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中華遠古天文台——陶寺遺址
陶寺遺址是兼具『祭天』和『天文觀測』功能的遺址。
陶寺古觀象台位於山西省陶寺遺址,距今約4700年。

註釋:
1、古『觀象台』形成於
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會末期,
比世界上公認的『英國巨石陣觀測台』
(公元前1680年)還要早近500年。
「觀象台」遺跡的發現,
證實了《尚書·堯典》上所說的
「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背景。
註釋:2、《尚書·堯典》記載:
堯「乃命羲和,欽若昊hào(廣大)天,
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昊天』是對天的尊稱。
據考證,「觀象台」由13 根『夯土柱』組成,
呈半圓形,半徑約10米,弧長約19米。
從『觀測點』通過『土柱狹縫』觀測
土柱後面『崇峰山』的日出方位,
可以確定季節,安排農耕等。
考古隊在原址複製模型進行『模擬實測』,
得知,
從第二個狹縫看到的日出為『冬至日』;
第12個狹縫看到的日出是『夏至日』;
從第7個狹縫看到的日出是春分或秋分。
山西是中華民族重要發源地之一。
上世紀70年代以來,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部門,
對『陶寺遺址』進行了長期考古發掘,
證實了陶寺或為『帝堯之都』。
據說這是經過考古學界
數代人近40年嘔心瀝血的探求
和反覆論證得出的結論,
也使多年來關於堯的傳說成為信史。

謝謝閱讀。