歲差造成『春分點』
由『白羊座』退到『雙魚座』的事,
如科學家所說真的是移得太慢了。
更由於星座的西移,不能造成星宮的西移,
所以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歲差明星,現在可以歇菜了。

【附】
『自轉軸指向』移動緩慢與恆星快速飛動,
這兩者是否矛盾?回答是不矛盾。
因為它們是兩回事,就好像一個球自轉
與這個球從全局看是處在怎樣的情況
這是兩回事。自轉是自轉;整體情況是整體情況。
天文學的自轉,是指天體自行旋轉,
天體會沿著一條穿過本身的軸旋轉,
這條軸被稱為「自轉軸」。一般而言,
自轉軸都會穿越天體的質心。
恆星和行星都會自轉,小天體亦大多會自轉,
而作為天體的集合體,星系也會自轉。
在天文學中,轉動是一種普遍觀察到的現象。
恆星、行星和類星體皆繞著自轉軸旋轉。
衛星繞行星公轉;
行星繞恆星公轉;
恆星繞著星系中心公轉,
星系的運動相當複雜,
但其都包含公轉內容。
在地球的參考座標中,轉動產生的離心加速度,
會些微地抵銷重力所產生的影響。
(一些天體的公轉或自轉都是自西向東的。
太陽自轉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
銀河的自轉和太陽的自轉方向都是逆時針旋轉的。)
逆向自轉
太陽系中多數行星包括地球,繞太陽運動時,
自轉方向皆與公轉方向相同,
但『金星』和『天王星』例外,
另外冥王星(原被視為行星)也有不同情況。
感恩您的慈悲閱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