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繼續說有關步天歌的事。
歷史上隨著天象觀測的深入,人們認識的星數
和星官(星座)劇增,
這就需要有一種能幫助辨認和記憶全天星官的圖文。
據記載,漢代以來,出現了許多觀天星圖。
三國時代,吳國的陳卓把以往的星圖
(石氏甘氏巫咸三派『星占家』所『占』星圖),加以綜合,
編製成有283官、1464個恆星的星表及星圖。
但是在尺寸有限的一張素紙內,生生塞進1500來顆星,
這等於是將偌大的昊hào天,塞進寸心之中,
這對一般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於是到了隋唐時期,就有隱士作《步天歌》, 並且也有人說, 李淳風的父親李播 也作了一首賦——《天文大象賦》。 李播採取『歌賦』形式對星空作了介紹 (唐朝似乎有 2 個李播: 一個是詩人李播;另一個是道士李播)。 不知何故,李播的賦並沒有流傳開來。 |
後來在隋唐之際出現的 《丹元子步天歌》卻得到廣泛傳播。 現存《步天歌》版本很多(各各版本,文辭有異)。 據說,坊刻本《萬法歸宗》 及『家藏』明『永樂』寫本《天文秘旨備考》內的 《步天歌》是考訂比較完善的本子。 人們多以『此本』來學習隋唐時的星象概況。 |
丹元子把周天各星編成七言詩。 《步天歌》用的是『步天識星法』
|
現存原版《步天歌》每句都配有星圖
(但是如今版本都從略了)。
如前述《步天歌》採用歌訣形式,
記載星官的名稱和位置,這種形式使人一邊讀詩,
一邊猶如漫步在繁星間
(忽悠而已,讀了半天還是在地上),
讀步天詩的好處是,
我們只要抓住一顆星(甲星),
然後由這顆星(甲星)向東想去,
便到了下一顆星(乙星),
或者向南想去,便到了南方的另一顆星(丙星)……。
這樣,念著詩,按一定方向,一顆顆認過去,
就可以辨認許多星了。
宋代鄭樵*曾說:
「一日得《步天歌》而誦之。
時『素秋』無月,清天如水;
長誦一句,凝目一星,不三、數夜,
一天星斗,盡在胸中矣!」
鄭樵(1104年-1162年),
南宋福建莆田人,鄭樵一生無意於科舉,
刻苦力學三十年,立志讀遍古今書,
他與從兄鄭厚到處借書求讀,
「寸陰未嘗虛度,風晨雪夜執筆不休,
廚無煙火而諷誦不絕」,
立志「欲讀古今之書,欲通百家之學,
欲討六藝之文而為羽翼,如此一生則無遺恨」,
畢生從事學識研究,為了解草木、蟲魚的生長狀況,
他與「田夫老野往來、與夜鶴曉猿雜處」,
在經學、禮樂之學、語言學、自然科學、文獻學、史學、
天文、地理、蟲魚、草木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
據說《步天歌》一經問世便成為學習天象的必讀之作。
我想只有專門研究天象的人,才肯以『1500步』
去認識那些星星,我們又不是曹植,
沒必要像曹植那樣被逼無奈以踱步作詩,
現在需要踱千步,去記憶那些遙遙之星,我們會去做嗎?
如前述《步天歌》採用三垣、二十八宿的星空劃分法,
即把北極附近的星象分為『紫微、太微和天市』三垣,
其餘分屬二十八宿,即將全天星空分為31大星區。謝謝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