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資料】中國有五位科學家的名字上了月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分別用500多個科學家的名字
為月球背面的環形山命名。
其中,有5位中國科學家的名字上了月球:
戰國中期魏國天文學家石申;東漢科學家張衡;
南北朝時期天文學家祖沖之;
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和元末明初陶成道。
有關石申、張衡,在以前我們曾介紹過,
有關郭守敬和陶成道我們將在以後介紹,
今天我們只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祖沖之。
祖沖之(公元429~公元500,享年71歲),天文學家。
生活在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時代*。
祖沖之在世界數學史上
第一次將圓周率(π)計算到小數點后七位。
他還經過多年測算,編製了一部新曆法《大明曆》。
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
《大明曆》第一次將「歲差」引進曆法,
並提出在391年中設置144個閏月。

祖沖之環形山
如前述,祖沖之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天文學家。
他在世界天文史上做出巨大貢獻,
人們為了紀念他把月球背面的
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叫做「祖沖之環形山」。
具體地說,
祖沖之環形山是月球背面一座較小的撞擊坑,
此撞擊坑命名取自祖沖之是
在1961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所接受的。
月球背面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環形山,
環形山的名字大都
以世界上著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
這些人因為在天文學上的貢獻,
使得他們登上月宮,成為環形山的主人,
這是對他們所做的貢獻的讚美和肯定。
哈,從此廣寒宮的嫦娥不會感到寂寞了。
【註釋1】月球背面是月球永遠背對地球的那一面。
月球背面的地形是一大堆起伏不平的『隕石撞擊坑』。
較大的隕石坑又稱環形山。
隕石坑是行星、衛星、小行星或其它天體表面
通過隕石撞擊而形成的環形的凹坑。
直徑超過4公里的隕石坑中心可能會形成中心錐。
隕石坑內可能會因降雨等原因充水,形成撞擊湖。
【註釋2】魏晉南北朝(220年—589年),
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長達四百年的混亂時期,
朝代更迭速度很快,
並存在有多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這個時期由220年曹丕篡東漢帝位,
自立曹魏開始,
到589年隋朝滅南朝『陳』
而重新統一結束,共369年。
魏晉南北朝可分為
a.三國時期(曹魏,蜀漢與孫吳並立);
b.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
c.東晉與十六國時期;
d.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
【註釋3】劉宋時代即南朝宋(420-479年),
是南北朝時南朝的第一個朝代,
也是南朝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久、
疆域最大、國力最盛的王朝。
因國君姓劉,
為與趙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區別,故稱為『劉宋』。
感恩您的慈悲閱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